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西畴县委书记 蒋 俊

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

没有到过西畴,你就很难想象西畴的自然环境有多么严酷;不走进西畴,你就难以真正理解什么是“西畴精神”。我于2012年到西畴工作,先后担任县长、县委书记。我和大家一样,在很早以前就对“西畴精神”有所耳闻,但是,但真正理解“西畴精神”是到西畴工作以后。我很庆幸到西畴工作,因为这里的人让我敬佩,这里有优良传统,有以郑清宽老书记等为代表的历届县委、政府想干事能干事的干部,有26万勤劳朴实肯干事的群众。当我在感到自豪和荣誉的同时,也深深感受是肩上沉甸甸的责任,我如何接好手中的接力棒,带领班子成员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如何做一名西畴精神的坚定实践者?我一直在思考三个问题:第一件事就是如何理解和践行好“西畴精神”?把“西畴精神”更加发扬光大?第二件事就是如何在脱贫攻坚实践中探索和创新新时代“西畴精神”?把"西畴精神"这张名片擦得更亮?在极度贫困石漠化地区闯出一条脱贫新路?第三件事就是如何用发展的速度来兑现“西畴精神”?特别是面对滞后的市镇建设与落后的农村发展,县级有限的资金应该投向农村还是城镇?当然,我们毅然决定把有限资金优先投向农村,形象地说就是走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发展路子。我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首先,我对“西畴精神”的理解或者说什么是西畴精神。“西畴精神”不是一句口号和空话,而是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具体实践,是西畴人民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面对“石旮旯里刨饭吃”的穷日子,在党委政府的主导下,以永不放弃、永不懈怠、永不退缩的豪情和勇气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我认为:第一,“西畴精神”就是为了解决吃饭难题,发动群众造地。西畴县人均耕地只有0.78亩,且大部分是缺水少土的石旮旯地,要靠这样的土地养活全县人民是基本不可能的。为了解决生活口粮,在历届县委、政府的发动下,男女老少齐上阵,大干炸石造地,共造地10多万亩,人均增加耕地0.4亩以上。第二,“西畴精神”就是为了解决出行难题,组织群众修路。西畴的老百姓大多居住在大山深处,修通道路谈何容易?但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只有修路才是唯一的发展出路,村村寨寨喊响“要致富,先修路”和"与其等着看、不如自己干"。西畴人在修路中演绎出一个个催人泪下的故事,今天李华明、谢成芬都讲述了他们的修路事迹,在西畴还有很多修路人的故事。肖家塘村侯寿高等4人用6年时间在“猴爬岩”上刨出5公里“可以走出去、也可以走回来”的进村路,他们被称为当代“四愚公”;张家老林村的张仁贵家,4个劳力中就有3个是残疾人,但他们身残志坚,用两年时间“抠”出了2.2公里进村路;羊赶马村的伍光发,用自己10年租地种菜的11万元积蓄,开挖1.2公里的守护家园的土石路……全县累计开挖进村公路3000多公里,乡村公路是全省平均公路密度的3倍以上。第三、“西畴精神”就是为了解决喝水难题,动员群众治水。“冬春见水贵如油,夏秋见水遍地流”,是西畴缺水的真实写照。面对吃水难题的困扰,西畴人民积极建水窖"栽水吃",户均拥有1—2口小水窖。四是“西畴精神”就是为了解决生存难题,号召群众保护生态。为改变恶劣的石漠化生存困境,我们一方动员群众大力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另一方面加大沼气池建设,解决多种树少砍树的问题;再一方面就是大力组织劳务输出,全县26万人中常年外出务工就达6至7万人,有效减少了人口对生存环境的依赖。全县森林覆盖率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以上。第四、“西畴精神”就是为了解决增收难题,引导群众学科技用科学。西畴县土地复种指数高达300%。由于土地受限,科技增产增收也是主要措施。近年来,在科技政策和扶贫政策的双重推动下,通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乡发展绿色产业,全县共创建农民专业合作社300余个,带动面达2万余户,乌骨鸡、柑橘、弥猴桃、中药材等产业基地逐步发展壮大。西畴人学科技用科学也充分说明“西畴精神”不是盲目的蛮干,也不是一昧苦干,而是在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前提下的苦干实干加巧干、苦干实干科学干。

