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勝友

(1948~2018)

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當代著名報告文學作家、出版家,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名譽委員,中國作家協會原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張勝友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18年11月6日0時1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71歲。

張勝友,福建永定人,於1972年開始發表作品。1984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閩西石榴紅》《破冰之旅》《穿越歷史隧道的中國》《世紀回聲》《張勝友語文教材作品集》《張勝友影像作品文存》(3卷本)等散文、報告文學集20部。撰寫《十年潮》《歷史的抉擇——小平南巡》《海南:中國大特區》《讓浦東告訴世界》《風從大海來》《風帆起珠江》《閩商》《百年潮·中國夢》等電影、電視政論片40多部。榮獲(1985~1986)全國優秀報告文學獎、徐遲報告文學獎等20多項國家級大獎。被授予“新中國60年百名優秀出版人物”稱號。多篇作品入選大、中學語文教材並被翻譯成多種外文版本。 // 用筆爲改革開放鼓與呼 //

張雪嬌 徐平

年近古稀的張勝友性格十分隨和,語速快而清晰,時不時揮舞着大幅度的手勢,一句“我的人生與改革開放同命運”,道出了他30多年文學探索之路的不平凡。

文學寫作與時代同步

就像機遇總是青睞有準備的人一樣,文學之路對於張勝友來說可謂是平坦順遂。“自打拿起筆桿子的那一天起,我手中的筆再也沒有放下過。”

1982年,張勝友從復旦大學中文系畢業後,被分配到《光明日報》當記者。他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艱辛而輝煌的歷程,同時用手中的筆表達着自己對改革開放的思考,記錄着經濟變革的每一個重要時刻。

剛參加工作時,恰逢中國啓動文藝體制改革和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作爲《光明日報》記者,張勝友馬不停蹄地採寫了《文藝體制改革的先行者——記瀋陽張桂蘭家庭劇團》《一包就靈——改革帶來了新希望》等一篇篇謳歌改革、反映改革中出現的問題的長篇通訊。

改革開放初期,各個階層不同人物在不同階段都有着不同的經歷,人們想要通過更多案例瞭解當時的社會發展情況。1984年,張勝友寫出了《迢迢征途難——趙燕俠紀事》《你展示時代,展示自己》《從泥土裏站起來的人——餘守春紀事》等多篇通訊和報告文學,傳遞出對現實的關注,對國家發展的關注。

爲了更好地追隨時代的發展脈絡,1987年,張勝友與胡平合作了《世界大串聯——中國出國潮紀實》,1990年,又寫出《人口:魔方世界》等反思社會問題的報告文學作品。

張勝友寫出的每一篇報告文學作品,都是通過將人物命運放在社會轉型的時代背景下去把握、審視的,往往引發社會大衆的警醒與思考。“如果說我的寫作有什麼變化,那就是隨着改革開放進入不同階段,我的寫作方向有所側重。我的寫作始終與改革開放同步。”張勝友說。

開創出版業改革先河

業界對張勝友的評價,除了“金牌記者”“報告文學作家”,還有一個更加響亮的稱號“出版業改革家”。

1993年12月,張勝友離開記者崗位,臨危受命出任光明日報出版社總編輯。面對出版社當時經營不善、負債累累的局面,他帶領全體員工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一年左右時間,不僅還清了360萬元外債,還上繳了80萬元利潤。

1995年9月,張勝友調任作家出版社常務副社長兼總編輯,當時作家出版社年圖書發行總碼洋僅爲1200萬元,然而到2004年,當張勝友辭去作家出版社社長一職時,年發行總碼洋已飆升至1.8億元,增長了14倍。

一時間,各大媒體紛紛稱張勝友爲“出版大鱷”“出版業改革家”,從而在社會上颳起了一股強勁的“作家社旋風”。

回憶兩家出版社改革的場景,張勝友說,當時出版社處於虧損狀態,不改革就沒有活路,必須大刀闊斧進行改革。改革的總目標是努力實現“社會效益的最優化與經濟效益的最大化”,改革的思路是“宏觀管住,微觀搞活”,改革的路徑是“編輯部和發行部兩個輪子一齊轉”。

“我明白,改革是對立統一的系統工程,既要打破舊的平衡,又要建立新的平衡,必須把出版社全體員工的心凝聚在一起,形成共識,才能真正實現改革的目標。”張勝友主張領導者或經營者要樹立換位思考的意識,時時思考普通員工需要什麼待遇、廣大讀者期待什麼樣的圖書等。

政論片腳本新天地

說起第一次執筆撰寫電視政論片腳本,張勝友說,其實是有些“被迫”成分在裏邊的。當時中宣部領導直接給光明日報社領導打電話說,借調張勝友到中央電視臺抗洪搶險紀錄片劇組撰寫文學腳本。那段時間裏,張勝友白天在報社上班,晚上到劇組撰稿。最終,經過21個晝夜奮戰,張勝友同步完成了報告文學《力挽狂瀾——中國抗擊1991年特大洪災紀實》和電視紀錄片腳本《力挽狂瀾——1991抗洪交響曲》。

“反響之強烈連我自己都沒想到。還獲得了當年全國抗洪救災徵文作品特等獎。”張勝友坦言。

之後,在改革開放多個重要歷史關頭,張勝友都通過重大題材影視政論作品予以精彩呈現,與改革同行,引發社會巨大反響。

——1992年,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前夕,他先後創作了《十年潮》和獻禮片《歷史的抉擇——小平南巡》腳本;

——2008年,紀念中國改革開放30週年之際,他創作了獻禮片《風帆起珠江》腳本;

——2009年,他爲紀念古田會議80週年創作了獻禮片《古田會議》腳本;

——2011年,紀念廈門經濟特區創辦30週年,他創作了獻禮片《風從大海來——獻給廈門經濟特區建設30週年》腳本;

——2014年,他創作了闡述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治國理政的政論片《百年潮·中國夢》腳本……

在張勝友看來,從散文、報告文學轉向影視政論片腳本寫作,是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的需要。

將改革題材繼續寫下去

兩個小時的採訪時間裏,張勝友給記者講述着他與改革開放共同成長的一段段經歷,彷彿在講述一部人生紀錄片。隨着他的娓娓道來,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發展與變革如畫面一般,在記者眼前回放着。

說起受聘爲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張勝友深感責任重大。“我們的意見和建議可以直接送達國務院領導,以後所做的每一項研究、所寫的每一份報告都要對人民負責、對國家發展負責。”

對於外界比較關心的,作爲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他下一階段的關注點是什麼,張勝友說:“在堅持文學寫作的同時,我會盡快適應新角色,更多地關注文化產業的發展,爭取多提出有利於行業發展的建議和意見。”

對於當前社會上普遍存在的出版業唯銷售碼洋的現狀,張勝友認爲,圖書出版業以內容爲王,所以一定要堅守社會效益這一底線和生命線,永遠將社會效益擺在第一位,多出精品圖書,叫響出版社的品牌;同時也要在經濟效益上下功夫,多出內容健康、積極向上的優秀暢銷書。

作爲一個常年耕耘在新聞出版業的人,他在寫作的同時,還大力推動全民閱讀。他已經連續擔任4屆“書香三八”讀書活動專家評審委員會委員。他告訴記者:“全民閱讀活動,除了引導人們閱讀,還要引導人們讀好書。”

十旬休暇,勝友如雲。張勝友更願意稱自己是一朵爬山的雲。“其實,改革和文學創作就如爬山一樣,爬山就一定要爬到山頂,但是爬山是一步一步爬上去的,所以我會把爬上山頂的理想分散到每一步的努力上。”張勝友如是說。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16年9月20日)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