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輪下的印跡

“衣食住行”

人生大事除了喫飽穿暖有住所以外

最重要的就是“行”了

改革開放40年來

青田人逢山開路 遇水架橋

伴隨着交通硬件設施的不斷完善

人們的出行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今天

就讓我們聽聽青田人與出行的那些事

//

一條鄉村路打開致富通道

//

章村鄉黃山頭通往馬嶺頭的通村公路,長約4.5公里、寬4米,是一條普通卻不平凡的水泥公路。普通的是,它和萬千鄉村公路一樣,默默承接着“交通往來”的作用;不平凡的是,它從“斷頭路”到“康莊路”的蛻變,見證着40年來鄉村公路的變遷。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

“斷頭路”上,腳步在前行

山路‖1985年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黃山頭沒有一條像樣的路。年近五旬的黃山頭村黨支部書記陳光興說,當時路況不好,出門基本靠步行,從黃山頭到碧湖趕集,他要走4到5個小時,基本上是天還沒亮就出門了,回到家的時候,天已經黑了。

上世紀九十年代

窄小村路上,摩托車轟隆隆

鄉村公路‖1990年

後來,到九十年代,斷頭路被打通,黃山頭的路況有了改善,人們的出行方式也由單純靠“人力”轉向了藉助“外力”。3米寬的農村路上,陳光興時常能看到村民們騎着摩托車,拉着趕集買回來的物資,伴着轟隆隆的聲響疾馳而過。

二十一世紀

水泥路上,私家車在飛馳

鄉村公路

進入二十一世紀後,隨着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汽車消費逐漸成爲一種新時尚。爲此,讓黃山頭人能開着私家車回家的想法在陳光興的腦海中油然而生。

黃山頭通往馬嶺頭的通村公路正在進行護欄施工

“要致富,先修路”,2014年開始,陳光興個人捐資5萬元,借錢墊資50多萬元,先後發動羣衆2次捐資共計50萬元,經過近兩年的時間,完成黃山頭通村公路道路拓寬和水泥路硬化,世代村民期盼和夢想的水泥路終於變成了現實。現如今,開着私家車回鄉探親成爲了不少黃山頭村民的首選。

油茶

一條路可以改變一個村莊,一條路能夠帶動一項產業,一條路也能致富一方百姓。黃山頭是浙南油庫核心所在地之一,該村油茶麪積達3530畝,戶均20餘畝。黃山頭通村公路道路拓寬和水泥路硬化後,這條路也成爲了該村油茶外銷的重要途徑。

如今,進得來、行得通、走得暢,四通八達的農村路網連通了黃山頭與外界,極大地縮短了城鄉通行時間,不僅方便羣衆出行,也成爲了帶動當地產業發展的幸福路。

//

大橋讓跨江更加便利安全

//

燈火闌珊的甌江兩岸

四十年前的甌江兩岸,帆影片片,白鷺翩躚,蘆花搖曳,孩童在塗灘上玩耍,擺渡人在舴艋船上划槳,綠水、青山、村莊田園共同描繪了甌江旖旎的風光。現如今,甌江上已難尋舴艋船的身影,縣城內四座大橋橫跨甌江,兩岸林立着歐式建築,夜幕降臨,華燈初上,市民們漫步在防洪堤,形成了繁華都市的景象。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

靠步行和舴艋船連接兩岸

人們坐着渡船渡河

在過去,甌江上沒有大橋,石郭和油竹的人想要去鶴城,是件非常麻煩的事,需要走不少路。爲了方便人們渡江,舴艋船成爲了人們往返甌江兩岸之間的主要交通工具,每天往返於渡口之間的村民絡繹不絕。

舴艋船是當時青田主要的交通工具

楊嶽彬,1953年出生,是石郭村人。1977年,石郭村爲了方便村民出行,花了數百元從大港村買了一艘二手的舴艋船。於是,楊嶽彬主動當起兩岸之間的擺渡人,日復一日“渡”過了23個春秋。

“這艘船能坐20餘人,由我和另外一個師傅輪流上班,上班期間我們睡覺都是睡在船上的,夜裏雖然不開船,但晚上要是聽到有人要渡船,我們也會開船。最初的船票價格是5分,然後慢慢地漲到八分、1角、5角、一元。”楊嶽彬回憶起當年划船的場景,村裏安排的售票員坐在船頭收錢,他一邊賣力地划着槳,一邊吆喝着船上的渡客注意安全。

步行渡河‖1985年

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

跨江大橋陸續開工建設

1995年,甌江大橋通車儀式舉行

1995年12月27日,我縣甌江第一大橋西門甌江大橋通車,隨着人力三輪車、中巴車、摩托車等交通工具的普及,西門大橋通車後,渡船的人漸漸少了,縣城內人們近距離的出行也方便了很多。

太鶴大橋自1996年1月28日開工至1999年5月31目竣工,太鶴大橋的開通將鶴城鎮和水南渾然地連在一起。

縣城內的交通四通八達

歷史如煙似霧,瀰漫在歲月的甌江上,現如今,縣城內的交通四通八達,人們不再需要渡船出行,舴艋船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後,也悄無聲息地從甌江隱退,成了老一輩青田人的記憶。

//

高鐵讓“詩和遠方”不再遙遠

//

高鐵

曾幾何時,人們一提到出行就面露愁容,不禁感嘆“我們什麼時候能在家門口坐上高鐵”,而今,接軌“高鐵時代”,青田人民出行迎來大提速,讓“詩和遠方”不再遙遠;曾幾何時,擁擠的月臺、離別的人羣、“髒亂差”的環境充斥着我們對火車站的印象,而今,取而代之的是光滑鋥亮的地板,寬敞的候車廳,設施齊全的配套設施……

2015年以後

青田正式進入“高鐵時代”

2015年,第一趟駛入青田動車站的高鐵

2015年12月26日,對於青田人來說,是個難忘的日子,歷時5年建設的金麗溫高鐵終於正式通車了,青田人在家門口坐上了高鐵,實現了青田人的“高鐵夢”,迎來了青田人的“高鐵時代”。

在“綠皮車”時代,青田到杭州需要6個多小時,動車開通之後,只需花費兩個多小時的時間,就可以從青田到杭州。

從“綠皮車”到“白皮車”

從“雙城生活”到“同城生活”

金溫鐵路上的老火車

從“綠皮”列車到“白皮”動車,市民單建飛的“同城生活”也隨之開啓。早上7點多,單建飛騎着電瓶車,來到麗水動車站,將車停到附近安全區域後,便進站檢票。傍晚下班後,單建飛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坐不同班次的動車。

“我們有一批人一起,都是乘坐7點42分最早的那班,到青田的時間是8點02分,到站下車以後,有人選擇微巴去上班,有人選擇步行上班。”單建飛說,在他身邊,和他一樣每天往返於麗水和青田的人不在少數,高鐵的開通也改變了他們的原有的“雙城”生活,讓“雙城”變成了“同城”。

高鐵

40年來,火車提速的腳步未曾停歇,高鐵更是深刻改變了人們的生活。2008年,中國第一條高速鐵路在京津之間開通,京津雙城生活成爲現實。而如今,高鐵讓僑鄉人民“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成爲了現實,也讓青田這座具有濃郁歐陸風情的浙南小城揭開了面紗,展現於世人面前。

滾滾車輪向前走

留下的不僅僅是痕跡

更是歷史

轉發起來

讓更多人瞭解到這些珍貴的歷史!

— END —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