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西疇縣委書記 蔣 俊

各位領導、同志們,大家好!

沒有到過西疇,你就很難想象西疇的自然環境有多麼嚴酷;不走進西疇,你就難以真正理解什麼是“西疇精神”。我於2012年到西疇工作,先後擔任縣長、縣委書記。我和大家一樣,在很早以前就對“西疇精神”有所耳聞,但是,但真正理解“西疇精神”是到西疇工作以後。我很慶幸到西疇工作,因爲這裏的人讓我敬佩,這裏有優良傳統,有以鄭清寬老書記等爲代表的歷屆縣委、政府想幹事能幹事的幹部,有26萬勤勞樸實肯幹事的羣衆。當我在感到自豪和榮譽的同時,也深深感受是肩上沉甸甸的責任,我如何接好手中的接力棒,帶領班子成員一屆接着一屆幹,一張藍圖繪到底?如何做一名西疇精神的堅定實踐者?我一直在思考三個問題:第一件事就是如何理解和踐行好“西疇精神”?把“西疇精神”更加發揚光大?第二件事就是如何在脫貧攻堅實踐中探索和創新新時代“西疇精神”?把"西疇精神"這張名片擦得更亮?在極度貧困石漠化地區闖出一條脫貧新路?第三件事就是如何用發展的速度來兌現“西疇精神”?特別是面對滯後的市鎮建設與落後的農村發展,縣級有限的資金應該投向農村還是城鎮?當然,我們毅然決定把有限資金優先投向農村,形象地說就是走一條“農村包圍城市”的發展路子。我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

首先,我對“西疇精神”的理解或者說什麼是西疇精神。“西疇精神”不是一句口號和空話,而是一件件看得見摸得着具體實踐,是西疇人民面對惡劣的生存環境,面對“石旮旯裏刨飯喫”的窮日子,在黨委政府的主導下,以永不放棄、永不懈怠、永不退縮的豪情和勇氣創造的寶貴精神財富。我認爲:第一,“西疇精神”就是爲了解決喫飯難題,發動羣衆造地。西疇縣人均耕地只有0.78畝,且大部分是缺水少土的石旮旯地,要靠這樣的土地養活全縣人民是基本不可能的。爲了解決生活口糧,在歷屆縣委、政府的發動下,男女老少齊上陣,大幹炸石造地,共造地10多萬畝,人均增加耕地0.4畝以上。第二,“西疇精神”就是爲了解決出行難題,組織羣衆修路。西疇的老百姓大多居住在大山深處,修通道路談何容易?但廣大幹部羣衆充分認識到,只有修路纔是唯一的發展出路,村村寨寨喊響“要致富,先修路”和"與其等着看、不如自己幹"。西疇人在修路中演繹出一個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今天李華明、謝成芬都講述了他們的修路事蹟,在西疇還有很多修路人的故事。肖家塘村侯壽高等4人用6年時間在“猴爬巖”上刨出5公里“可以走出去、也可以走回來”的進村路,他們被稱爲當代“四愚公”;張家老林村的張仁貴家,4個勞力中就有3個是殘疾人,但他們身殘志堅,用兩年時間“摳”出了2.2公里進村路;羊趕馬村的伍光發,用自己10年租地種菜的11萬元積蓄,開挖1.2公里的守護家園的土石路……全縣累計開挖進村公路3000多公里,鄉村公路是全省平均公路密度的3倍以上。第三、“西疇精神”就是爲了解決喝水難題,動員羣衆治水。“冬春見水貴如油,夏秋見水遍地流”,是西疇缺水的真實寫照。面對喫水難題的困擾,西疇人民積極建水窖"栽水喫",戶均擁有1—2口小水窖。四是“西疇精神”就是爲了解決生存難題,號召羣衆保護生態。爲改變惡劣的石漠化生存困境,我們一方動員羣衆大力植樹造林、封山育林、退耕還林;另一方面加大沼氣池建設,解決多種樹少砍樹的問題;再一方面就是大力組織勞務輸出,全縣26萬人中常年外出務工就達6至7萬人,有效減少了人口對生存環境的依賴。全縣森林覆蓋率每年增加1個百分點以上。第四、“西疇精神”就是爲了解決增收難題,引導羣衆學科技用科學。西疇縣土地複種指數高達300%。由於土地受限,科技增產增收也是主要措施。近年來,在科技政策和扶貧政策的雙重推動下,通過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大鄉發展綠色產業,全縣共創建農民專業合作社300餘個,帶動面達2萬餘戶,烏骨雞、柑橘、彌猴桃、中藥材等產業基地逐步發展壯大。西疇人學科技用科學也充分說明“西疇精神”不是盲目的蠻幹,也不是一昧苦幹,而是在充分尊重自然規律前提下的苦幹實幹加巧幹、苦幹實幹科學幹。

