一场雨,

落下满地金黄。

今日立冬,冬天的第一个节气

大美秋色迎来极致般的绚丽,惹人迷醉。

李晓飞 摄

@八月牛牯水 摄

被称为南京“最美600米”的明孝陵石象路,

逐渐进入最绚丽的时候。

短短600米,连接着古与今、生与死,

沐着余晖,

在空寂的路上慢慢地走着,

红叶、黄叶,飒飒飘落,

似是释放生命那最后的一抹璀璨的痕迹。

穿梭于石像之间,

600多年的历史风云一一浮现……

小飞 摄

○感谢明孝陵博物馆研究部主任王韦为本文提供史料

石象路,600多年历史,

两侧神道石刻沧桑古朴。

神道全长615米,两侧依次有

狮子、獬豸、骆驼、大象、麒麟、石马六种石兽,

每种4只。

李晓飞 摄

六路石兽是什么意思呢?

狮子是百兽之王,是皇权的象征,所以它位于神道的最前列。

獬豸(xiè zhì)是一种护法神兽,正义的化身。獬豸头上有一根角,是用来刺有罪的人。

骆驼象征着沙漠,表示明代国力强盛,疆域辽阔。

小飞 摄

大象有石马的两倍那么高。大象性格温顺,四腿粗壮有力,象征着“顺民”和江山稳固。

大象的西边是麒麟,它是古代人民想象出来的由牛、龙、虎、狮四种动物合起来的一种仁兽,象征着墓主人是一位“仁义之君”,同时也象征着吉祥和光明。

石马,马能为古代帝王立下“汗马功劳”,具有“老马识途”的智慧、拥有“马不停蹄”的能耐、“一马当先”的奉献精神和忠于职守的高尚品德,所以很受古代帝王的喜爱。

小飞 摄

石象路还是石像路?到底哪种写法正确,或者两者可以通用?

“象”字到底有没有“亻”,先从“翁仲”说起。

翁仲据说是秦始皇时的一名猛将,名叫阮翁仲。相传他身高1丈3尺,折合到现在大约3米高,这有点夸张了,但翁仲的确高大威猛、异于常人。于是他被秦始皇派去守临洮,令匈奴望而生畏。

翁仲死后,秦始皇照他的样子铸了个栩栩如生的大铜像,置于咸阳宫城司马门外,据说匈奴人在咸阳朝贡,远远看到了铜像,还以为是真的阮翁仲,不敢靠近。所以,后人把立于宫阙庙堂和陵墓前的铜人或石人称为“翁仲”。

再后来,用来专指陵墓前面及神道两侧的文武官员石像,广义使用的话,除了人像,也还包括动物及瑞兽造型的石像。

@八月牛牯水 摄

通过语境分析,“翁仲”专指“石人”,与今天“翁仲路”所指一致。

“翁仲”还有个称呼为“石像生”,但在明清明孝陵相关文献中未见使用过“石像”或“石像生”。1931年的《园林甲 森林 行道树》倒有提及:

“园内各路两旁已种树木者为墓道、陵墓大路、环陵路、明陵路、钟灵路、石像路……翁仲路、万寿寺路、附葬场路及新村各路,兹分述之如左”;“石像路自石像起,经五龙桥抵明陵大门”。

@八月牛牯水 摄

文中,“石像路”与“翁仲路”并列,表明是两段不同道路,而“自石像起,经五龙桥抵明陵大门”不经过翁仲路的话,指的就应该是现在自石头大象到孙权馆前,经金水桥到达文武方门的路。所以,这里的“石像”本意就是“石象”,“像”是“象”字使用不规范造成的

另一方面,从开始“石像路”的本意就是“石头大象路”,只是当时没有规范的汉字用法,所以用了“像”,就像鲁迅文章按今天语文标准来看存在文字颠倒、字词错误一样。

老张 摄

抛开历史沿革及文字不规范因素,

可不可以用“石像路”呢?

答案也是否定的。

“石像生”等于是“翁仲”,主要指石人,在有“翁仲路”的情况下,再用“石像路”就含义重叠,指代不明了。如果狭指“石人”那段,则与“石象路”同音,说话时难以分别,也不可能这么用。如果泛指“石人”、“石兽”两段,也就是“石象路”与“翁仲路”的合称,这种用法未见之于从古到今的任何资料,只能是想当然。

@八月牛牯水 摄

“石象路”之所以得名,大概因为石象是其中体量最大、最醒目的标志性石刻。

它不仅是南京人心中的地标,甚至在世界上都是南京的标志。

@八月牛牯水 摄

1991年,迪士尼在不丹发行了一套怀旧风格的世界风景名胜邮票,其中有张南京元素的,背景是大报恩寺塔和明孝陵石象,而画面上,米奇老鼠正调皮地向巨大的石象背部扔石子,女朋友米妮则在一旁开心地看着。

图片来源网络

而从19世纪七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明孝陵老照片中,都能发现以石象为主大型石刻上背上有石子的现象,只是有的石子层较厚,有的较薄。还有张照片中,一位西服革履的男士似乎扔完在看石子有没有掉下来,这也印证了往大象背上扔石子是种风俗,迪士尼邮票是有所依据的。

明孝陵博物馆供图

这种风俗的起源已无从考证。

扔石子,开始也许只是牧童们的玩乐,或是恋爱男女的游戏,被纷纷效仿,逐渐编造出各种所谓的吉祥传说。

李晓飞 摄

第十一期

编辑 | 蒋琰

重点阅读推荐

南马开跑!今年的冠军是……

南京市市管干部任职前公示

南京所有公交将装驾驶室隔离门!

南京的秋天,有“仙气”!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