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

新的成都开启美好未来,非常振奋人心,一个充满生机和商机,可持续发展的成都,摆在了我们面前。

记者从成都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获悉,成都市以“全面落实年”为抓手,认真推动省市党代会一系列新思路、新蓝图的落地落实,全力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前三季度,成都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提质,主要经济指标保持稳定增长,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态势逐步显现,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推进,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高,民生福祉明显改善。

据成都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成都调查队相关负责人介绍,经四川省统计局和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审定,前三季度,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803.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8.1%(下同),增速高于全国1.4个百分点,与全省持平。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12.5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505.0亿元,增长7.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885.6亿元,增长9.1%。

高质量发展

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明显

发展质效明显提升。全市主动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全面反映高质量发展进程,探索建立“成都市高质量发展指标评价指标体系”。经济基本面保持稳定,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已连续7个季度保持在8.0%以上。财政收入质优速稳,前三季度,全市公共预算收入1101.0亿元,增长12.6%。其中,税收收入816.3亿元,增长17.2%,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提高到74.1%。企业效益明显改善,1-8月,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利润增长19.6%,增速同比提高16.1个百分点。单位能耗持续降低,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耗下降11.1%,六大高耗能行业综合能耗下降14.2%。

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前三季度,三次产业结构为3.8∶41.7∶54.5,其中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固定资产投资同口径同比(下同)增长10.1%。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达9.3%。消费升级态势明显,积极建设世界文化名城、旅游名城、赛事名城,高标准打造国际美食之都、音乐之都、会展之都,“Valextra”等国内外知名消费品牌以及“超级物种”等互联网新零售企业纷纷入驻成都,服务供给质量不断提高,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4947.0亿元,增长10.5%。其中升级类商品快速增长,中西药品类、金银珠宝类、体育娱乐用品类商品限额以上零售额分别增长19.2%、13.1%、13.0%。

新经济新动能加快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成功举办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建成运营。前三季度,全市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931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472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7529.7亿元,增长13.7%。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1.8件,新建成创新创业载体36家,总面积51万平方米。军民融合加速推进,航空、信息安全等7个升级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加快建设,实施军民融合产业重大项目71个,总投资规模超过900亿元。新经济新业态发展较快,“新经济企业梯度培养计划暨双百工程”等政策效应持续释放,新增新经济企业29073家,培育新潮传媒、医联、1919独角兽企业3家,百户新经济重点企业中71户规上企业营业收入累计增长44.7%。限额以上企业通过互联网实现的商品零售额增长31.8%。重点区域重点项目建设加快,“东进”战略深入实施,“东进”区域投资增长13.5%。天府国际机场、产业功能区等加快建设,带动全市基础设施投资增长43.6%。全市1088个重点项目投资增长15.9%。“人才新政”红利持续释放,累计吸引超过20.7万青年人才落户。

供给侧改革

产业升级步伐明显加快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明显。企业经营成本和杠杆率降低,1-8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3元,同比减少0.3元。8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3.2%,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商品房库存继续减少,9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同比下降8.2%。重点领域补短板力度加大,前三季度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投资同比增长136.0%,增速快于全部投资125.9个百分点。

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前三季度,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2%,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1-8月,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分别增长16.3%、12.5%。现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功能增强,9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37880.3亿元、32110.4亿元,分别增长6.9%、10.6%。1-8月,小微企业贷款5251.3亿元,增长13.9%。全市在境内外上市的公司新增10家,达到94家。现代物流枢纽功能提升,铁路、公路运输总周转量分别增长34.8%、6.3%,双流机场旅客吞吐量3957.7万人次、货邮吞吐量49.0万吨,分别增长6.8%、5.4%。西成高铁开通带动铁路旅客周转量增长77.2%。文旅产业加快发展,成都市世界文化名城建设大会成功召开,“世界体育舞蹈节”等高级别文体盛事成功举办,全市累计接待游客1.75亿人次,增长10.6%;实现旅游总收入2605.2亿元,增长21.1%。其中,接待入境游客258.0万人次,增长11.5%。会展国际化水平明显提升,举办创交会、西博会、全国糖酒会等重大会展活动,会展面积、总收入分别增长19.6%、15.2%。荷兰皇家展览集团等世界知名会展公司宣布落户成都。2018成都—俄罗斯经贸合作推介会登陆莫斯科。

先进制造业带动力增强。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0%。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食品饮料及烟草业、冶金业、机械产业分别增长11.4%、13.2%、23.3%、10.9%。高技术制造业较快增长,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2.6%,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6个百分点。其中,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0.6%、21.4%。新兴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太阳能电池、工业机器人、民用无人机产量分别增长186.4%、50.0%、15.0%。

现代农业平稳发展。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9月末,全市落地开工乡村振兴重大项目472个,完成投资385.9亿元,分别新引进特色镇、川西林盘招商项目46个、52个。农商文旅体加快融合,前三季度,乡村旅游接待游客8451.4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总收入258.7亿元,增长20.9%。农村金融服务综合改革深入推进,“农贷通”融资平台累计受理贷款51.0亿元。

全域开放

发展环境明显改善

主动对接全省“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立体全面开放新态势,同城化、一体化发展加快推动。区域合作全面加强。环成都经济圈7市在天府(四川)联合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840户,占挂牌企业总数26%。全面启动成德绵、成德资、成眉乐产业联动区打造工作,成德日开行动车超80列。成都国际班列组货服务已覆盖攀枝花、内江、德阳、绵阳、宜宾、泸州、广元等地。

对外贸易持续繁荣。前三季度,实现进出口总额3517.4亿元,增长26.7%,高于全国16.8个百分点。其中,实现出口总额1895.7亿元,增长33.6%。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30.2%。对外开放持续扩大,全面推动形成“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立体全面开放新格局,世界500强落户285家,加快布局国际航空战略大通道,开通国际(地区)航线已达到110条,航线直达国家和地区数已达58个。依托国际铁路港建设“蓉欧+”战略示范区,蓉欧快铁国际班列开行数量1111列,增长83.6%。

营商环境持续改善。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快推进全国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试点,市场主体快速增加,前三季度,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40.6万户,增长14.6%。新登记企业14.5万户,增长5.6%。

民生福祉

绿色发展深入实施

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加快建设。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推进“三治一增”,全面打响污染防治“十大攻坚战”,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前三季度,PM10、PM2.5浓度均值分别下降17.3%、16.7%;空气质量优良天数183天,同比增加4天。地表水优良比例达到72.9%。轨道交通累计运营里程196公里,成为国内第5个实现单日客运量突破400万乘次的城市。全域三级绿道体系逐渐串接成网,截至9月底,累计建成绿道2112公里。其中,区域级绿道300公里。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项目完成增绿增景面积2.2万亩,森林绿道建设52公里。

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升。聚焦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坚持以人为核心推进城市发展。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前三季度,全市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1802元、18838元,分别增长8.4%、9.1%。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全市城镇新增就业22.9万人。其中,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7.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47%。物价水平基本平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1.2%,低于全国0.9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3.9%,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3.3%。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人数分别达796.0万人、821.3万人,较上年末分别增长10.6%、10.4%。

总的来看,前三季度全市经济运行总体稳定,发展质量效益逐步提升,但也要看到,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新挑战,经济内生结构调整仍需加大力度,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下阶段,全市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及成都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和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坚定信心,坚守定力,深入实施“三大改革攻坚计划”,扎实推动“全面落实年”工作,重点抓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坚定走“产业结构优、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环境影响小、质量效益好、发展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确保全年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来源:华西都市报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