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社会上特别是从前,没有看见过这些墨迹的人,还斤斤计较哪个是肥本,哪个是瘦本,哪个是越州石氏本,哪个是秘阁本,胡说八道,因为雕版刻本根本不可靠。凡是唐人楷书高手写本,没有不是结体很精美、很严格的,点画飞动,有血有肉,转侧照人,灵活生动。

启功感慨:学书之人多叶公好龙,只认碑帖,不识墨迹

启功和友人在一起

启功这首诗:乳臭纷纷执笔初,几人雾霁识匡庐。枣魂石魄才经眼,已薄经生是俗书,评论的是唐人小楷书。艺术有高下,这是不待言了。唐人小楷中,高的不必说了,他们真就跟那几个大名家并没有什么两样,即使头发没梳,衣服没换,随随便便的,也有他的风度,也不是后世拿石头和木板刻的本子所能赶得上的。

启功和友人在一起

凡是唐人楷书高手写本,没有不是结体很精美、很严格的,点画飞动,有血有肉,转侧照人,灵活生动。有的好写本,如果那纸又好,那么墨在上面还可以看得见浓淡之分。这样的好墨迹本比起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这些唐代名家,以至王知敬、敬客等人一点都不逊色,但为什么不及前面那些名家呢?是官,他没有官,他只是一个写手,叫楷书手,又叫经生。不是说这些人官位不高,简直就没有官位,书名也不大。官位特高的,书法名气又大的,就可以出名。他凭空做了那么大的官,他就出名,他拿笔随便一写,写得多难看,大伙儿也得说他好,为什么?他官大,官越大,书法名气就越大。

你如果把写经里面的精美的字照了相放大了,与唐碑比着看,笔毫使转的地方,墨痕浓淡的地方,一一都可以看得出来。碑经过反复的刻拓,笔锋细的地方都看不出来了。宋拓的善本,笔画都是白的,笔画里头的墨的浓淡、干笔的地方跟湿笔的地方,都无从在刻本上表现,这是显而易见的,有的人看了拓本就觉得是真的。拿真墨迹给他看,他反倒认为是假的,就是这个原因。他看惯了那个笔画都得一样匀,笔画都是白的,有了灵活的变化,反而不行了。看惯了碑,不认得墨迹,这是从前很多很多人犯的毛病。

启功和友人在一起

宋刻的丛帖里头有《黄庭经》、《乐毅论》、《画像赞》、《遗教经》,字小,笔画又细,拓多少回,石头面都模糊了,然后再一裱,就更失真。出土的墨迹,没有一个跟刻的小楷帖字迹一个样的,那个小楷帖经过了多少次翻刻,拓旧了,裱坏了。而社会上特别是从前,没有看见过这些墨迹的人,还斤斤计较哪个是肥本,哪个是瘦本,哪个是越州石氏本,哪个是秘阁本,胡说八道,因为雕版刻本根本不可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