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稿件中的“计算题”容易出问题,有些是数字计算错误,有些可能算知识性差错。还有一些看似没什么问题,大家“都这么说”的表述却经不起推敲。某种程度上说,作者可以“从众”地写,但责任编辑却不宜“从众”地编。

一、历史人物生卒年常出错

1.刘宗周的一个学生黄宗羲(1610—1695)是明朝末年一个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他忠实地继承了刘宗周的哲学、伦理思想,并对刘宗周的伦理思想,做了一个全面深刻的概括。

明朝:1368—1644,清朝:1636—1912。黄宗羲(1610—1695),无论怎样计算,他都不止是明末之人。《辞海》(2009年版)释义“黄宗羲”也标为“明清之际”。

2.

一本书法教材将文徵明的生卒年标度为将近120年的跨度。如果编辑计算一下,就会发现这个年龄是极为罕见的,需要进一步确认。

3.

上图,颜真卿卒年为784年,而下文却说,786年颜真卿死于蔡州。根据书稿内同一页的数据,颜真卿居然死了两次!事实上,第二处数据是错的。

二、逻辑问题

1.“我有八个兄弟姐妹,其中七个男孩,一个女孩,我是第五个男孩。”

兄弟姐妹当中不包括“我”,八个兄弟姐妹,再加上“我”,总计九个孩子了。九个孩子,显然与“其中七个男孩,一个女孩”是矛盾的。建议改为“我家有七个男孩,一个女孩,我是第五个男孩。”

2.第二,义务教育经费分担及落实情况: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连续5年占GDP超过4%,其中一半以上用于义务教育,一半以上用于中西部,一半以上用于教师工资和学生资助。

上例中,国家教育经费“一半以上用于义务教育,一半以上用于中西部,一半以上用于教师工资和学生资助。”。一半对应的是一共分成两份儿。三个一半儿,显然不合适。

三、时间跨度问题

1.同一本书:第40页表述——从秦汉至清朝21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第58页表述——从秦汉至清代的2000多年间。

2000多年和2100多年看似相差不大,但也有100多年呢。上例出现在学术著作中,应该说很可能是作者借鉴众多学者的说法,而在统稿的时候疏于统一了。

前后文叙述不一致,尤其这种比较泛泛的历史统计,最好是多较真儿一下,否则可能会发现,局部这样泛说是可以的,但全书很多这样的泛说,就容易导致泛得没个统一的说法了。

2.19世纪初清政府被迫变法修律开始,近现代以来中国人民追求宪制的历史已有一百多年。

19世纪初为清代嘉庆时期。而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例子中的19世纪应改为20世纪。

3.但是数百年前,由于封建皇朝的夜郎自大、闭关自守,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曾经陷入深重的苦难之中。

1840年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距今170来年,何来数百年呢?

4.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是一首关于清明节的古诗,数千年为人所传诵。

杜牧生活于9世纪,距今不过1100多年,数千年的提法还是修改为好。

5.《阿Q正传》发表五十年来……

《阿Q正传》发表于1921—1922年,“五十年来”,对应的是上世纪七十年代。

有一种可能:作者写作的时候,引用的资料极为陈旧,但却没有对其中的统计进行核定,而编辑也没有这个敏感性,致使这一说法在成书中存在了好多年才在修订时被发现。

四、表格计算问题

1.清末初等教育阶段学生数对比表

上图中第三列为约数,“数千人”“万余人”,又是如何精确得出占比90%呢?这样的统计,显然没有什么更多意义,只适合泛泛一说,不适宜用表格表述。

2.

涉及计算的表格在文科书稿中最容易出现问题,其中最常见的问题是汇总数不对,平均数不对。上例第三列最后一行的1.47,经计算当为1.45。

3.

总数应该是84,计算错误。

作者丨王强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文稿中心

排版丨木铎君

●编辑工作过程中遇到的10种插图问题

●这些注释问题可能不会被计错,但也应当注意

●书稿中常见的搭配不当和用词不当

●艺术类图书配图八大差错和处理办法

●书稿逻辑不通,就是个坑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