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方甜甜 李雲勝

高劉鎮民國時屬合肥西鄉,是廬州最早出現革命火種策源地之一。烈士張建之於1902年誕生在一個名叫張孵坊的村莊,他曾就讀於合肥三育中學,中學畢業後回到家鄉,又隨老同盟會會員張樹侯讀私塾。1924年入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學習,1926年加入共產黨。

一、

一個風和日麗的秋天,我們專程來到烈士的家鄉,與烈士的親屬和鄉親一起回味遠去的歲月。

提及張建之,高劉的居民們大多略有所聞。高劉鎮的許主任告訴我們,張建之是高劉的榮耀,但可惜的是已經去世很多年,僅有一個女兒張義英也已去世,因此,張氏家族在修繕家譜的時候,將其七弟張兆昆次子張義緯過繼到其膝下承嗣。

爲了儘可能瞭解到最真實詳盡的信息,在高劉鎮的許主任與梁科長的幫助下,我們採訪到了張建之七弟的兒子,如今都已是耄耋之年的張義經與張義緯兄弟二人。

“在伯父過世的時候,我還沒有出生,所以很多相關事蹟也都是聽家中母親說起,時間一長,也便算是耳熟能詳了。”

據老人們介紹,張建之生來性格活潑,社會交往和興趣愛好非常廣泛,同時又有很強的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不愛墨守陳規、循規蹈矩的生活,反抗一些老舊的思想與枷鎖。

張義經說,他的父親那一輩有七個兄弟,雖然是個物質條件較爲貧瘠的年代,但是由於家裏田地不多,這樣的家庭勞動力算是充足的,所以伯父張建之與自己的父親作爲家中最小的兩個兄弟便可以去讀書識字。

“剛開始是跟着村裏的老秀才一起讀私塾。據我父親說,伯父在唸私塾的時候可是個十足的小霸王,當然不是說他不學無術遊手好閒,而是伯父的交往能力很好,愛活動,性格大氣,成績又是一等一的好,所以同學們都願意服他。”

當時私塾教的書本都是儒家的《四書》《五經》之類的東西,幾年之後便就學完了,之後也沒有新的知識,於是兄弟二人便從私塾退學。

伯父聽說合肥有個教會學校也就是三育中學,即今天的南門小學,便又申請進入了三育中學學習,幸運的是教會學校爲了傳教收取的學費十分低廉。在三育中學,伯父與父親第一次接觸了西方文化,並開始學習英語。

二、

張義經、張義緯兄弟二人沉浸在對往事的回憶之中。他們繼續介紹說,中學畢業以後,伯父和父親兄弟二人一起回到了家鄉。

張建之是一個非常熱愛學習的人,即使回鄉了,也在四處打聽繼續學習的地方。當時,正好張樹候在爲自家子弟辦私塾講學,張建之輾轉得知便毛遂自薦,但張樹候並沒有馬上答應,而是要求他寫一篇作文試試看。

張建之並未心灰意冷,回到家後不僅完成了張樹候佈置的作文,而且又多寫了兩篇。先是白話散文,後又被其翻譯成了文言文和英文。

張樹候閱後深感其才華不凡,便接納了他。

“這也是伯父走上革命道路的開端。”

張義經感嘆道。

這裏有必要簡單介紹一下張樹侯,因爲他是影響張建之走上革命道路第一人。

這位老同盟會會員生於1866年,卒於1935年,安徽壽州人,是位辛亥革命元老。他與柏文蔚、孫毓筠創辦“強立學社”,倡言革命。1903年曾參與在安慶謀劃起義,後與柏文蔚等人一起加入中國同盟會,追隨孫中山先生,投身民主革命。

後因政局混亂,遂退居鄉里,潛心教書、做學問。著有《書法真詮》、《淮南耆舊小傳》、《晚菘堂詩草》等。

在張樹候的薰陶下,張建之慢慢地瞭解到了革命思想,隨後又在張樹候推薦下進入了湖北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漸漸的革命思想的種子在張建之的心中生根發芽並茁壯成長。1926年,張建之在武漢軍校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27年,汪精衛發動了七一五反革命政變,國共第一次合作破裂,伯父和同鄉谷隅三從湖北迴來,與中共合肥黨組織聯繫後,以國民黨合肥縣第五區農民協會整理委員會的身份到雷麻店一帶開展黨組織活動,又建立了西鄉第一個共產黨組織和領導的農民協會。”

我們問張義經,張建之是張孵坊人,爲什麼選擇雷麻店去開展活動呢?

“據我父親說,當時家裏有個堂兄弟在雷麻教私塾,對那邊情況很瞭解,同時又都是熟人容易隱藏,不顯眼,更不容易被人發現。而同樣在私塾教書的人,還有一個與伯父一起就讀於張樹候私塾中的同學徐夢觀,同樣是一個思想激進的年輕人,與伯父算是志同道合。”

張義經解釋說。

三、

爲了採寫烈士張建之的革命事蹟,我們特意到合肥市圖書館查閱了大量的資料。

根據相關記載,通過張建之和谷隅三的介紹,徐夢觀等人加入中國共產黨,併成立合肥西鄉第一個黨小組——中共雷麻黨小組,張建之任組長。

隨着活動的順利開展,人員也在逐漸擴大。不久,雷麻,焦婆店,高劉集等地相繼成立了農協分會。而除了黨組織與農會外,還開展了武裝運動。

1928年,合肥西鄉遭受了嚴重的災害,人民生活更加困苦。張建之等領導羣衆反對苛捐雜稅開展了扒糧運動,擴大了黨的影響。

這也在張義經的講述中得到了驗證。

“據我父親說,在我家的老房子那裏經常召集開會,並且配有幾十支槍。一方面爲了地勘反動勢力,另一方面是爲了抵擋土匪。伯父非常重視武裝建設,一行人便經常一起出去練槍,找個空曠的地方拿樹當靶子。當時爲了配合皖西暴動,伯父便組織農協會參加起義,在六安活動失敗後伯父身份暴露,不得已接受黨組織安排,回鄉隱藏。”

張義經繼續介紹:“回鄉後,中共合肥縣委成立,伯父就擔任了縣委宣傳部長。第二年春天,被調去了皖西地區任中共皖西特委宣傳部幹事、特委祕書長以及黨報委員會委員,參與了《火花》、《紅旗》黨報的編輯工作。”

回憶起伯父的革命業績,張義經的眼神既欽佩又自豪。

“後來張國燾到皖西革命根據地,製造了皖西事件,1932年,伯父也在金寨那邊犧牲了。”

老人深深嘆息,眼眶裏已經溼潤。

回憶是痛苦的,儘管時間已經過去80多年,但烈士的形象彷彿活生生地呈現在眼前。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