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了科創板順利推出,管理層操碎了心

科創板的參與規則公佈,參與門檻簡單地概括就是50+2:

需要擁有50萬元的證券賬戶資產,再加上至少2年的證券交易經驗。

這2條規則以業內的角度來看還是比較高的,這樣一來也能有效阻隔了人數衆多、資金體量小、風險承受能力較弱的小微散戶們進入這個高風險的新交易市場。

文:財經有料哥   編/圖:小天   首發公衆號:財經天天有料(ID:caijingyouliao),如需轉載請後臺留言

共 1176 個字,4 張圖片,預計用戶閱讀時長 4 分鐘


A股市場,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散戶型市場。

截止2018年底的數據顯示:A股賬戶規模爲14582.73萬戶,其中個人賬戶規模爲14549.66萬戶,佔比高達99%,全部機構投資賬戶(包括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信託、證券自營、社保、資產管理計劃等等)爲33.07萬戶,佔比不到1%。

這張圖很有意思,在那......聽媽媽講那......的故事

但是,A股市場在資產規模上又呈現出另一個極端:

根據上交所公佈的2018年滬市年鑑數據,截至2017年末,滬市自然人投資者實際持股賬戶數有3934.31萬戶,但是持股市值共計卻只有59445億元,僅僅是總市值的不到20%,而大部分股票市值是集中在那隻佔1%賬戶數量的機構戶手上。

根據2017年的數據,能擁有50萬元股票市值或以上的個人賬戶只有大約200-300萬戶,也就是絕大多數目前的個人股票投資者還不具備開立科創板交易的條件。

那麼,科創板在還沒正式推出之際,就面臨了一個巨大的風險:流動性風險

無論是中國股市還是國際股市,歷史經驗都表明:

一個只允許機構和大戶參與的股票交易市場是做不大,甚至無法長期生存下去的。

國內的股市經驗,大家看一下新三板市場目前交易狀況是如何地一潭死水就能理解。

所以,作爲被民衆寄予了很多期待和希望的科創板,怎麼能容忍這個新交易板的未來,要變得像目前的新三板這種冷清寂寥的情況出現?

於是,就採取了一些既能防範小微散戶過度投機的風險,又非常積極的輔助措施:

一是將入市門檻由新三板的500萬元的超高門檻,大幅下調到50萬元的較高門檻;

二是積極地推動通過機構投資產品,比如公募基金和戰略配售基金等等,來吸引那些不具備50萬元資產,無法直接開立科創板交易權限的小微散戶們的資金入市。

這樣一來,就能力保在科創板推出的初期,在流動性方面有必要的足夠的資金量保障。

畢竟,這批科創板企業上市後,原始股東在解禁後也是要變現拿錢走人的,如果沒有足夠的資金量又如何能夠承接?

大家可以回顧一下2009年9月深交所的創業板剛剛推出時,在2010年底,也就是剛剛好滿了12個月解禁之後,大量的創業板企業初始股東們紛紛在二級市場上以高溢價變現。

而後續增量資金缺乏,因爲當時對創業板的開戶還是設了一定的要求,比如要求有20萬元證券資產和現場辦理等等,之後的兩年時間裏,創業板整體的表現,那叫一個跌得慘烈

創業板指數由2010年12月的1200多點,一直跌到2012年12月的585.44點,跌到指數都只有不到“腰斬”的價格:

慘烈的2年下跌

有了當年的創業板推出初期所遭遇的慘痛經驗,這次在科創板還沒正式推出之際,管理部門就已經準備了應對方案來保駕護航,包括運用公募基金、戰略配售基金等渠道,來吸納廣大小微散戶們的資金來爲科創板提供足夠的流動性保障,這樣未來解禁時,也可以有足夠的承接資金,令市場降低因爲減持而流動性不足,造成大幅下跌的壓力,可謂真的是操碎了心。

我們目前要做的,就是靜靜地等待科創板勝利推出的日子吧。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