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們

寫在“國際法學人”創號之際

一、“國際法學人”的創建故事

在公衆號百花齊放、國際法公衆號各家爭鳴的今天,爲什麼我們——幾個因國際法而結緣的年輕人——在自己緊張的工作之餘,還要試圖創辦一個國際法公衆號?也許,我們不是要標新立異,也不是要創業走上人生巔峯,此中故事,請聽廖雪霞、尚薇薇和關達樂三位聯合創辦人娓娓道來。

廖雪霞

日內瓦高等國際關係及發展研究院國際法學博士,2016年海牙國際法學院文憑獲得者,曾在國際海洋法法庭(ITLOS)實習。

這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手機每天在接受無數的信息、新聞、八卦,不計其數的公衆號無時無刻不在創造和分享資訊和知識。在知識的創造和分享日益碎片化的當下,我想,也許連續性的、逐步積累成體系性的東西,反而是最爲欠缺的。這就是我想做一個國際法公衆號的初衷。我認爲目前有很多很好的國際法公衆號在傳播和分享着國際法領域的新聞和知識,但我一開始想做的就是讓讀者(尤其是長期訂閱的讀者)能逐漸積少成多、舉一反三的知識分享平臺。與其說這是一個公衆號,不如說它更像一個傳統雜誌的專欄,不僅傳播國際法知識,更要打造一份知識地圖。

我首先將創辦公衆號的想法告訴給從國內來日內瓦出差的關同學,希望他能加入。我還記得在2015年10月29日晚,在圖書館看到南海仲裁案管轄權裁決後,無人訴說之時一股腦地把裁決的內容倒給關同學,而對海洋法一竅不通的關同學在聽我滔滔不絕之後突然冒出的一句“覺得我們被欺負了”。我也同時發信息告訴薇薇這個初步想法,而我倆對辦國際法公衆號的事一拍即合,從今年一月起就開始籌謀。但因爲我忙於博士論文的寫作就擱置了。後來,當我10月在北京,和薇薇在一家荷蘭風咖啡館裏再次商議時,薇薇提議從國際法案例入手的思路立刻就打動了我。

案例的梳理和解讀是每一個學習和研究國際法的人不可避免的工作,而抓住案例發展的脈絡,本身就是學習國際法不斷演進歷程的方式。對以往的經典案例進行梳理總結無疑是一項行之有效的方法。不僅如此,近些年來,國際爭端的解決越來越有“司法化”的趨勢,很多新的案例不僅是法律意義上的爭端(甚至不一定是法律意義上的爭端),更是政治立場的角力。越來越多高度政治敏感的案件被提交到國際法院和其他仲裁庭。一向作爲“公平、正義、中立”代表的司法機構如何應對政治風暴、如何看待自身在國際社會中的作用,我認爲是一個非常值得關注的問題。這也是我們想要致力於新案追蹤的原因。

尚薇薇

畢業於北京大學法學院,國際法專業碩士。曾就職於聯合國教科文組(UNESCO)、前南斯拉夫特別刑事法庭(ICTY),並擔任聯合國國際法院(ICJ)大法官助理。

不論是在泰國、法國還是荷蘭工作的時候,我都會被各種好奇的國際友人們問一個問題:你們中國爲什麼不愛用國際法?而當我回國之後,又總會接受國內的朋友們質疑:你們國際法到底有什麼用?雖然我一直在盡各種說理、溝通、辯論之能試圖回答這些問題,但發現不論如何用話語去回應,我的聲音都太過單薄。

所以一直以來,我都在尋找一個切入口,試圖闡述、解釋國際法的作用和意義,試圖揭示國際法究竟和我們有着怎樣密不可分的聯繫。直到遇到了雪霞,她是少數能和我一起就某個國際法院案件討論一下午或者一個晚上的人。我們一路從離海牙和平宮最近的咖啡館討論到了離北京天安門最近的咖啡館,並達成一致,將以國際法案例爲切入點,進而梳理出一條清晰的脈絡,搭建出一個較爲完善的框架,去感受國際法一路走來、行將走去的動向。

