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步:领红包享受折上折

  1元-88元随机红包

  双11期间使用

  Wisheseverybody11·11 tobejoyful!

  第二步:进店享优惠

  特惠时间段

  2018年11月11日-11月13日

  (请于11日前将产品加入购物车)

  《库艺术》全店图书限时8折优惠

  

  《库艺术》文献书籍与刊物推荐

  GIVE OUT YOUR OWN VOICE

  

  《容器 CONTAINER——新绘画切片研究》

  全新改版

  《容器——新绘画切片研究》库艺术全新改版

  图书亮点

  

  全新开本与排版方式,带来更佳阅读感受

  收录国内最富特色画家个案

  全新角度的主题呈现

  乌尔里希. 克里博教授担任学术主持

  在现代主义逻辑中,在所谓“绘画死亡”之后,对于绘画本质性的追问最终导致问题本身的消解;从平面走入空间、观念、影像的新艺术媒介,在当代的外表下,依然充斥着表面化、时尚化、重复化、精英化的问题,外在形式与手段的更新无法带来最终人的自由。创新与复古,有时近乎同义词。

  绘画——因为其与个人、身体、手、精神的密切关联乃至通灵的强度——重新成为崭新的艺术方式。在将绘画推至“什么都不是”的逻辑顶点之后,绘画可以是任何,可以是一切。风格、图式、观念、形式等等话语通通失效:一方面极度的个人化,另一方面又极度的庞杂;完整性的失去为之打开新的空间:矛盾的,歧义的,杂糅的,跨文化的,碎片化的……因此,绘画成为了一种“容器”。

  “容器”,是一种对于绘画新的观看角度,是一种开放性的视野,是一种时刻处于提问的新鲜状态。借此我们超越抽象具象的笼统概念,姑且先不去定义新的绘画“是什么”,去尽情展望“新绘画”可以是什么?并在历史、传统、当下、美术史、个人、身体的再度褶皱中,寻找新的刺点。

  “容器”,实质上是以一种“更新”的词汇回返绘画一直以来的本质性命题。

  

  特邀学术主持 乌尔里希·克里博(德)

  乌尔里希. 克里博( Ulrich klieber ) 教授1953 出生于德国哥平根(Goeppingen ),德国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德国哈勒艺术与设计学院原院长。就读于德国斯图加特美术学院绘画专业,艺术史专业,后就读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绘画专业。 致力于绘画教学工作,2004-2017 年期间多次访问中国天津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等,并进行交流讲学。

  《容器——新绘画切片研究》部分内页展示

  《年度艺术人物·新经典 NEW CLASSICS》

  2018年初出版

  

  

  图书亮点

  

  ·10位中国代表性当代艺术家全解读·8位当代艺术“掌舵者”全新访谈·近200页全彩高清印刷·内含二维码扫描观看高清影音资料

  所谓“当代艺术”越来越像一个苍白的代名词,而非有具体内涵的概念。何止“当代艺术”,许许多多的概念,比如“自我”“观念”“时代”“历史”“传统”等等……语言似乎进入了自我繁殖的快车道,而我们到底在说些什么,却变得语焉不详;曾经看似明晰的标准突然变得令人生疑。没有了方向,我们要去向何处?没有人能够描述和概括这个世界,这一点变得无比明确。而一切的不确定和重新洗牌,却重新给了人们要创造历史的雄心。在无数伪命题的重复之下,时代似乎有着自己不为人知的前行的轨迹,在直面苍白与虚空的迷惘与坚守之中,新的创造却也在不断地涌现。正如在《九歌》的瑰丽背后,有谁记得屈原的自我放逐;在田园的诗情之下,有谁记得陶渊明的委屈与倔强;在泼墨的纵情之中,有谁记得徐渭的疯狂与放纵……一切的美好都不过是事后的追忆,那个真实的瞬间已经包含着太多的秘密一去不返。在乱世与苦痛之中,艺术家个体只能返回自身,在对历史、经典、现实、世界与个人的对话与勾连之中,重建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的家园。如果说“大时代”,所谓“大”者可能也即在乎此。 今日已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界,而我们又在如此的呼吁“本地”的价值。对于传统的回归人们满怀热情,同时又是也只能是以一个当代人的视角去看待模糊的“传统”,这种对“传统”的回溯也是一个“国际性”“时代性”的命题....

