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網記者 羅雪峯 謝鑫蕊

近日,飛利浦傳出了出售家電業務的消息,業界譁然,售價超200億。不過,也有業內人士質疑,飛利浦此次在售家電業務的盈利能力一般,在這樣的情況下,估計接盤者需要極大的勇氣。

前不久,飛利浦傳出了出售家電業務的消息。有消息稱,飛利浦已選擇高盛集團和摩根大通集團來負責出售其家電業務,售價可能超過30億美元(約合209億元人民幣),交易預計於今年年中啓動。

據瞭解,飛利浦出售的家電業務板塊不包括剃鬚刀和電動牙刷等明星產品線,出售家電業務主要包括掛燙機、電熨斗、吸塵器、咖啡機、空氣炸鍋等爲代表的廚房小家電系列以及空氣淨化器等產品,但是這些產品的盈利能力表現平平,這讓該項轉讓計劃吸引力下降了不少,也引來了不少質疑。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是飛利浦不願出售的明星產品也在今年出現投訴量暴增的情況,消費者紛紛投訴表示,產品質量出現問題以及對售後服務的不滿。

爲此,發現網記者曾致函飛利浦尋求溝通,但是截至發稿前,未得到任何合理解釋。

飛利浦欲“天價”擺脫家電業務

資料顯示,飛利浦是一家電子公司,業務涉及家庭電器、醫療系統,由Anton和Gerard Philips於1891年在荷蘭埃因霍溫創立,總部位於荷蘭阿姆斯特丹。公司主營產品有彩色電視、照明、電動剃鬚刀等。

從照明革命到影像創新,從彩色電視到電動剃鬚刀,飛利浦變革與發展的步伐始終沒有停息,長久以來飛利浦在人們的心目中只是一個消費電子產品生產商。

然而,近年來飛利浦開始規劃新的藍圖,不斷佈局醫療保健事業。資料顯示,飛利浦正通過剝離相關非核心業務不斷“瘦身”,先後出售轉讓手機、電視機等業務板塊。

近日,飛利浦宣佈出售家電業務,主要包括掛燙機、電熨斗、吸塵器、咖啡機、空氣炸鍋等爲代表的廚房小家電系列以及空氣淨化器等產品,資料顯示,飛利浦已選擇高盛集團和摩根大通集團來負責出售其家電業務,售價可能超過200億元人民幣,交易預計於今年年中啓動。

消息一經傳出,引來社會的廣泛關注。針對轉讓家用電器業務的緣由,飛利浦CEO Frans van Houten 稱家用電器業務近年來表現顯著改善,但和飛利浦作爲健康科技領導者的戰略不匹配。

但是據業內人士透露,飛利浦轉讓家用電器業務的真正原因實際上是家電行業競爭日益激烈,利潤越來越低,同時中國家電品牌發展迅速,以優秀的品質和超高的性價比獲得了廣泛的青睞,飛利浦在中國家電企業面前競爭力越來越弱。

有人預測,中國家電企業或將成爲飛利浦在售家電業務的買主,但面對200億人民幣的“天價”,再看看其盈利能力,或許這樣的預測爲時尚早。

在售業務盈利式微

儘管家電市場競爭激烈,但是飛利浦的剃鬚刀和電動牙刷產品名聲在外,盈利可觀。數據顯示,2019 年飛利浦健康護理板塊整體的EBITDA 率達到18.9%,盈利能力相當不錯。

然而,此次飛利浦出售的主要產品線包括飲品電器、廚房電器、熨燙和清潔電器,以及空氣處理電器,並未包含剃鬚刀、電動牙刷等明星產品線。

反觀在售飛利浦家用電器業績表現,從財報披露數據看,飛利浦家用電器業務2015-2019 財年的收入分別爲23、24、23、22、23 億歐元,雖然未見較大波動,收入規模比較穩定,但是成長性不足。

即便如此,仍有不少業內企業對飛利浦在售業務板塊興致勃勃。業內人士分析稱,此次飛利浦在售業務板塊最大的賣點就是其全球佈局的品牌和渠道,若收購飛利浦家用電器業務不僅可以壯大小家電業務規模,還能成爲全球小家電市場有力的競賽選手。

但是,面對飛利浦出售的家電業務200 億人民幣的“天價”,具備如此財務實力的家電企業並不多。而具備實力參與競購的家電企業,如美的海爾、格力等,對此次飛利浦出售的業務板塊卻興致寥寥。

據瞭解,中國家電企業對飛利浦出售的家電業務不感興趣的主要原因是中國消費者對飛利浦計劃出售的家電類產品的關注度並不高。資料顯示,2019年雙11期間,天貓生活電器品牌榜中,產品銷量前三名的品牌爲美的、戴森和科沃斯,飛利浦僅爲第六。去年雙十一期間,從最受關注的全品類榜單來看,前十名分別是:美的、海爾、格力、小米、西門子、奧克斯、海信、TCL、小天鵝、飛利浦。

在品質與性價比齊飛的中國家電品牌的“包圍”下,飛利浦在售的家電業務誘惑力還十分不足。

此外,由於飛利浦保留剃鬚刀和電動牙刷等盈利能力較強的明星產品,卻將成長性不足的家電產品打包出售,也引來了不少人對其誠意的質疑。

捨不得賣的明星產品投訴也漸多

然而,即便是飛利浦不捨出售的明星產品,如今也是問題重重。記者通過搜索引擎搜索“飛利浦投訴”瞭解到,相關信息多達8157條,其中大部分消費者投訴來自聚投訴和黑貓投訴兩個平臺,投訴內容主要集中在產品質量以及售後服務兩個方面。

值得注意的是,記者通過黑貓投訴平臺瞭解到,截止到2020年3月17日,有關飛利浦的消費者投訴多達289件,但是其中五成左右均是2020年以來的新增消費者投訴,而這些今年以來的投訴案例中,大部分是關於飛利浦明星產品——電動牙刷的投訴案例。

據業內人士分析認爲,飛利浦的電動牙刷業務雖然目前並沒有出售的跡象,但是根據飛利浦近年來在醫療健康業務的轉型趨勢來看,電動牙刷等明星產品線早已不符合飛利浦的戰略規劃,按照此次飛利浦出售家電業務的邏輯,明星產品業務的“轉讓”也是其轉型的必經之路,但仍然被保留的原因或許是盈利尚可,是其營收的重要來源。

塵埃未定,家電市場競爭激烈,飛利浦家電業務業績平平,轉讓是否順利我們不得而知。但是面對200億人民幣的“天價”,任何一位買家都要全面衡量這場交易的性價比。但是,無論最終花落誰家,飛利浦也該站好最後一班崗,切不可因爲轉型而忽視現有產品的質量和服務問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