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由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北京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北京市西城區人民政府、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政府主辦的2018 第二屆中國互聯網金融論壇在京舉行。論壇上,度小滿金融副總裁張旭陽表示,“隨着技術進步,金融制度相應安排也需要發生改變,以管控風險促進金融服務模式的演進,更好服務大衆和實體經濟”。

(度小滿金融副總裁張旭陽)

隨着數字技術與普惠金融理念的不斷融合,數字普惠金融實踐在世界範圍內不斷湧現。張旭陽表示,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推動金融向智能金融轉變。在金融科技3.0時代,智能金融已經廣泛應用於支付、信貸、資管理財和保險等金融領域,推動普惠金融的持續發展。

張旭陽透露,度小滿金融通過在智能獲客、身份識別、大數據風控、智能客服、智能投研、區塊鏈等金融科技領域的佈局,服務用戶超過1000萬,累計放款額超2500億元,其中34%的用戶是小微企業主,29.4%的用戶爲青年創業者。

同時,張旭陽着重指出,“在金融科技創新的同時,更要注重風險防範。金融科技的廣泛應用一方面提升對風險的認知能力,有助於平滑波動;但也可能因爲“算法擁擠”,導致風險波動的加大。所以引入‘監管沙盒’,防範潛在風險;提升准入門檻,鼓勵持牌經營;制定行業標準,加強行業規範等解決方案十分有必要”。

未來國內金融科技要依據制度演進與技術進步,去共同推動金融模式的進化。“隨着用戶的需求與技術能力在不斷髮生變化,需要金融制度的相應改變來管控風險,從而促進金融服務模式演進,更好地服務大衆與實體經濟。”張旭陽補充道。

據此,張旭陽提出兩點建議:一方面建議打造個人投資賬戶體系;另一方面建議不斷完善小貸公司的監管制度。

在打造個人投資賬戶體系方面,張旭陽表示,通過個人投資賬戶的引進,可以達到幾個方面的效果:首先可以真正落實KYC(瞭解你的客戶),從人本身而非產品角度刻畫用戶畫像,衡量用戶的風險偏好、風險承受能力;其次可以分散風險,連接投資與融資;並且可以隨着金融技術的引入,更好地落地數字化資產配置;同時培養個人投資者的長期投資習慣。

小貸公司是我國普惠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近萬家小貸公司覆蓋了全國95%以上的縣域地區,打通金融服務“最後一公里”。在完善小貸公司監管制度方面,張旭陽建議,明確小貸公司非存款類金融機構的法律地位,並建立分級監管體制;也希望小貸公司與金融機構享受同樣的稅收和司法政策待遇。

“人的金融需求、金融本質是亙古不變的,但是服務模式是常變常新的,未來幾年隨着技術的發展,人和機器重新學習定義,創新技術方式、商業模式及增長空間,在這個過程中人工智能也會推進金融服務的不斷升級,去照顧更多普羅大衆的金融需求”,張旭陽總結道。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