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景帝诛杀了晁错,诸藩王自然称心如意,但以吴王为首的七国藩王并没有就此停止叛乱。在汉景帝及大臣的共同努力之下,仅用3个月的时间,便平定了七国之乱七国平定之后,景帝刘启继续奉行文帝的治国方针,保持安定局面,发展生产,休养生息。

公元前157年,文帝刘恒病逝,其长子刘启即位,是为汉景帝,时年32岁。刘启上台伊始,同姓王可能谋反的问题便摆在了首要位置,于是,他在晁错的建议下开始实行削藩的政策。胸怀大志、博学多才、能言善辩的晁错在景帝即位后便被任命为内史,不久,又拜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晁错以为,藩王势力强大而又最危险的是吴王刘濞。刘濞是刘邦的侄子,他一到封国便收买人心,发展势力,企图有朝一日夺取帝位。景帝为太子时,在京城将吴王太子误伤致死,刘濞怀恨在心,更加紧了准备叛乱的步伐。到景帝即位,刘濞已经准备了40年,成为威胁最大的诸侯王。故此,晁错主张先削吴王的封地。但窦婴对此事表示反对,所以削吴的事只好暂时搁了下来。不过,此外的楚、赵、胶西三国分别以罪被削,楚王削了东海郡,赵王削了常山郡,胶西王削了6县,一时诸侯喧哗,反响强烈。晁错也便成为各诸侯王的众矢之的。吴王刘濞借此之机,以诛晁错、安社稷的名义,联合各地诸侯王起兵。

公元前154年正月,刘濞首先在广陵起兵,接着胶东、胶西、济南、淄川四国起兵,包围临淄;赵则与吴兵汇合西进。此次叛乱以吴王为首,共为七个藩王,所次史称“七国之乱”。最初景帝刘启被其气势所惊,又听信了与晁错有隙的袁盎的谗言,于是处死了晁错。景帝诛杀了晁错,诸藩王自然称心如意,但以吴王为首的七国藩王并没有就此停止叛乱。此时,景帝方才后悔错杀了晁错,急忙派郦寄率领一支队伍击赵,派栾布率领一支队伍入齐,派太尉周亚夫率大军讨伐吴楚叛军,又拜窦婴为大将军,屯兵莱阳,监视战局。在汉景帝及大臣的共同努力之下,仅用3个月的时间,便平定了七国之乱七国平定之后,景帝刘启继续奉行文帝的治国方针,保持安定局面,发展生产,休养生息。景帝重农、薄敛、轻刑,从而使社会有了迅速发展。在思想领域,景帝奉行无为而治的思想,学术上则对诸子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允许各家争鸣。儒家的教化作用也一向被景帝所注重。当时为儒家设立了不少博士官,还起用儒学大师董仲舒等为博士,这些措施大大推动了儒家的教化和影响。在对待匈奴的问题上,景帝依然以和亲为主。

在汉匈边界设置关市,互通有无,大大促进和便利了汉、匈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这种宽厚的对外政策,保证了汉朝社会的安定局面,对人民的休养生息起了很大作用。景帝在位期间,社会稳定,人民富足,没有劳役之苦,这个难得的太平时代与文帝时代在历史上被称为“文景之治”。汉景帝刘启宽厚仁慈,且知人善任,是非分明,因此当时政治清明。郅都是执法不避权贵的“酷吏”。强氏是济南的大豪,历任郡守无人敢制,景帝拜郅都为济南太守,郅都诛杀该族首恶,一年之后,济南郡成了道不拾遗的清平地界。后来景帝又任郅都为雁门太守,匈奴畏惮郅都,引兵远避,不敢靠近雁门。宁成也是执法不避权贵的“酷吏”。在长安,有好多宗室权贵居住,他们中的有些人胡作非为,京官无人敢管,景帝调宁成为中尉,一举就镇住了犯法的宗室权贵。程不识敢于直谏,景帝任他为诸侯相。周仁守口如瓶,景帝任命他为郎中令。这些人都在自己的职位上发挥着各自的优势。景帝对同胞姐弟以及宫中的妃嫔们也充满了仁爱之心,多能体谅、庇护,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冲突。但对于那些原则性问题他则是非分明,毫不姑息迁就。公元前141年,汉景帝死在未央宫,终年48岁。

汉宣帝刘询刘询被大将军霍光迎立为皇帝后,不顾霍光希望立自己的小女儿霍成君为皇后的要求,却下了一道莫名其妙的诏书:在我贫微之时很喜欢一把古剑,现在我十分想念它啊,众位爱卿有没有办法帮我把它找回来呢?这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浪漫的一道诏书了。智商高的大臣开始找剑,情商高的大臣却想起了刘询少时落难民间时娶的糟糠之妻许平君,转而力荐她入主后宫—这才有了历史上著名的“许皇后”。三年后,权臣霍光的夫人竟然派人毒杀了许皇后。史书上当然不会记录个男人的悲痛了。在病床前,许平君表示:她觉得没有多少人能真正了解自己的丈夫,所以她还放不下。宣帝哽咽,说要陪她一起去。平君笑了摸了摸他的脸,说:“我还不了解你吗?那不是你的性格,你的心中有我,还有天下。从今往船后,你再也不会因为我分心了吧。好好地做你的事大汉是你的疆土。”宣帝泪如雨下,站起身来往外走,那一刻他不是皇帝,只是刘询。他说:“好,好,很好那你在南园等我。”南园,那是他的陵墓,几十年以后,他也会在那里的。从此之后,他勤俭治国,关心民间疾苦,广开言路,整顿吏治,大汉王朝迎来了著名的“中兴时代”。这是一个男人在没有被磨难和仇恨打倒后超越“小我”后的升华,是一个“大男人”的开阔胸襟与责任承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