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重溫紅色延安故事】勞動歌聲——《南泥灣》

賀敬之在延安(資料照片)

抗日戰爭時期,以延安爲中心的陝甘寧邊區,在經濟上遇到了極大的困難。爲爭取抗戰的勝利、民族的解放,中國共產黨進行了必要的社會動員。在衆多的動員方式中,抗戰歌曲憑藉其獨特的音樂感染力及民族化、大衆化的特點而成爲重要的宣傳動員手段。特別是在延安,雖然物質財富極度匱乏,但抗戰歌聲卻遍地飛揚,人們持續地保持着一種昂揚向上、朝氣蓬勃的精神面貌。其中有幾首誕生於延安、內容集中表現當時延安所發生的那場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的歌曲,更是別緻新穎、打動人心,成爲中國共產黨領導廣大軍民進行偉大創造的時代強音,如《生產大合唱》《軍民大生產》《南泥灣》等。尤其是優美動聽的《南泥灣》,生動地記錄了延安時期三五九旅在王震旅長的帶領下,積極響應黨中央發出的“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偉大號召,到南泥灣開展大生產運動,最後將昔日荒無人煙的窮山禿嶺變成了莊稼遍地、牛羊成羣的“陝北的好江南”的非凡創舉。歌曲由當年年輕的賀敬之作詞,馬可作曲,郭蘭英演唱,迅速在陝甘寧邊區走紅並傳遍全國的大江南北,遂成爲延安文藝座談會之後運用民歌形式、反映人民生活、開展新秧歌運動中傳唱甚廣、膾炙人口的經典名曲。

一聽到或一唱起《南泥灣》這首婦孺皆知、廣爲傳唱、旋律歡快的老歌,我們就彷彿穿越70年的滄桑回到了那個自力更生、拿起鋤頭、喊着號子、墾荒種地的如火如荼歲月……人稱“王鬍子”的王震在戰場上驍勇剽悍,搞起生產來也是一把好手。從華北調回陝甘寧邊區擔負保衛黨中央和邊區任務的八路軍第一二○師三五九旅,在旅長王震的率領下於1941年3月在南泥灣開展了大生產運動。歌曲《南泥灣》唱的就是王震率領的三五九旅自力更生、艱苦奮鬥開展大生產運動的火熱景象。此歌成爲抗日戰爭時期我軍開展大生產運動的有力見證。

太平洋戰爭前後,由於災荒,以及日軍和國民黨軍隊對陝甘寧邊區進行重兵包圍和封鎖等原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遇到了抗戰以來最爲嚴重的經濟困難。各抗日根據地出現了糧食、醫藥、棉布、子彈、食鹽以及其他日常用品奇缺的狀況。在陝甘寧邊區這個中共中央所在地和經濟落後的敵後抗日根據地,一度到了“幾乎沒有衣穿,沒有油喫,沒有紙,沒有菜,戰士沒有鞋襪,工作人員冬天沒有被蓋”的嚴重地步。

爲解決各根據地面臨的嚴重經濟困難,中共中央早在1939年2月2日在延安召開了生產動員大會,毛澤東在會上發出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號召。儘管大家也在行動,不少人在駐地周圍的山坡、路旁、河灘等空地開荒種菜,還有的養雞、養鴨、養兔,但由於規模小、經營分散,效益不明顯,解決不了經濟困難的根本問題。

自力更生,這是抵抗國民黨封鎖的唯一出路。1940年,由秋至冬,朱德曾多次到延安周邊地區實地勘察,其目的是爲遭受敵軍經濟封鎖的陝甘寧邊區部隊物色一塊墾荒屯田的好場地。經勘察,發現南泥灣土質肥沃,水源充足,有近萬畝土地可以開墾。但當年的南泥灣是一片荒山野嶺,人跡罕至、荊棘遍地、野獸成羣,被老百姓稱爲“爛泥灣”。其墾區範圍包括延安、延長、甘泉、富縣、固臨等縣的部分地區,方圓幾十裏,溝壑縱橫,山巒重疊,三條大川組成一個“丫”字形,西邊爲南蟠龍川,南邊爲九龍泉,東邊爲南陽府川。當時延安的《解放日報》有過描述:“那從前的南泥灣,不論山高山低,溝寬溝窄,滿是黑壓壓的雜草和灌木,幾乎看不見天。連蓬蒿都長到丈把高;爛樹葉的氣味衝着鼻子。而黃羊在奔,狐狸在跑,長蛇在亂爬,什麼地方狼和豹子在嚎叫……”對於當時的延安八路軍來說,形勢的艱難逼迫他們要在這一片荒蕪、荊棘遍野之地上開闢出未來的希望。

1941年3月,三五九旅提出“一把钁頭一支槍,生產自給保衛黨中央”的口號,在王震的指揮下,開始分批從綏德警備區開赴南泥灣,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革命精神,開始了“背槍上戰場,荷鋤到田莊”的墾荒屯田,進行生產自給。在南泥灣,三五九旅廣大官兵克服各種困難,甩開膀子,熱火朝天地大幹起來,並創造出“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官兵一致、同甘共苦”的南泥灣精神。1941年,三五九旅開荒第一年就種地1.12萬畝,收穫糧食1200石,收穫蔬菜164.8萬斤,蔬菜自給率近八成;開挖窯洞1000餘孔,建房600餘間,爲以後幾年的屯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到1942年,三五九旅官兵生活已經開始有了改善,每人每月可以喫到2斤多肉,每天1斤半的蔬菜,而且會餐時可以喫到大米和雞鴨,全旅戰士都穿上了新衣和鞋襪。在短短3年時間裏,三五九旅就把昔日荊棘遍野、荒無人煙的“爛泥灣”變成了“處處是莊稼,遍地是牛羊”的陝北“米糧川”“好江南”,爲大生產運動樹立了一面光輝旗幟,其經驗很快被推廣到各抗日根據地。有了南泥灣的收穫,不僅徹底打破了國民黨的經濟封鎖,使根據地度過了困難時期,而且還有力地支援了前線的抗日鬥爭,抗戰乃至中國革命才度過了非常時期,紅色延安才走過了“寒冬”。

