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稿件中的“計算題”容易出問題,有些是數字計算錯誤,有些可能算知識性差錯。還有一些看似沒什麼問題,大家“都這麼說”的表述卻經不起推敲。某種程度上說,作者可以“從衆”地寫,但責任編輯卻不宜“從衆”地編。

一、歷史人物生卒年常出錯

1.劉宗周的一個學生黃宗羲(1610—1695)是明朝末年一個著名的思想家、史學家,他忠實地繼承了劉宗周的哲學、倫理思想,並對劉宗周的倫理思想,做了一個全面深刻的概括。

明朝:1368—1644,清朝:1636—1912。黃宗羲(1610—1695),無論怎樣計算,他都不止是明末之人。《辭海》(2009年版)釋義“黃宗羲”也標爲“明清之際”。

2.

一本書法教材將文徵明的生卒年標度爲將近120年的跨度。如果編輯計算一下,就會發現這個年齡是極爲罕見的,需要進一步確認。

3.

上圖,顏真卿卒年爲784年,而下文卻說,786年顏真卿死於蔡州。根據書稿內同一頁的數據,顏真卿居然死了兩次!事實上,第二處數據是錯的。

二、邏輯問題

1.“我有八個兄弟姐妹,其中七個男孩,一個女孩,我是第五個男孩。”

兄弟姐妹當中不包括“我”,八個兄弟姐妹,再加上“我”,總計九個孩子了。九個孩子,顯然與“其中七個男孩,一個女孩”是矛盾的。建議改爲“我家有七個男孩,一個女孩,我是第五個男孩。”

2.第二,義務教育經費分擔及落實情況: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連續5年佔GDP超過4%,其中一半以上用於義務教育,一半以上用於中西部,一半以上用於教師工資和學生資助。

上例中,國家教育經費“一半以上用於義務教育,一半以上用於中西部,一半以上用於教師工資和學生資助。”。一半對應的是一共分成兩份兒。三個一半兒,顯然不合適。

三、時間跨度問題

1.同一本書:第40頁表述——從秦漢至清朝2100多年的歷史進程中,第58頁表述——從秦漢至清代的2000多年間。

2000多年和2100多年看似相差不大,但也有100多年呢。上例出現在學術著作中,應該說很可能是作者借鑑衆多學者的說法,而在統稿的時候疏於統一了。

前後文敘述不一致,尤其這種比較泛泛的歷史統計,最好是多較真兒一下,否則可能會發現,局部這樣泛說是可以的,但全書很多這樣的泛說,就容易導致泛得沒個統一的說法了。

2.19世紀初清政府被迫變法修律開始,近現代以來中國人民追求憲制的歷史已有一百多年。

19世紀初爲清代嘉慶時期。而戊戌變法和清末新政發生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例子中的19世紀應改爲20世紀。

3.但是數百年前,由於封建皇朝的夜郎自大、閉關自守,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曾經陷入深重的苦難之中。

1840年中國開始淪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距今170來年,何來數百年呢?

4.清明

——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是一首關於清明節的古詩,數千年爲人所傳誦。

杜牧生活於9世紀,距今不過1100多年,數千年的提法還是修改爲好。

5.《阿Q正傳》發表五十年來……

《阿Q正傳》發表於1921—1922年,“五十年來”,對應的是上世紀七十年代。

有一種可能:作者寫作的時候,引用的資料極爲陳舊,但卻沒有對其中的統計進行覈定,而編輯也沒有這個敏感性,致使這一說法在成書中存在了好多年纔在修訂時被發現。

四、表格計算問題

1.清末初等教育階段學生數對比表

上圖中第三列爲約數,“數千人”“萬餘人”,又是如何精確得出佔比90%呢?這樣的統計,顯然沒有什麼更多意義,只適合泛泛一說,不適宜用表格表述。

2.

涉及計算的表格在文科書稿中最容易出現問題,其中最常見的問題是彙總數不對,平均數不對。上例第三列最後一行的1.47,經計算當爲1.45。

3.

總數應該是84,計算錯誤。

作者丨王強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文稿中心

排版丨木鐸君

●編輯工作過程中遇到的10種插圖問題

●這些註釋問題可能不會被計錯,但也應當注意

●書稿中常見的搭配不當和用詞不當

●藝術類圖書配圖八大差錯和處理辦法

●書稿邏輯不通,就是個坑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