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日報》 (上海,記者 吳凡)訊, 3月24日,上海凱賽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凱賽生物")回覆了科創板的首輪問詢。

招股書顯示,凱賽生物現有24名股東,最近一年新增股東有18名,其中不乏知名機構,如隸屬於山西省財政廳的山西科創城投;隸屬於山西省國資委的潞安集團、HBM HealthcareInvestments AG(瑞士上市公司)旗下的HBM等。

資本加持下,凱賽生物估值"水漲船高"。《科創板日報》記者注意到,2019年7月公司的整體估值爲180億元,3個月後公司的投前估值攀升至200億元。

對此,上交所要求凱賽生物說明最近一年內引入新股東的原因。

凱賽生物將上述原因分成了五類:國有股東股權調整;CIB(凱賽生物控股股東)持股股東股權下翻;員工持股平臺入股;控股股東轉讓老股;發行人融資引入新股東。

招股書顯示,凱賽生物最近一年內的外部融資發生在2019年9月,其中招銀朗曜、招銀一號、招銀共贏系專注於生物醫藥行業的投資者,其入股系基於對凱賽生物發展前景以及增長趨勢的判斷而實施的價值投資;而延田投資、長谷投資與老股東迪維投資、延福新材普通合夥人以及執行事務合夥人均爲延福投資,後者系基於對凱賽生物的瞭解及對未來前景的判斷。

需要注意的是,上交所還要求凱賽生物說明,上述這輪外部融資的股權增資款實質爲金融負債還是權益工具。

《科創板日報》記者瞭解到,權益工具是指能證明擁有某個企業在扣除所有負債後的資產中的剩餘權益的合同,最典型的權益工具是企業的發行的普通股;而金融負債指如果在發行某金融工具時,合同中規定將來負有交付金融資產的義務或在潛在不利條件下支付現金、金融資產的義務,如短期借款、長期借款等。

有業內人士表示,金融負債是將來以支付企業的資產(現金、固定資產等)進行結算;權益工具是將來以支付企業的權益(股份、所有權等)進行結算,即以支付方式來確認是金融負債還是權益工具。

凱賽生物表示,由於公司與其股東招銀朗曜、招銀一號等投資之間的增資協議並未包含公司對其交付現金或其他金融資產、或在潛在不利條件下,與其交換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的合同義務,也不存在將來須用或可用公司自身權益工具進行結算的合同義務;公司股東招銀朗曜、招銀一號等投資通過增資方式持有公司股權,並相應獲取公司在扣除所有負債後的資產中的對應剩餘權益。因此 2019 年 9 月招銀朗曜、招銀一號等股東的股權增資款實質爲權益工具。

此外,凱賽生物產能利用率不穩定的情況也被問及。

《科創板日報》記者注意到,凱賽生物的生產基地主要包括金鄉凱賽、烏蘇技術和烏蘇材料這三家子公司,其中金鄉凱賽的生物法長鏈二元酸產線的產能利用率近年保持了較高的水平(90%以上),但該基地生物基聚酰胺產線近年的產能利用率只在2018年到達過35%,2019年1至9月僅爲6%。

此外,凱賽生物於2018年在烏蘇建成的3萬噸長鏈二元酸主要生產線,前述生產項目是凱賽生物此次募投項目之一,另外公司還擬用募集資在烏蘇基地建設長鏈聚酰胺項目,新增產能2 萬噸/年;在金鄉凱賽建設癸二酸項目,新增產能 4 萬噸/年。

但實際上,上述3萬噸長鏈二元酸項目的產能利用率並不高,2018年以及2019年1至9月前述生產線上的產能利用率分別爲44%、62%。

對此,上交所要求凱賽生物說明,其對新增產能的消化能力,是否存在產能過剩與過度擴產的情況,新增產能與市場需求變化是否匹配。

凱賽生物回覆稱,其位於金鄉的生物基聚酰胺生產線爲中試線,並用於進行相關實驗和產品試製,因此產能利用率不穩定,且不具備參考性;烏蘇技術的 3 萬噸生物法長鏈二元酸於 2018 年下半年開始投產,產能還處於爬坡階段。

凱賽生物還從產品行業前景以及市場容量等角度進行了闡述,總體來看,凱賽生物認爲,在巨大的市場規模之下,其新增產能能夠被消化。公司預計,今年一季度二元酸產量 14103 噸,銷量 11007 噸,但受疫情的影響,公司預計一季度產量同比減少 1030 噸,銷量同比減少 3567 噸。

還需注意的是,隨着國內疫情局勢好轉,公司預計國內銷售將恢復正常,但國外疫情蔓延趨勢預計一季度較難反轉。2016年至2019年1至9月,公司來自境外的收入的佔比分別爲70.2%、60.22%、59.11%以及54.95%。

今年一季度,凱賽生物向國際銷售二元酸產量爲 5584 噸,若國外疫情繼續持續,公司海外需求是否被削弱?對此凱賽生物表示,國外銷售情況的變化公司仍將密切關注。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