自1942年起,南泥灣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吸引着許多知名人士絡繹不絕前來參觀訪問,並寫下了不少詩文。著名愛國將軍續範亭的20多首詩作《南泥雜詠》、著名詩人蕭三的詩歌《我兩次來到南泥灣》、詩人何其芳的散文《記王震將軍》等,都是高度讚揚南泥灣墾荒成就的佳篇。

1943年,陝甘寧邊區軍民大生產運動漸入高潮,作爲“生產模範”的三五九旅更是名震邊區。這年,延安軍民精心籌辦了慰問品,並帶上文藝節目,要到南泥灣去慰勞三五九旅全體官兵。延安魯迅藝術學院秧歌隊在負責準備文藝節目時,就想到應該排練一個和三五九旅有關聯的節目。

編創人員經過一番苦思冥想,終於構思出一個名爲《挑花籃》的秧歌舞,由8位女演員挑着8對花籃,伴着插曲在臺上表演,插曲歌詞的最後一段名叫《南泥灣》。

19歲的詩人賀敬之同樣也被三五九旅廣大官兵開展大生產運動的高漲熱情和巨大成效所感動。因此,當賀敬之接到爲該插曲創作歌詞的任務後,他毫不費力地結合自己對邊區軍民大生產運動,尤其是三五九旅墾荒南泥灣的深刻認識和體會,秧歌舞《挑花籃》充分醞釀、一氣呵成地寫出了這段著名歌詞:

花籃的花兒香,聽我來唱一唱,唱一呀唱;來到了南泥灣,南泥灣好地方,好地呀方。

好地方來好風光,好地方來好風光;到處是莊稼,遍地是牛羊。

往年的南泥灣,到處是荒山,沒呀人煙;如今的南泥灣,與往年不一般,不一呀般。

如呀今的南泥灣與呀往年不一般;再不是舊模樣,是陝北的好江南。

陝北的好江南,鮮花開滿山,開呀滿山;學習那南泥灣,處處是江南,是江呀南。

又學習來又生產,三五九旅是模範;咱們走向前,鮮花送模範!鮮花送模範!

這首歌詞,由時年25歲的作曲家馬可,採用陝北民歌的調式爲它立即譜了曲。《南泥灣》全曲共用一個民間氣息極其濃厚的音調,分爲對比的兩個部分:前半部分曲調柔美委婉,後半部分歡快跳躍,最後採用五度上行的甩腔手法結束全曲。歌曲旋律優美、抒情,歌唱南泥灣由荒山變成“江南”,並熱情歌頌了開荒生產建立功勳的八路軍戰士。歌曲吸收了民間歌舞的音調和節奏,加上載歌載舞的表演形式,更加生動感人。歌曲《南泥灣》就這樣誕生了。

1943年2月5日,農曆正月初一,是中國人民傳統的春節。這天,延安魯迅藝術學校的秧歌隊來到南泥灣進行慰問演出,向三五九旅的英雄們獻上新編的秧歌舞《挑花籃》,受到三五九旅全體官兵的熱烈歡迎。王震高興地走上舞臺與該節目的演員一一握手,並與她們合影留念。

隨着《挑花籃》在陝甘寧邊區的巡迴演出,特別是郭蘭英演唱起來層次分明、十分動人。這樣由她演唱後,這首歌迅速在陝甘寧邊區走紅,並傳遍全國,成爲膾炙人口的名曲。而一代著名歌唱家郭蘭英的藝術人生也由此起步。1961年,這首歌曲被編入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至今仍傳唱不衰。

《南泥灣》誕生於延安文藝座談會後,歌頌了勞動的美,反映了人民的新生活。作爲新編的秧歌舞《挑花籃》的插曲,《南泥灣》以陝北民間歌舞的面貌亮相,是延安時期新秧歌運動的傑出典範之作。其整首歌的音程較大,節奏跳躍,且配以集體秧歌。歌者用明度與飽和度極高的高亢音色,豪邁地從歌唱南泥灣的全新面貌開始,接着回顧對比了原本的荒蠻景象,最後將感激和榮譽歸結到實現這一奇蹟的三五九旅的英雄們身上,並對他們熱情讚頌和褒獎,最終完成了它的政治訴求和情感訴求。可以說,這首歌在仍未徹底擺脫困境的革命年代裏,進一步鼓舞了更高漲的勞動生產熱情和革命熱情,爲奪取抗戰的最後勝利起到了政治動員的作用。因此,《南泥灣》從一出世便承載了濃重的紅色激情。歌中宣唱的英雄們爲保存自我、反擊敵人,爲實現全民生產、全民共享這一最高的政治、社會理想而投入到熱火朝天的集體勞動中去。歌中的“到處是莊稼,遍地是牛羊”謳歌了物質產出的極大豐富,“鮮花開滿山”則表明審美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同等提升,描繪了一幅人們安居樂業且不乏詩情畫意的壯闊圖景,寄寓了高度繁榮、高度自足的共產主義社會的理想。前後的兩相對比,凸顯的是革命精神和革命幹勁開天闢地、無所不能的神話式威力。高亢而不失甜美的女聲呼喊出的人性化的革命勞動號子,磨平了艱難歲月的冰冷堅硬棱角,召喚着人們聚攏到彷彿觸手可及的夢想和神話之下。(選自中國延安幹部學院《紅色延安的故事》)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