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新招的外行人,工资高我一倍

公司新招的外行人,工资高我一倍

最近,和身边朋友聊天,发现招聘市场上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过去好公司都喜欢有相关经验的,一说在某个行业做了十年,那简直是炙手可热。可如今,越来越多好公司,不看重经验了。

公司同事前几天才跟我吐槽,说自己堂堂一个老司机,被刚转行的外行碾压,人家薪水比他多了将近一倍,薪资倒挂成了巨大的心理创伤。本来,她觉得面子挂不住,打算辞职。可后来和这个“外行”工作了一阵子,才发现,优秀的员工未必需要经验加持。

这个外行思维敏捷,视角独特,学习能力又很强,上手极快,每个和他工作过的“老前辈”都觉得压力山大,大家都说,按照他的成长速度,自己很快就没什么优势了。

同事们忍不住感叹,过去,总觉得隔行如隔山,所以专业经验很值钱,现在越来越发现,好公司不仅不再像过去那样看中经验了,反而更喜欢这些跨界选手。

公司新招的外行人,工资高我一倍

公司新招的外行人,工资高我一倍

现在很多人都喜欢强调先发优势,只要我更早得到了某个知识或者信息,我肯定比别人优秀。在职场上,有经验的老员工面对新人,多多少少都会有这种“先发优势”的优越感:我进公司比你早,在这家公司这个行业里,很多经验我早就有了,比你一个新人强多了。

但是,“先发优势”就一定是优势吗?真的未必。

“饿了么”就是个例子。“饿了么”并不是最早涉足外卖行业的那一批公司,可他的创始团队却凭借强大的学习能力,发现很多“借钱”经营的好点子,在烧钱的外卖行业杀出一条血路。他们学习国外的软件服务公司,按照销量提前收取年费,学习做辅助性的分析工作,将销量好的餐厅数据分析出来,用分析结果指导其他商家,同时用分析服务换得更多的平台费用。

所以,今天我们回看饿了么的早期发展,一次次的逢凶化吉,其实背后一次次的快速学习和快速解困的自我迭代。而没有这些能力的企业,无论有多早的先发优势,终究都成了炮灰。

职场同样如此。

“薪资倒挂”其实是给有经验的老员工敲了警钟,别以为“先发”就能保住你的高薪地位,比别人早开始未必能比别人做得好。有一个比经验更重要的优势,叫学习力。越来越多好公司,更注重一个人的学习力。

我之前就带过一个实习生,95年的,从层层的笔试和面试关里突围而出,能力确实优秀。虽说是职场新人,但他一进来,适应和应变能力就很突出。给他派活儿,他是最快给反馈的人;和他沟通,特别机灵,一说就懂。

一个学习能力强的人,能力值的积累速度是按天计算的,他的职场密度比别人高很多,经验少的短板分分钟就能填补。

公司新招的外行人,工资高我一倍

其实,在职场很多人都明白,经验是把双刃剑,它既意味着熟练,也有可能意味着局限。所以越来越多公司开始反思,成功或许需要适时反经验。

摩托罗拉第一代手机的市场占有率无人能敌,却在数字手机市场输给了做电缆起家的诺基亚。原因很简单,摩托罗拉辉煌的战绩,成了它转型最大的绊脚石,而从零起步的诺基亚,反而没有包袱。

再说一个Airbnb的例子。Airbnb的创始人切斯基,之前是一个艺术家,做过设计师,和酒店业一点关系都没有。切斯基创办Airbnb的契机,是自己刚好没钱缴房租了,看到旅店人满为患,就把自己家的空气床垫出租出去了。没想到消息一发布就收到了回复,这个小小的成功让他看到了巨大的商机。最早创办公司的时候,他和另外两个合伙人之前都没有经营公司的经验,靠着快速学习,硬是带着公司闯过了道道难关,现在Airbnb成了全球最大的短租平台。

切斯基没有传统酒店业的从业经验,但是正因为没有经验,反而让他能另辟蹊径,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开辟新商机。

如果用所谓“专业”思维固步自封,用“专家意见”替代“市场意见”,一个企业会走向没落。

如果被既定的思维框架给束缚和绑架,个人也就离被外行人打败近了一步。所以,越来越多好公司,不那么在乎经验了。

就像张小龙说的,做伟大的产品,一定要有傻瓜心态。张小龙说自己要酝酿10分钟,才能达到傻瓜状态。这里的“傻瓜”,其实就是要暂时忘记自己所谓的专家身份,忘记自己的种种头衔,用最朴实、最外行的态度去面对产品。这种时候才能看到产品的利弊。

公司新招的外行人,工资高我一倍

最后,好公司愿意给外行更多的机会,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花钱买“独特”。

过去,谷歌是一个基因单一的公司,公司招聘时坚信只有技术人员才能理解技术,所以对于大多部门,招人的标准是技术水平高,经验丰富。可是,如果你仔细留意这几年谷歌招聘的新闻,会发现谷歌开始吸纳“异类”做数据研究,有人文专业的毕业生,有艺术家,甚至MBA。现任谷歌创意营销首席战略官Abigail进谷歌前学的是社会人类学,在谷歌一边做高管,一边满世界参加各地时装周。

谷歌的这一个变化,正是因为意识到技术虽然重要,但是仅仅靠技术还远远不够。这就意味着,未来,独特会变得越来越值钱。

真正优秀的人,会对这个时代的看得很清:流动性很高,变动速度越来越快。想要在这个时代活得好,仅仅靠在舒适区里积攒的头衔,已经很难了,学会从专才转变成变成通才,才是更好的选择。

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致,我们常常强调专才的重要性,但却忽视了一个真相:纯粹的专才,是非常难出头的。那些有名的专才,往往是有了通才的基础。

做通才,并不意味着各个领域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而是说要在自己的专长之外多关注一些临近领域的事情,关心社会变化的动向,并且时刻保持对新事物的敏锐度。

最近,无人餐厅、无人酒店频频亮相,不少人开始忧虑自己的未来。随着技术的发展,经验所带来的优势也会越来越少,毕竟和机器相比,人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都差着十万八千里。

所以,好公司越来越不看重专业经验了,其实是这个世界对人的知识储备要求更高了。

说了这么多,不是想特别丧地告诉你专业没用,而是想说,不要做被“专业”坑了的人,它只是职场能力体现的一个小方面,时时保持学习力,培养自己在岗位之外的独特技能,更能让你在职场上走得更远。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