在國際法院(ICJ)的這一年,也是我大規模系統研究國際法院判例的一年。我和同事們會以遇到的每個新案爲契機,就某一個問題點拉出一條線,回溯自常設國際法院(PCIJ)起的每一個相關案例的判定和發展(縱向研讀);也會基於某一個程序,例如臨時措施程序,系統整理和分析歷史上的每個臨時措施裁定的內容(橫向研讀)。

在一個個案例的研讀中,國際法的發展脈絡日漸清晰起來,世界版圖的變革景象也在一份份法律文書歷歷可見,百年間的歷史興衰、風雲變幻都以其特殊的方式被印刻在這一句句嚴肅又生動的判決裏。我想,沒有比這更好的方式可以向大家展現一個鮮活、變化、矛盾、且真實的國際法了。

國際法院,就像整個國際法的縮影,面對着世人諸多的稱讚、嚮往、怨言、質疑,卻似乎未曾在意,只是用一個又一個的判決和裁定,回應着世人,平定着世界上的紛爭。所以,我想,就我一直被問到的那兩個問題,不如就像國際法院一樣,不用做過多的辯解,而在往後一個又一個的案例解讀中,慢慢給出答案。也希望和諸位國際法學人一起,默默而堅持。

關達樂

國際法碩士,傑賽普(Jessup)國際法模擬法庭比賽前選手和法官,曾在幾個國際組織實習和工作,也一直在充滿希望和感到失望的往復循環中研究國際法。

幾年前報名參加傑賽普時,對國際法一無所知,更不知道從此就和國際法結下不解之緣。直至後來糊里糊塗地出國深造,專攻國際法,在這條路上越走越遠。

回國以後,最大的感觸就是國內高校間和中外國際法學界之間的信息和資源的不平等。在外求學時,每逢有國際大事,外國媒體便爭先恐後地報道,身邊來自不同國家不同背景的朋友們也會各抒己見,於是便或主動或被動地接受着國際法的最新資訊。回國後,被工作和生活瑣事所困,似乎突然和這些資訊隔絕了:國際新聞不受關注而鮮被報道;被報道的卻又多是有選擇性的帶有強烈立場的。這也在某種程度上使得國內部分苦於英語閱讀的國際法學人與國際法最新動向脫節。

中國近年來越發重視在國際社會中的話語權,認爲以西方發達國家爲主導的國際法語言體系沒有反映發展中國家的觀點和訴求,造成國家間的不平等。然而,作爲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的中國,其實並不缺乏說話的權利/權力,需要的是符合國家需求的內容和讓人信服的說話技巧。用國際法來說理的重要性已經日益凸顯:國際法學人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我們在高喊“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領土的一部分”時,還要知道這個結論背後的國際法依據;我們抗議菲律賓訴中國的南海仲裁案判決的效力,也要給出有理有據的論點;在美國高舉自由航行計劃的旗幟將海軍艦隊開進我國專屬經濟區時,除了高喊“侵犯主權,違反國際法”的結論,我們還需要善於應用國際法。因此,即便國際法是西方學者所創造,被西方國家所主導的法律體系,一個半世紀以前由魏源提出的“師夷長技以制夷”的說法依然適用——我們要理解現有國際法中的不同觀點,尤其是國際司法機構作出的判例,並且將其爲我們所用,捍衛國家和國民的利益。只有在知己知彼的情況下,我們才能將國際法這把寶劍藏器於身,待時而發。

寶劍鋒從磨礪出,希望這個公衆號可以成爲一塊堅韌的磨劍石。

二、“國際法學人”的內容

相信訂閱“國際法學人”的朋友們最關心的,應該是這個公衆號將帶來怎樣的內容?公衆號文章的作者是誰?更新頻率如何?我們將在下面一一解答。

1. 我們的欄目:

