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照時,哪個時間段最出片?

但凡有點攝影基礎,答案都肯定是:夕陽時刻。


夕陽西下,光線最柔和,拍攝風光照,色彩最豐富。

但其實,這個時間段,也是拍攝人像最好的時刻。

對於相機來說,利用大光圈,在夕陽逆光的時候,可以拍出很夢幻、柔和、朦朧的感覺。

而手機呢,因爲硬件和算法的原因,很多時候,拍出來的逆光人像,並沒有夕陽的味道,照片會顯得很平淡。

那麼,手機是否能夠拍攝出唯美的逆光人像呢?

來看下我拍攝的這幾張照片。

有沒有那麼一瞬間,你錯認爲這些照片像是相機拍攝的?

但的確,這些都是手機拍的。

如果你也想拍出這樣的照片。

按照我下面的步驟操作,so easy!


前期6步


前期拍攝時,你應該做好6方面的準備工作:時間、方向、焦段、HDR、曝光、位置。

1.時間

究竟什麼時候拍照,可以搭上“夕陽”的末班車?

實踐看來,日落前3個小時之內,就都可以拍攝了,此時,太陽已經西斜,光線不再強硬。

2.方向:

拍日落,順光還是逆光?這需要根據場景的光線條件來決定。但是,通常來說,90%以上的場景,拍逆光都會好於拍順光,尤其是那些整體環境比較平淡的場景,逆光的光線會給照片加分。

就像這樣一個看起來很亂的場景,使用逆光拍攝,畫面整體就會很好看。

3.焦段:

因爲拍攝的是人像,所以,建議大家可以使用2X以上的變焦來拍攝。這主要有三個好處。

第一,是較長的焦段,人物畸變更小,佔畫面比例更大,更符合人像拍攝的要求,另外,在夕陽之下,人物被陽光勾勒出了一層金邊,尤其是頭髮的邊緣,非常漂亮,人拍得大一點,這個優點就會放大得大一點。

第二,是背景的壓縮感更強,這樣在後期處理的時候,比較容易修出日落的氛圍。

第三,可以看到我下面這張照片,使用了大光圈人像模式。背景更柔和,更朦朧,更虛化,和夕陽的氛圍也就更搭。事實上,在2X變焦的情況下,人被放大,人像模式下的虛化成功率會比普通焦段高很多。

目前,主流的手機,在使用人像模式時,都是可以使用2X或者3X的變焦焦段的。

4.HDR

逆光的時候,要打開手機的HDR功能,這樣,就能保證人臉和背景都清晰且曝光充足。至於因爲HDR而導致的太陽像“核爆”一樣,這可以靠曝光和後期來解決。

5.曝光

因爲手機的硬件原因,所以,如果是正常拍攝逆光,太陽估計都會拍成一個“核爆”的大圓圈,所以,當拍攝逆光人像的時候,一定要將焦點對焦到人臉,然後,稍稍提高一點曝光。這樣做,既可以保證人臉曝光正常,也能提高整體畫面的亮度,那麼太陽和天空的光差比就不會太大,太陽的輪廓和天空的銜接,就會更自然一點。

6.位置

拍照時,將人儘量放在照片中偏一側的位置,左右都可以,就是不要居中,這主要是因爲,我們既然選擇了逆光,就要給光線留出“通道”,將人物放在一側,而另一側,就留給光線。如果人物居中,畫面就被堵死了。

可以看到,右側的通道,讓給了夕陽


前期拍攝,這些工作做到位了,基本上就可以得到一張半成品了。

之所以說是半成品,那是因爲我們還要對其進行一點簡單的後期,讓夕陽的味道更濃一些。


後期3步處理


手機直出的照片,大家也看到了。因爲算法的問題,如果不是使用手動模式,通常直接拍攝的照片,在色彩上,夕陽之下那種金黃朦朧的感覺,是很弱的。

這張是原圖


所以,我們後期的核心訴求,就是調出夕陽之下金黃色的感覺。

通常,最簡單直接的,就是調整3個參數。

使用到的APP,是印象。

第一,用印象打開圖片,點擊“濾鏡”,但這裏,我並不是要給照片添加濾鏡,而是通過這裏進入右下角的“調整”。

進去之後,找到“亮度”。

將照片的亮度再提高一點點。

當然,如果你在前期拍攝時,曝光已經調整得比較合適了,就不用再加了,直接進入第二步。

第二,還是在“調整”裏,找到“色溫”。

將其稍稍調高一點點,這樣,照片整體的感覺,就有日落的味道了。

但需要注意的是,調整色溫的時候不要貪心,稍稍加一點就好了,如果調整得太多,畫面整體變得特別黃,就有些假了。

第三,增加光線。

因爲逆光之下,手機拍攝的太陽都是一個“核爆”一樣的大窟窿,所以,我需要用一個自然一點的光線來掩蓋一下。

選擇“光線”——“Solaris”,將其放在太陽的位置上,兩隻手指可以擴大或者縮小它的範圍,讓其自然的“融入”到畫面之中。

這樣,照片就製作完成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