  部分内页展示

  《水+墨:亚洲视野下的水墨现代性转化》专题文献研究图书

  《水+ 墨:亚洲视野下的水墨现代性转化》专题图书

  图书亮点

  

  一本以亚洲范围为核心的当代水墨文献图书

  400多页彩色高清特种纸印刷,带来全新阅读感

  收录亚洲最富代表性的17位批评家与30位艺术家

  本书以独立视角重新解读“水墨现代性转化”

  采用繁体中文呈现,中国内地,港台地区同步发售

  2017 年10 月,《库艺术》与水墨艺博再度携手,隆重推出《水+ 墨:亚洲视野下的水墨现代性转化》专题图书与“SHUI-MO”系列学术论坛,以水墨艺博的国际视野和文化碰撞的强度,结合《库艺术》对水墨领域多年的学术策划、梳理的经验积累,并邀请中、日、韩和港台地区的批评家、画廊主、策展人、艺术家们共同参与,在2017 年末集力呈现一次有关于“水墨文化”的国际性探讨。

  《水+ 墨:亚洲视野下的水墨现代性转化》专题图书邀请了十七位来自世界各地的研究水墨问题的专家,从不同的视角探讨挖掘水墨在当下的可能。并挑选了三十位当今最优秀的水墨艺术家个案入编。全书达四百多页,是近年来难得的深入探讨水墨问题的学术性文献。

  ◎ 刘 国 松: 信 仰 F A I T H

  学术专题文论部分与学术个案样本展示

  香港发布会现场

  香港水墨艺博总监许剑龙发言

  现场观众观看图书介绍

  《穷尽一生亦不过无限接近——2008-2017库艺术抽象艺术研究文献》

  首批即将售罄

  图书亮点

  十年积累,涵盖批评家与艺术家抽象文献内容

  300多页特种纸全彩印刷,带来极佳阅读感受

  内页含影像内容,通过扫码观看艺术家现场访谈

  2017 年7 月,经过半年多的策划、整理和编辑,《穷尽一生亦不过无限接近——2008-2017 库艺术抽象艺术研究文献》单本出版发行。本书收录了阿基莱·伯尼托·奥利瓦、王小箭、王端廷、沈语冰、黄笃、朱其、李旭、夏可君、方振宁、何桂彦、盛葳等十几位重要批评家的二十多篇文章、采访;在艺术家个案部分,则收录了余友涵、应天齐、周长江、陈文骥、马可鲁、谭平、陈墙、王易罡、丁乙、孟禄丁、黄渊青、白明、张朝晖等二十多位代表性艺术家的个案研究,全书篇幅近四百页,是一本名副其实的关于抽象艺术的“文献”。这也标志着《库艺术》在十年这一节点上开始对自己以往所关注、采集、编辑的学术内容进行一个有序的再整理和再挖掘。在书中,我们将这些年来所积累的批评家有关抽象批评的文章全部集结起来,按照发表时间的顺序重新整理排版,作为本书的学理部分;然后是《库艺术》历年来所关注的重要艺术家个案,包涵了艺术家不同时间段针对不同问题所发表的不同看法,从中既能看出一个艺术家的一贯性也能看出不同阶段侧重点的转移;在书中的最后一部分,我们将2008-2017 年间所有在《库艺术》上出现过的艺术家名字、作品、重要观点等做了备忘录的检索,大家可以从中看到每一个《库艺术》曾经关注过的抽象艺术家,并了解他们在做些什么。

  此次丛书抽象艺术家个案展示

  名家寄语

  

  杂志一旦有了历史,纵向的时间就变得非常重要。你们做这个事其实已经不是一个想法了,把你们从十年来的文献资料汇集到一起,加以总结,它就是一个事实。这是水到渠成的,很有价值!现在很少有机构包括杂志,像你们这么长时间坚持在做抽象。每一期我都看,你们从一开始就有一个大方向,然后从中不断深挖,这种工作方式很好。十年做一次总结,出版之后行业内的专家肯定都想获得你们这个信息,因为它已经是很重要的文献。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谭平

  

  《库艺术》能够对这十年进行一个系统的梳理非常了不起,抽象文献里每位个案艺术家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对现实有独特的看法和个性化的表达方式,都非常值得关注和学习。

  ——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 王易罡

  不能说这本抽象文献囊括了当下中国所有最优秀的抽象艺术家,但《库艺术》已经在他们的能力范围内做得很好了,希望将来能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加入到学术文献的梳理当中。

  ——著名抽象艺术家 马可鲁

  

  《库艺术》创办十年以来,一直在推进中国抽象艺术,尤其是本次对青年抽象艺术家的推动,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目前中国抽象艺术呈现出一种蓬勃发展的态势,但这其中良莠不齐,《库艺术》能够从学术的高度引导艺术价值的辨别和标准的确立,对整个中国抽象艺术发展都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著名艺术批评家 王端廷