其次,我談談新時期“西疇精神”的創新實踐。進入脫貧攻堅時期,西疇縣在文山州經濟總量最小,貧困程度最深,要在2018年率先在全州脫貧摘帽,打贏這場苦戰和硬戰,必須採取超常規的措施,“不等不靠不懈怠、苦幹實幹創新幹",充分調動羣衆內生動力,走出一條石漠化地區的脫貧攻堅新路子。一是探索了“六子登科”模式。就是從過去羣衆自發造地轉向石漠化綜合治理,探索了山頂戴帽子、山腰繫帶子、山腳搭臺子、平地鋪毯子、入戶建池子、村莊移位子的“六子登科”模式。三光片區石漠化綜合治理就是一個典型,過去的三光因“山頂樹木砍光、山腰水土流光、村裏姑娘跑光”而得名。我到三光調研瞭解到,該片區石漠化程度高達86%,治理之前60%以上的農戶是貧困戶,70%的農戶是危房戶,羣衆靠自身努力基本不可能擺脫貧,極其期盼黨委政府的支持。然而,一個涉及6個村委會49個村小組40多平方公里6000多人的石漠化片區,光治理費用就需3億多,錢從哪裏來?治理若搞不成功風險誰來承擔?當時大家手裏都捏着一把汗。但石漠化治理沒有前車可鑑,“等何以改變窮境,幹方能看到希望",縣委政府決定拿出擔當的勇氣,辦法就是整合資金,不夠的再貸款建設,共整合10多個部門的資金1.45億元,貸款1.4億元,共整治土地1.6萬畝,實施封山育林2萬畝,種植以獼猴桃、李子、核桃等爲主的經濟林果2萬畝,片區羣衆收入從治理前的3000多元增加到1萬元,解決了片區羣衆的脫貧摘帽問題。功夫不負有心人,2015~2016年,省委陳豪書記到三光片區調研,充分肯定了三光片區的做法,並支持資金2500億,2017年,省長阮成發到三光片區調研,幫助協調解決1000萬元,2018年,全國石漠化現場會、全省自強誠信感恩現場會都把三光片區作爲參觀點。目前,全縣共治理石漠化140.2平方公里。二是探索了“五法治水”模式。就是從過去小水窖建設轉向五小水利工程綜合建設,從引水、建水、蓄水、管水、活水五個方面創新治水改水機制。全縣累計投入資金10多億元,建成“五小水利”工程4.3萬件,既解決了老百姓的安全飲水問題,又解決了部分農田灌溉問題。三是探索了“四輪驅動”模式。就是從過去修路保通轉向路面提檔升級,探索出羣衆主動、精神鼓動、幹部帶動、黨政推動的“四輪驅動”農村公路硬化模式。爲切實改善全縣鄉村道路晴通雨阻的狀況,縣委政府出臺政策,每年拿出縣級收入的三分之一,誰積極性高先支持誰,每公里給予5一10萬元的補助,並與羣衆達成佔地不補、佔田不補、佔林不補、占房不補的共識,掀起了農村公路硬化建設熱潮。2012年以來,縣級共投入補助資金1.6億元,帶動羣衆自籌資金和投工投勞8.2億餘元,硬化農村等外公路2100多公里,實現了通村小組路面硬化率達97%,羣衆戶均集資達5000元以上,最高達到11萬元。 四是探索了“三宜”美麗鄉村建設。就是從過去單一的溫飽村、小康村建設轉向“宜居、宜遊、宜業”的三宜鄉村建設。累計投入3.29億元,建成湯谷、多依坪、岔河、江龍、小洞等一批美麗鄉村682個。五是探索了“1+4+N”脫貧政策體系。就是1個主導政策,四個配套政策,N個行業部門政策。爲了確保政策落實,我們探索“五分錢工程”,成立就業協會,探索“幸福超市”工分制,創辦“扶貧車間”等多種方試激發羣衆內生動力,詮釋了勞動創造幸福,幸福都是靠奮鬥出來的。六是探索了“十有十能”的村(社區)級組織規範化建設。羣衆主體作用的發揮,根本是基層黨組織帶領羣衆乾的結果。2015年以來,我們共整合資金2000多萬元,對72村(社區)委活動場所實施了有核心能帶動、有制度能規範、有檔案能查閱、有書報能學習、有網絡能辦事等“十有十能”規範化建設,有力地調動了基層黨組織幹部的積極性,黨建與扶貧得到雙推進。

第三,用發展速度兌現“西疇精神”。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根本。光有“精神”不行,必須發展的成效來兌現西疇精神。28一方面我們樹立“窮縣辦大教育”的理念,投入資金10多億元改善辦學條件,把縣城最好的土地用來建學校,建設校舍20多萬平米,實施了縣一中整體搬遷和教育園區建設,真正解決既扶貧又扶志的問題。另一方面,通過理清發展思路,大力推進資源整合、加快園區建設、積極發展綠色產業、推動旅遊開發,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2012年以來,全縣GDP年均增長12%以上,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5%以上,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年均增長20%以上,2015年被評爲雲南省10個“爭先進位縣”之一。通過踐行和弘揚“西疇精神”,我們看到了全縣基層社會治理得到加強,全縣90%以上的村寨連續10年矛盾糾紛不出村,千村10年不發案,呈現出“民風淳、治安好、發案少、大聯防、人心安”的“西疇新現象”。

最後,我用一段記者採訪話結束今天的宣講:人要是沒有了志氣,請到西疇看看;人要是沒有了精神,請到西疇看看;人要是沒有了學習和工作勁頭,請到西疇看看。

謝謝大家!

編輯:羅賢熙 鄭澤婭

責編:楊珉川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