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年時候的佘詩曼沒有一味地向命運屈服,反而努力爭取機會,改變自己的人生,就像第二個鳳凰,汪子君那樣。童年時候的佘詩曼突遭變故,卻還沒有能力改變現狀,只能暫時認命,就像第一個鳳凰,魏瑜鳳那樣。

繼嫺妃之後,佘詩曼再次走進大衆視野,而這次她的身份是一個東北姑娘。

沒錯,是東北姑娘,美得張揚跋扈,性格直接豪爽,聽起來和佘詩曼完全不同。

不少人都驚歎,明明已經功成名就,她偏要踏出舒適圈,一次又一次地挑戰自己。

這就是佘詩曼吧,她的人生從來都是不容易。如果要用一部劇來了解她,應該就是《鳳凰四重奏》了。

這部劇當年幫她獲得雙料視後,也從某個方面反映了她走過的路!

生不逢時,命運艱難

1975年,佘詩曼生於一個香港家庭,有爸媽的疼愛,有哥哥的照顧,生活幸福。

在她5歲那年,媽媽懷上了弟弟,全家人都興高采烈地等待新生命的到來。然而她的爸爸卻因爲交通事故而去世。

5歲的她還不明白死亡意味着什麼,只知道爸爸再也不會回家了;家裏的重擔全落在了媽媽身上;不能去看電影,如果想玩,要到免費的公園......

童年時候的佘詩曼突遭變故,卻還沒有能力改變現狀,只能暫時認命,就像第一個鳳凰,魏瑜鳳那樣。

清末年間,魏家小姐瑜鳳和廚子之子餘賜是青梅竹馬,曾經約定過要廝守終生。

不過,小姐和下人之戀,在充滿階級觀念的清代是不容許的。

瑜鳳因爲家道中落,被迫嫁了門當戶對的太史公之子汪毓麟。心灰意冷的餘賜在失戀之下,跟從了名師學廚。

被迫嫁到汪家的瑜鳳問:爲什麼不可以嫁給自己喜歡的人?卻被一番門當戶對的理論說得啞口無言。

汪毓麟是個敗家子,不學無術,很快就敗光了身家。

而此時學成歸來的餘賜想帶瑜鳳離開,被瑜鳳毅然拒絕了。她要留在汪家,照顧和她毫無感情的相公和家人。

封建枷鎖的束縛下,縱然有錦衣華食,也不過是隻籠中鳥。

這個年代的女人,沒有能力反抗所有的壓迫,面對一切的不幸,只能說一句“認命”。

把握命運,敢於爭取

長大後的佘詩曼通過努力學習,考上了瑞士酒店管理大學。只是畢業以後,酒店行業不景氣,她一直找不到工作。

她只能去飯店兼職,到酒吧推銷啤酒,做起了“啤酒妹”。不過媽媽並不想她這樣,鼓勵她去參加香港小姐競選。

沒想到準備倉促的佘詩曼,居然在激烈的比賽中獲得了季軍,成功進入娛樂圈。

而且當時冠軍和亞軍同時喜歡上一個富家子,惹出不少醜聞,作爲季軍的她幸運地獲得了更多的資源。

青年時候的佘詩曼沒有一味地向命運屈服,反而努力爭取機會,改變自己的人生,就像第二個鳳凰,汪子君那樣。

五四運動時期的汪子君,是汪毓麟和瑜鳳的女兒。她有機會讀高中,有着新思想新觀念。

而李吉祥是一個愛國的熱血青年,他和魯迅一樣棄醫從文,成爲了子君的老師。

一個老師,一個學生。師生戀在民初時期,同樣是不合禮數的事情。

當子君和吉祥的戀愛被發現以後,立馬就遭到家人的極力阻止。

家人一直希望子君成爲“瑜鳳二號”,賢良淑德。但是子君不願走上母親的舊路,她想要的是戀愛自由的權利。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爲自由故,二者皆可拋。

子君想要的,不僅僅是和老師的一段情,更多的是自由。深知自由可貴的她,帶着吉祥私奔了。

子君比起母親瑜鳳,無疑更幸運。幸運在於,她覺醒了。她知道幸福要靠自己爭取,她懂得什麼叫戀愛自由,什麼是反抗。

接受嘲諷,默默耕耘

剛入行的佘詩曼因爲不是科班出身,受到不少質疑。

在拍攝第一部戲《雪山飛狐》時,她還不懂怎麼說好臺詞。說話太小聲,太溫柔,被當時的媒體和觀衆諷刺爲“雞仔聲”。

除此之外,還有劇組工作人員對她破口大罵,朝她扔劇本。

但她並沒有被嚇到,也沒有逃避問題,而是從自己身上找原因,默默努力。臺詞不行就每天大聲朗讀報紙;演戲不懂,就不停請教前輩......

