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支長達12分鐘的預告片流出,《江山紀》改名《山河月明》,離播出不遠了。

《山河月明》講述了明初時期朱元璋的第四子燕王朱棣自幼隨軍歷練,浴血沙場,經過朝堂與宮闈的洗禮,逐漸成長爲一名傑出的政治軍事家,最終開創了“遠邁漢唐”的永樂盛世的故事。

從這次發佈的“恢弘時代”版片花來看是沿着朱棣的成長,還原了真實雄偉的明史:朱棣兩徵漠北,五下南洋,三千學士修大典,八十萬大軍下安南。一樁樁一件件真實的歷史案件徐徐展開,給大家科普了紛繁複雜的明史,帶我們走入了那個“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最有氣節的明朝。

那麼其中最真實的著名歷史案件,奉天靖難,到底朱棣起兵造反的原因是什麼?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

說起靖難,得要先從明朝開國初年奇葩的建國制度說起,乞丐出身的朱元璋在打下大明江山之後,爲了抵抗北方元朝的殘餘勢力,同時也爲了自己子孫後代,不再經歷自己小時候的苦日子,朱元璋一意孤行的給他的兒子們賜予封地,讓他們以藩王的身份帶兵鎮守邊疆。

四皇子燕王朱棣從小就跟着朱元璋在戰場上南征北戰,練就了一身過硬的軍事能力,手下也盡是能征善戰之將。朱棣本來可以高枕無憂做一輩子的燕王,可他的命運隨着朱元璋嫡長子朱標的逝世徹底改變,朱元璋死後,皇太孫朱允炆繼位,爲了鞏固皇權,上位推行新政第一件事就是下旨削奪各地藩王的兵權,把各路藩王逼的走投無路,這直接引爆了朱棣和朱允炆之間矛盾的火藥桶,燕王朱棣不想坐以待斃最終起兵造反。

朱棣也是歷史上唯一一個造反成功的藩王,朱棣繼位後五次親征蒙古、多次派鄭和下西洋、編修《永樂大典》、疏浚大運河,完成了一系列豐功偉,歷史上對朱棣的評價也是褒貶不一。

從《山河月明》這部劇片花、製作和陣容上來看,不會偏離太多的歷史,你期待這部劇開播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