  在山中系列-《洪凌:一个生命的自然行迹》个人特刊

  《库艺术》长期以来关注“东方根性的当代生长”这一课题,其中,“当代艺术家与山水文化”也是《库艺术》关注的焦点。2017 年,《库艺术》经过长期的策划、酝酿,进一步推出“在山中”系列出版计划,旨在重点关注当代艺术家围绕“山水文化”和自身艺术创造所做出的新的尝试,并以“个人特刊”的形式隆重呈现。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艺术家洪凌是《库艺术》“在山中”系列特刊选择的首位合作艺术家。2017 年8 月,《库艺术》推出《洪凌:一个生命的自然行迹》个人特刊。在此次特刊中囊括了来自欧美、中国以及中国台湾等地的批评家、学者对于洪凌艺术的探讨;并且在编辑前期深入到洪凌黄山工作室洪庐之中,与洪凌深入交谈,拍摄了大量有关洪庐与洪凌日常起居、创作、会友的珍贵图片资料;依据洪凌的话语记录整理成《洪凌谈艺录》刊载于书中;也首次隆重推出洪凌专为2017 国家大剧院个展所创作的,也是迄今为止最大尺幅的油画作品——《四季交响》——这幅涵盖自然“四季之行”的巨作,堪称洪凌山水意象美学追求的集大成者。

  书刊内页

  宣传影片

  “在山中”系列之洪凌

  

  

  《朝向虚空的创造》主题刊物

  “我无话可说,而我正在说它,那正是诗,就像我需要它。”

  ——约翰·凯奇(John Cage)

  有人说当代艺术已经“死亡”了,这句话无疑充满了感情色彩。但无论承认与否,当代艺术似乎已经失去了它的问题意识和整体语境。事实上,如果说到当代艺术的“话题”或者“方向”,不止是中国,就连世界范围内似乎都已经找不到某种整体性和方向性的坐标。

  网络时代信息快速广泛的共享、稀释和覆盖,以及经济颓势下社会阶层的固化,贫富差距的拉大等等一系列世界范围内的问题,使得人们失去了“改变”的动力和“颠覆”的雄心壮志。面对着越来越体制化的现实——包括当代艺术的体制化——艺术家越来越像是镶嵌于这一庞大商业链条上的一份子,而非反对者和质疑者。

  面对着一片虚无的沙漠,往日不再,未来渺茫,正可以收心于当下,在古今中外上下千年的文化资源中重新构建属于自己的艺术坐标,在个人价值被谎言摧毁之后重新构建“个人”。没有了外在动力和风尚的推动,正可以难得地抬头望向眼前的虚空,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即使惨白,即使乏味,即使混乱,却有着属于这个时代的真实含义。今天的艺术家们也再一次站在了“从零到一”这一自身建构的起点上,面对整体的未知和空白,走出属于今天的“第一步”。而这,正是“创造”的题中之意。

  因此,这又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因为“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文化与精神的外壳已经脱落,艺术家只能依靠于自己最为灵敏的生命直觉和本能,去重新搭建属于自己心目中的艺术拼图。可能没有哪个时代的艺术家,像今天这样生活在同一时代却又好像被分割于不同时空,面对着截然不同的艺术命题。我们统称之为“艺术”,但其中却只剩下了个人的问题,而失去了整体的“艺术”语境,任何妄图将之归纳为某种论述的努力可能终会失败。我们只能走进这一位艺术家个人的时空,在重新审视他对于艺术定义以及问题意识的前提下,找到属于他个人的艺术发生的理由并重新构建针对于他的评论话语,从而发现那些有可能被忽略的但却是真正全新的可能。

  而这些看似个人化的朝向虚空的努力,或许会终将得到历史的认可。

  本刊涵盖多位艺术家个案

  《东方根性的当代生长》丛书精装版

  东方根性的当代生长”是《库艺术》杂志于近年提出的一个意味深长的专题方向,提出后即受到业界的普遍关注和许多艺术家、批评家的高度认可。此次丛书也正是在杂志专题基础上的又一次深入探讨,也是“东方根性当代生长”这一专题方向的首次结集出版。 本套丛书以个案分析的形式,通过两本书,五百多页的篇幅,采访了国内在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三十多位艺术家,试图呈现出在这一文化大转型的时代,中国艺术家如何既满怀对传统的敬意,又不断打破传统禁忌,与当代对话,与世界对话的独特文化使命和复杂的艺术思想。 当下正逢“传统热”在国内重新升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传统?如何看待现代?保留什么?扬弃什么?哪些劣根性我们需要痛定思痛,哪些重要价值我们需要坚守?如果你关心这些时代命题,这套书或许能给你带来一些启发。

  丛书含水墨卷&综合卷

  图书内页展示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库艺术》微店进入双11特惠区购买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