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

其大意是劝人们春天不要急着脱掉棉衣,秋天也不要天气一冷就穿的太多,适当的捂一点或冻一点,能够起到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防御机制的作用,对身体健康是有好处的。

寒露过后,天气渐冷,作为传统养生之道的“秋冻”,成为许多人的青睐。面对降温的天气,如何“秋冻”才能更利于身体健康呢?

掌握“春捂秋冻”的重要原则,不“冻”不行,“冻”过了也不行。

人的体温总是保持相对恒定的,一般在37°左右,体温太高或太低都会使人体生理功能受到损害。因此,把握“秋冻”的度就十分重要。

那么科学“秋冻”,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冻”对时间-

一般来说,当户外温度低于15℃以下,就应该结束“秋冻”,否则不但不能预防疾病,甚至还会“惹病上身”。

当日照温度在15℃-20℃时,适当“秋冻”可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抵抗力。但因为每个人体质不同,对于冷热耐受的程度也各不相同,“秋冻”要以自己能够接受为限度,使身体略感凉意,但不感觉寒冷。

-“冻”对地方-

“秋冻”并不是全身各个器官都要冻,现在医学认为人体下部血液循环较上部为差,容易受到寒冷的侵袭,头部、脚部、腹部、脖子这四个部位千万不能“冻”!

所谓“热不马上脱衣,冷不立即穿棉。”如果过早的增加衣服,一旦气温回升,出汗着风,极易受凉。同时,在深秋之时,穿衣也要谨记“上薄下厚”的原则。

-“冻”要科学-

“秋冻”并不是适合每一个人,对于体质虚弱的长者,尤其是有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胃病、老寒腿、糖尿病的患者,更不能轻易尝试。

“春捂秋冻”在一定程度上虽然可以预防疾病,但也要因人而异。同时,在这一时.期,衣食住行方面也需要倍加注意,掌握正确的养身之道:

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选择有利于出行的天气,带着家人郊外旅游踏秋,置身大自然中拥抱秋天,利于身心健康;

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不要让“悲秋情结”左右;

饮食上要减少肥腻肉食,多食新鲜蔬菜水果。

春捂秋冻具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但也需要谨慎选择。最重要的是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在凉凉秋意中拥抱大自然,感受秋的气息,留住这秋高气爽的美景。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