【定期更新系列】“國際法學人”將致力於國際法案例的追蹤和梳理,主要分爲以下兩個專欄:新案追蹤和經典案例。在“新案追蹤”裏,我們將長期關注國際法院和其他重要仲裁庭做出的判決或裁決,帶領大家快速瞭解一個最新案例的程序和實體問題,並對涉及的重要法律問題進行探討。而“經典案例”將以兩種方式呈現,一是精心挑選在國際法發展長河中產生重要影響力的案例,並對其進行較爲深入地解讀;二是將關注點放在某一個具體的國際法問題上(如“禁止使用武力原則”、“國家豁免”,等等),並梳理在這些問題上重要的案例,使讀者快速把握有關問題案例發展的脈絡。以上兩個專欄將定期更新推送。

【不定期更新系列】我們也將加入一些與國際法學習和研究有關的內容,以期增加大家閱讀公衆號、以及對國際法這一學科的興趣。比如,我們將推出枕邊書系列,爲大家推薦國際法方面的新書、或者帶領大家深度閱讀一本國際法領域的經典著作。同時,我們也會關注國際法領域的模擬法庭比賽、與國際法有關的新聞熱評、以及經驗分享,等等,若有這些方面的優質資源,也將不遺餘力地和大家分享。這些內容將不定期更新推送。

2. 我們的作者:

深感於一個公衆號的核心競爭力在於長期、穩定、高質的產出,我們在構建“國際法學人”時對於專欄作者的考量格外慎重。爲了保持公衆號的持續輸出,我們的作者分爲常駐作者和專欄作者。所有創建人將作爲常駐作者長期爲公衆號提供內容,而同時我們也會邀請一些專欄作者在上述欄目中選擇並供稿。專欄作者將由常駐作者負責邀請。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保證每一期公衆號的質量以及公衆號的長期運行。

3. 我們的更新頻率:

定期更新的案例系列將以1-2周的頻率更新,而不定期系列的更新則是一種驚喜。我們不求烈火烹油,但求細水長流。

4. 我們的目標和宗旨:

創辦“國際法學人”,我們的目標在於國際法知識的體系性普法,專注於案例研讀則是爲了更有針對性地提高對國際法解釋和運用的理解。除了這一具體目標,一個更爲深遠(可能也更爲遙遠)的目標,則是希望向大家闡釋國際法實際如何與我們緊密聯繫,並吸引更多中國學子關注國際法、瞭解國際法、喜歡國際法。

爲此,我們承諾:我們將致力於產出高質量的公衆號文章,並且在公衆號持續期間,絕不會以任何形式收取費用。若我們開通讚賞功能,則所有讀者的心意將支付給提供該篇稿件的作者,以鼓勵和感謝爲我們公衆號的成長勞心勞力的夥伴。

三、爲什麼命名爲“國際法學人”

(International Lawyers’ Community)?

我們相信,知識的增長和傳播離不開人的耕耘和努力,更離不開一個羣體的堅守。我們希望對國際法感興趣、有熱愛的志同道合者能有一個分享和交流的平臺,而這個平臺也能爲這個羣體源源不斷地提供滋養。

另外,留意“國際法學人”英文名縮寫,相信你對我們命名的深意將瞭然於心!

四、結語

值此“國際法學人”啓程之際,我們希望這一實驗性的公衆號將爲大家帶來國際法的精彩內容,引發更多對國際法的思考。“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我們希望這個公衆號在點滴積累之中,能走得更遠,也能讓更多國際法學人走得更遠。

預告!

“伊朗訴美國案臨時措施裁定中的管轄權問題”

2018年11月10日開啓首篇推送

敬請期待!

美編:李尚文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衆號“國際法學人”

International Lawyers' Community

一個致力國際法案例解讀和追蹤的公衆號

歡迎點擊下方鏈接關注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