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理论依据:《中药学》、《中药毒性手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饮片卷》、《中华药海》、《临床中药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有人说,文老师,你真的很辛苦。你把每一味中药的精髓给大家伙点拨出来,帮助人们认识中药、学习中医。

我想说,这都是应该做的。中医药,本来就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中国的老百姓理应了解它。

今天我给你说的这味养生中药,乃是肉桂。在我看来,它就是中药世界里的一簇火苗。它能帮助我们抓住阳气、抓住光明。

为什么说它能“抓住”阳气呢?我有一个亲身经历。

我跟师学习那会儿,有一回,一个老爷子来找我们。他大概是七十多岁了。什么毛病呢?就是口腔溃疡。而且他这个口腔溃疡很奇怪,疼得要命,创面周围红肿明显,但是双腿和双脚还发凉,走路没劲儿,动不动还容易便溏拉稀。这老爷子略通中医,自己就合计:我这是有火啊,还是没火啊?如果去火,寒性的药不敢用。如果没火,这口腔溃疡怎么总犯啊?

带着疑问,他来找我老师。我老师说,你这个是虚阳上浮,上热下寒。于是,给他出了一个主意:准备中药肉桂适量,研成细粉。用的时候,用1克肉桂粉,加上2毫升的米醋,调拌均匀了,做成糊状,形成两个直径2厘米的小药饼。把这个药饼贴在双侧的涌泉穴上。上面盖一层塑料薄膜,以防水分流失。固定好,每24小时换药一次。

结果,两天之后,老人家口腔溃疡减轻大半,吃饭、喝水、说话没有大碍。四天以后,基本愈合。

我事后问我老师,什么叫上热下寒?为什么用肉桂好使?

我老师给我详细解释,如今我也给你解读一下。

我们的肾里头,藏有元阳之气。如果我们的肾为寒邪所伤,导致下焦虚寒,那阳气呆不下去了,就化作虚阳上浮起来,形成头面的诸多热象,比如口腔溃疡、心烦、潮热、出汗等等。这就形成上热下寒的局面。

这个时候,用肉桂可以引火归元。你的下焦不是有虚寒吗?肉桂这个药恰好入肾经,可以补阳、消阴。这样阳气就被“引下来”、“抓下来”了。诸多症状就会好转。这就好比一团火,蹭蹭往上窜,怎么办?火堆里加点东西,火苗立刻就小了。

当然,我这么说,就是打个比方,让您好理解。

我老师说,这种用肉桂引火归元调治口腔溃疡的办法,其实早就有了。有的人嫌只用肉桂力道小,就加入等量的吴茱萸。

这个肉桂,我还得多介绍几句。

肉桂是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树皮。它性味辛甘、大热,入脾经、肾经、心经和肝经。作为药材的肉桂,和家里当调料的东西不一样。作调料的,一般叫做“土肉桂”,它是天竺桂、川桂皮,或者细叶香桂、紫桂的树皮。土肉桂只能暖脾胃,效用和中药材肉桂差很多。

中药肉桂对寒性的头痛、寒性的心胸疼痛、肝经受寒所致的胸胁疼痛,以及寒性的腹痛、腰痛都有治疗意义。肾阳虚所致的虚阳上浮、肾虚咳喘、阳虚眩晕、虚寒性的生殖功能障碍、月经不调等,都有调治意义。受篇幅所限,我无法把它们一一详细给你说。所以,我直接挑一些简洁、容易操作的具体养生方法,讲一讲:

1,肉桂研成细粉,每次服用2克,每天3次,对肾阳虚导致的腰痛有治疗意义。这个是1984年的《中西医结合杂志》刊发出来的。原方,用口服每次5克。肉桂的研粉口服量,标准为2克。为了用药安全起见,我建议普通人就用2克。寒性的腰痛,就是腰部发凉、冷痛,遇寒加重,四肢不温,精神疲惫、体能下降。

2,肾阳虚导致的生殖功能障碍,男性的遗泄痿弱之疾,可以用肉桂和煨姜各15克,带排骨一起炖。吃排骨。这个是1994年的《浙江中医》杂志刊发出来的办法。我体会,效果还是有的。

3,肉桂2克,粳米100克,粳米煮粥,快熟的时候加入肉桂粉,文火煮到粥稠。这能温补一身之阳,对心胸冷痛、胃脘寒痛等都有一定效果。

4,老年人手脚发凉,气血不行,你准备肉桂4克,山楂30克,粳米50克,红糖适量。肉桂煮水20分钟后,入山楂和粳米一起来煮粥,加入红糖调味,可以温阳、散寒、活血通脉。

5,有些老年人,有气管炎,证属肾阳虚弱、痰饮壅肺,表现为四肢不温、腰膝酸软、神疲乏力,白痰量多,一动弹或劳累后就咳喘不宁,你用肉桂9克,研成细末,分3次冲服。这是1983年《陕西中医》上刊发的办法。

肉桂,煎服用量不超5克,研末冲服量不超过2克。一般人绝对不要超量。超量,是有毒性的,以及一些不良反应。这主要包括伤肾、致癌,以及面红烦躁、咽干颜色、心中烦闷、头晕体痛等神经系统症状。当然,这些都是极少数的现象。肉桂的长期毒性试验表明,其在规定用量下应用,安全性很高。肝肾功能不好、阴虚火热、有出血倾向的人,以及经期、孕妇等特殊人群,不要用。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