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海外眼

幽默可以是一個人智慧、閱歷、自信和心理健康的表現。一個整天鬱鬱不樂的人很難幽默起來,但反過來說,鬱鬱不樂的人恰恰可以通過幽默和自嘲來給自己解悶和增添歡樂。不但很多西方國家的社會很愛強調要有幽默感,現在連中國社會也越來越看重幽默了。就連在約會這件小事中,看重對方幽默感的女性也越來越多。

《開講啦》有一期,由周潤發爲年輕學生們演講,他就提到了不少中國人好像總是不開心,缺乏快樂、經常苦惱。爲一些很小的事情,也會讓中國人哭得很厲害。

發哥認爲,幽默是會“遺傳”的,而“不快樂”也會“遺傳”給後代。因此我們不該把不快樂的“基因”帶給後代,我們應該把世界看得更美好、更有趣。

俗語說,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開心的事情卻只有一二。那我們爲什麼不盡情享受這開心的一二,卻常常糾結於那不開心的八九呢?

無論發哥提及的中國人不快樂這件事是否足夠準確,多培養點幽默感多少能讓自己和身邊的人都能輕鬆愉悅些。經常聽到去美國不久的中國新生說,聽不懂美國人的笑話,或者完全get不到他們的笑點在哪兒。那在這裏,我們就稍微解析一下美國人的幽默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1、演講上的幽默

有時在緊張的氛圍裏,幽默往往能緩解緊張焦慮感。2008年,美國前總統小布什曾在伊拉克記者會時遭遇過一個當地記者向他扔鞋的窘境。尷尬時,他自我解嘲說:“我看到鞋子的碼數是10號。”(美國鞋碼和中國鞋碼不一樣。)這樣就把尷尬的氛圍化解爲輕鬆的氣氛了,然後他接着回答其他記者問。

這個玩笑中,小布什使用的技巧在於,在尷尬的時刻,機智地用一個和事件本身看似相關但又非相關的事情來轉移大家的注意力,同時達到了幽默的效果。說相關,是因爲提到的仍然是鞋子;說不相關,因爲沒人關心鞋碼多大,所以他選取的話題很巧妙。如果他選擇說今早喫了什麼,估計沒人會覺得好笑,而且可能會更加尷尬。

美國人的笑話,有些是靠內容來讓大家笑,但也有很多並不是內容搞笑,也就是說,搞笑不一定靠你說什麼,而是怎麼說。比如拉長聲調、高低轉折等等都可能是引發大家的笑點。所以很多時候美國人開玩笑,我們覺得不好笑,有可能內容的確沒什麼好笑的,是我們聽錯了角度、聽錯了方向,好笑的是說話的方式。如果想明白這一點,就可以通過觀察人們笑的時間點,來往返找出人們的笑點究竟是內容還是別的東西,這樣就能慢慢適應別人的笑話了。

2、影視劇裏的幽默

非內容性幽默的例子很多,在這裏就例舉一部反恐類美劇《Jack Ryan》的片段來介紹。

首先,是一個白人CIA局長問一個黑人站長,他的假期如何。黑人站長很冷淡的回了一字:long(長)。

注意局長的表情。有一小會兒,沒有任何對話。他手中拿着花生,半懸在空中。

局長用微表情笑了一下,然後又是面無表情。手繼續拿着花生,半懸着繼續等待黑人站長的回答。

黑人站長有點不耐煩,調整了下身體。然後才說,去划船釣魚了。

這時局長才把手移到嘴前,把手中的花生喫掉。

然後冷笑了下,說:“sounds calming”(聽起來很平靜)。

雖然對話很無聊,但因爲雙方的反應有趣,這就是編劇的幽默感之所在,通過這些細節反映了兩個人物之間關係不怎麼好,兩個人互相都不怎麼想搭理對方,但由於工作關係不得不這樣做。另外通過兩人持續而又有點尷尬的沉默和對錶情的展現來引觀衆開心。

3、互動中的幽默

很多美國人的笑點比較低,而且很多時候像是在等待被逗樂一樣,所以把大夥逗樂並不難。比如面對外國人對中國國家或政府的質疑時,開着玩笑跟他們交流,比和他們爭論有趣有力得多。

這裏有一個故事。剛來美國時,我參加教會組織爲國際學生提供的免費週二午餐。周圍坐着一個法國女孩、一個黑人男孩兒、一個伊朗男孩兒,都是研究生同學。我就跟他們講起歷史,講到鄭和下西洋,他們倒是聽得津津有味。

後來我說道,鄭和有可能是當時最早發現美洲大陸的人。(最直接的證據——鄭和寫的下西洋的記錄被宮中的大火燒燬了。)另外哥倫布的一個船員在筆記中寫到,當時他們在美洲大陸登岸時有看到中國人在那裏種田,所以哥倫布有可能不是第一個發現美洲大陸的人。、他們看起來越聽越不信了。好吧,既然你們都不信,那我也不客氣了。既然前面他們談過上帝,我就順勢接下去說:“Actually,the God is Chinese!(事實上,上帝也是中國人!)”他們開始爆笑了。既然你們不信,那我就順着你們的意思,講句更好玩的逗你開心。

其實,理解別人的幽默,不是爲了刻意迎合別人,而是爲了讓自己也快樂。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途途整理發佈,侵刪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