就這樣,佘詩曼成長飛快。在2000年拍攝《十月初五的月光》的時候,演技終於被觀衆認可。

她也愛上了演戲,從《金枝欲孽》到《火舞黃沙》、《鳳凰四重奏》,再到《使徒行者》......她一次又一次給觀衆帶來驚喜,也獲得了很多榮譽。

步入中年的佘詩曼靠着不認命、努力拼搏的精神,活出了人生的精彩,就像第三個鳳凰,白慧珍那樣。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白慧珍和戴立仁因爲一次炸彈案而結緣。

白慧珍是汪子君的孫女,也是個精明能幹的女性。她不想一直待在家,希望出去工作。

偏偏他的丈夫戴立仁是個大男人,在他看來,妻子出來工作是一件很沒面子的事。

一次偶然的機會,慧珍偷偷工作並且獲得了賞識。事業上帶來的滿足感讓她意識到,家庭主婦並不是她想要的生活。

通過和戴立仁多番爭吵,她終於讓丈夫感受到什麼叫男女平等,什麼叫互相尊重。

即使是現代,我們依然有很多規條框架來定位男性與女性之間的差別。

“男主外,女主內”的思想,終於被慧珍的連翻努力打破了。

情路坎坷,一人瀟灑

不像事業上大紅大紫,佘詩曼的愛情總是多變的。

在瑞士讀書的時候,她曾有過一段甜蜜的愛情。然而她無法爲了愛情離開媽媽,留在瑞士,只能忍痛分手。

入行後,在拍《十月初五的月光》期間,她和張智霖傳了不少緋聞。但那個時候,張智霖已經和袁詠儀在一起,他們三人之間的關係惹來很多喫瓜羣衆。

後來,佘詩曼刻意和張智霖保持距離,又與袁詠儀交好,才從這段關係中解脫出來。

之後,佘詩曼因爲拍《情緣汽車機》遇到了陳浩民。兩個人在拍戲的過程中,日久生情。不過爲了事業,一直沒有對外承認,承認之時已是分手收場。

還有鄭嘉穎,兩人因爲拍《法證先鋒2》結緣。雖然沒有官宣,但觀衆認爲他們很般配,應該能修成正果。沒想到最後還是分手了。

在愛情方面,佘詩曼似乎是易戀愛體質,拍戲時總能傳出戀情。她曾透露自己談過不下10次戀愛,但已經40多歲的她,還是單身一人。

不過她並不認爲這是錯誤的,反而很享受單身的狀態。在她看來,愛情不是必不可少,而且錦上添花。

對待愛情的佘詩曼期待愛情,但並不強求,只求享受,就像第四個鳳凰,戴思嘉那樣。

千禧年代的戴思嘉是白慧珍和戴立仁的女兒。父母早亡,思嘉由姑媽照顧。

思嘉眼看着姑媽多年的婚姻因爲姑丈的背叛而分開,不禁笑說一句:“結婚?傻仔就結婚。”

方家安曾經是戴思嘉的同居男友,兩個人經過相處以後發現性格差天共地,於是分手。

分手以後思嘉發現自己懷孕了,決意負起責任,當未婚媽媽。而此時方家安發現自己最愛的還是戴思嘉,兩個人幾經波折,又複合了。

方家安希望對思嘉和BB負起責任,幾次向思嘉求婚,都被拒絕了。

思嘉覺得婚姻就是一種束縛。她深愛方家安,但她害怕愛情會因爲婚姻而變得日常,然後消失。

在訴說愛情故事的背後,《鳳凰四重奏》展現女性如何從向命運妥協到反抗命運,追求自己的幸福。

帶着佘詩曼的人生經歷,來埋堆堆重溫這部劇,說不定你會體會到不一樣的感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