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尤其在近幾年,中國的很多互聯網公司都被打上“狼性”的標籤,一些鐵腕的企業管理方式已經被行業,甚至全社會默認、接受。一些已經做大做強的互聯網企業,如果說過去的“團隊”裏還存有溫情,那麼如今的員工則像機器上的零件,只需要每天按部就班地高速運轉,一旦出現問題,就會被新的零件代替。

原標題:網傳京東內部郵件引爭議,追求效率的姿態要這麼殘酷嗎

 入夜,英國某傳媒大樓燈火通明。視覺中國供圖 入夜,英國某傳媒大樓燈火通明。視覺中國供圖

作者 | 楊海

中國的互聯網企業是“鐵人”的賽場,比加班、比數據、比團隊精神。近日,在一封被曝出的京東內部郵件裏,企業方面列出了“三種人”:不能拼搏的人、不能幹的人、性價比低的人。郵件提到,“不管是身體原因還是家庭原因,凡是不能拼或者拼不動的”員工,“要淘汰掉或者協商解決掉”。

網傳郵件截圖

京東隨後針對這起事件進行了回應,表示“脫離郵件上下文的語境和具體案例去解讀信息,很容易產生片面解讀。衆所周知……比如針對五年以上老員工,其家屬的重大疾病,公司都會全額承擔醫療費用”,回應指出企業強調的是“勤勞付出”,免了那些找藉口混日子的心思。

一家公司如何管理自己的員工,包括聘用和辭退,看起來像是企業內部的“家務事”。尤其在近幾年,中國的很多互聯網公司都被打上“狼性”的標籤,一些鐵腕的企業管理方式已經被行業,甚至全社會默認、接受。在整個行業快速膨脹、員工可以得到超高回報的背景下,這種“狼性”氣質得到的多是正面評價。

在人們的傳統認知裏,拼搏是一種卓越的美德,但在競爭慘烈、講求高效的互聯網行業,拼搏似乎成了一種必備的基本素質,它往往與加班的時間成正比。剛剛引發熱議的“996”工作模式就是拼搏的模版。

事實上,這些鐵腕的管理方式存在違法的嫌疑。根據我國《勞動法》和《國務院關於職工工作時間的規定》,勞動者每日工作時間應不超過8小時、平均每週工作時間應不超過40小時。如果加班,則需要“與工會和勞動者協商”,而且延長的工作時間一般每天不得超過1個小時,最高每天不能超過3個小時,每月不能超過36個小時。

滴滴曾在2016年年底發佈過一份《2016年度加班最“狠”公司排行榜》報告,同樣盛行“加班文化”的金融行業,在數據上被互聯網行業碾壓。

《勞動法》還規定,患病或者負傷,在規定的醫療期內的,用人單位不得與勞動者解除勞動合同。可以辭退出現“身體原因”員工的標準,不是企業設定的“不能拼或者拼不動”,而是“醫療期滿後,不能從事原工作也不能從事由用人單位另行安排的工作”。

很多人並非不知道企業的一些規定是違法的,只是在行業形勢一片紅火時,大家內心的小宇宙也很容易被裹挾着點燃。加班雖苦,但總會勞有所得,自己算是“任勞任怨”。

至少在過去10年間,中國的互聯網企業趕上了黃金時代。在這個行業裏,“創業精神”“加班文化”代表的是一種拼搏向上的精神氣質。“團隊”是行業裏的高頻詞,它強調一種集體責任感——不加班是丟臉的,因爲自己生病耽誤集體工作進度,是可恥的。

如今,互聯網經濟開始降溫,很多公司變得更加“經濟理性”。一些已經做大做強的互聯網企業,如果說過去的“團隊”裏還存有溫情,那麼如今的員工則像機器上的零件,只需要每天按部就班地高速運轉,一旦出現問題,就會被新的零件代替。

法律歡迎理性,但人們在利益面前,往往會“理性”過頭。如果公司出現違法行爲,根據《勞動法》規定,一方面政府可以主動監管、進行干預。另一方面,勞動者可以通過勞動仲裁、法律訴訟等方式維權。

法律應該可以做到,當人們需要時,它就會出現,不會因爲曾經的忽視而消失。

即使在市場經濟裏,逐利的主體也不該理性到近乎冰冷。在這個系統內,法律往往是爭端的最後解決方案,但沒人想走到那一步。有時候,商業關係裏也需要保留一些溫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