其次,我谈谈新时期“西畴精神”的创新实践。进入脱贫攻坚时期,西畴县在文山州经济总量最小,贫困程度最深,要在2018年率先在全州脱贫摘帽,打赢这场苦战和硬战,必须采取超常规的措施,“不等不靠不懈怠、苦干实干创新干",充分调动群众内生动力,走出一条石漠化地区的脱贫攻坚新路子。一是探索了“六子登科”模式。就是从过去群众自发造地转向石漠化综合治理,探索了山顶戴帽子、山腰系带子、山脚搭台子、平地铺毯子、入户建池子、村庄移位子的“六子登科”模式。三光片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就是一个典型,过去的三光因“山顶树木砍光、山腰水土流光、村里姑娘跑光”而得名。我到三光调研了解到,该片区石漠化程度高达86%,治理之前60%以上的农户是贫困户,70%的农户是危房户,群众靠自身努力基本不可能摆脱贫,极其期盼党委政府的支持。然而,一个涉及6个村委会49个村小组40多平方公里6000多人的石漠化片区,光治理费用就需3亿多,钱从哪里来?治理若搞不成功风险谁来承担?当时大家手里都捏着一把汗。但石漠化治理没有前车可鉴,“等何以改变穷境,干方能看到希望",县委政府决定拿出担当的勇气,办法就是整合资金,不够的再贷款建设,共整合10多个部门的资金1.45亿元,贷款1.4亿元,共整治土地1.6万亩,实施封山育林2万亩,种植以猕猴桃、李子、核桃等为主的经济林果2万亩,片区群众收入从治理前的3000多元增加到1万元,解决了片区群众的脱贫摘帽问题。功夫不负有心人,2015~2016年,省委陈豪书记到三光片区调研,充分肯定了三光片区的做法,并支持资金2500亿,2017年,省长阮成发到三光片区调研,帮助协调解决1000万元,2018年,全国石漠化现场会、全省自强诚信感恩现场会都把三光片区作为参观点。目前,全县共治理石漠化140.2平方公里。二是探索了“五法治水”模式。就是从过去小水窖建设转向五小水利工程综合建设,从引水、建水、蓄水、管水、活水五个方面创新治水改水机制。全县累计投入资金10多亿元,建成“五小水利”工程4.3万件,既解决了老百姓的安全饮水问题,又解决了部分农田灌溉问题。三是探索了“四轮驱动”模式。就是从过去修路保通转向路面提档升级,探索出群众主动、精神鼓动、干部带动、党政推动的“四轮驱动”农村公路硬化模式。为切实改善全县乡村道路晴通雨阻的状况,县委政府出台政策,每年拿出县级收入的三分之一,谁积极性高先支持谁,每公里给予5一10万元的补助,并与群众达成占地不补、占田不补、占林不补、占房不补的共识,掀起了农村公路硬化建设热潮。2012年以来,县级共投入补助资金1.6亿元,带动群众自筹资金和投工投劳8.2亿余元,硬化农村等外公路2100多公里,实现了通村小组路面硬化率达97%,群众户均集资达5000元以上,最高达到11万元。 四是探索了“三宜”美丽乡村建设。就是从过去单一的温饱村、小康村建设转向“宜居、宜游、宜业”的三宜乡村建设。累计投入3.29亿元,建成汤谷、多依坪、岔河、江龙、小洞等一批美丽乡村682个。五是探索了“1+4+N”脱贫政策体系。就是1个主导政策,四个配套政策,N个行业部门政策。为了确保政策落实,我们探索“五分钱工程”,成立就业协会,探索“幸福超市”工分制,创办“扶贫车间”等多种方试激发群众内生动力,诠释了劳动创造幸福,幸福都是靠奋斗出来的。六是探索了“十有十能”的村(社区)级组织规范化建设。群众主体作用的发挥,根本是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干的结果。2015年以来,我们共整合资金2000多万元,对72村(社区)委活动场所实施了有核心能带动、有制度能规范、有档案能查阅、有书报能学习、有网络能办事等“十有十能”规范化建设,有力地调动了基层党组织干部的积极性,党建与扶贫得到双推进。

第三,用发展速度兑现“西畴精神”。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光有“精神”不行,必须发展的成效来兑现西畴精神。28一方面我们树立“穷县办大教育”的理念,投入资金10多亿元改善办学条件,把县城最好的土地用来建学校,建设校舍20多万平米,实施了县一中整体搬迁和教育园区建设,真正解决既扶贫又扶志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理清发展思路,大力推进资源整合、加快园区建设、积极发展绿色产业、推动旅游开发,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012年以来,全县GDP年均增长12%以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2015年被评为云南省10个“争先进位县”之一。通过践行和弘扬“西畴精神”,我们看到了全县基层社会治理得到加强,全县90%以上的村寨连续10年矛盾纠纷不出村,千村10年不发案,呈现出“民风淳、治安好、发案少、大联防、人心安”的“西畴新现象”。

最后,我用一段记者采访话结束今天的宣讲:人要是没有了志气,请到西畴看看;人要是没有了精神,请到西畴看看;人要是没有了学习和工作劲头,请到西畴看看。

谢谢大家!

编辑:罗贤熙 郑泽娅

责编:杨珉川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