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步:領紅包享受折上折

  1元-88元隨機紅包

  雙11期間使用

  Wisheseverybody11·11 tobejoyful!

  第二步:進店享優惠

  特惠時間段

  2018年11月11日-11月13日

  (請於11日前將產品加入購物車)

  《庫藝術》全店圖書限時8折優惠

  

  《庫藝術》文獻書籍與刊物推薦

  GIVE OUT YOUR OWN VOICE

  

  《容器 CONTAINER——新繪畫切片研究》

  全新改版

  《容器——新繪畫切片研究》庫藝術全新改版

  圖書亮點

  

  全新開本與排版方式,帶來更佳閱讀感受

  收錄國內最富特色畫家個案

  全新角度的主題呈現

  烏爾裏希. 克里博教授擔任學術主持

  在現代主義邏輯中,在所謂“繪畫死亡”之後,對於繪畫本質性的追問最終導致問題本身的消解;從平面走入空間、觀念、影像的新藝術媒介,在當代的外表下,依然充斥着表面化、時尚化、重複化、精英化的問題,外在形式與手段的更新無法帶來最終人的自由。創新與復古,有時近乎同義詞。

  繪畫——因爲其與個人、身體、手、精神的密切關聯乃至通靈的強度——重新成爲嶄新的藝術方式。在將繪畫推至“什麼都不是”的邏輯頂點之後,繪畫可以是任何,可以是一切。風格、圖式、觀念、形式等等話語通通失效:一方面極度的個人化,另一方面又極度的龐雜;完整性的失去爲之打開新的空間:矛盾的,歧義的,雜糅的,跨文化的,碎片化的……因此,繪畫成爲了一種“容器”。

  “容器”,是一種對於繪畫新的觀看角度,是一種開放性的視野,是一種時刻處於提問的新鮮狀態。藉此我們超越抽象具象的籠統概念,姑且先不去定義新的繪畫“是什麼”,去盡情展望“新繪畫”可以是什麼?並在歷史、傳統、當下、美術史、個人、身體的再度褶皺中,尋找新的刺點。

  “容器”,實質上是以一種“更新”的詞彙回返繪畫一直以來的本質性命題。

  

  特邀學術主持 烏爾裏希·克里博(德)

  烏爾裏希. 克里博( Ulrich klieber ) 教授1953 出生於德國哥平根(Goeppingen ),德國著名畫家,美術教育家德國哈勒藝術與設計學院原院長。就讀於德國斯圖加特美術學院繪畫專業,藝術史專業,後就讀於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繪畫專業。 致力於繪畫教學工作,2004-2017 年期間多次訪問中國天津美術學院,魯迅美術學院,湖北美術學院,人民大學藝術學院等,並進行交流講學。

  《容器——新繪畫切片研究》部分內頁展示

  《年度藝術人物·新經典 NEW CLASSICS》

  2018年初出版

  

  

  圖書亮點

  

  ·10位中國代表性當代藝術家全解讀·8位當代藝術“掌舵者”全新訪談·近200頁全綵高清印刷·內含二維碼掃描觀看高清影音資料

  所謂“當代藝術”越來越像一個蒼白的代名詞,而非有具體內涵的概念。何止“當代藝術”,許許多多的概念,比如“自我”“觀念”“時代”“歷史”“傳統”等等……語言似乎進入了自我繁殖的快車道,而我們到底在說些什麼,卻變得語焉不詳;曾經看似明晰的標準突然變得令人生疑。沒有了方向,我們要去向何處?沒有人能夠描述和概括這個世界,這一點變得無比明確。而一切的不確定和重新洗牌,卻重新給了人們要創造歷史的雄心。在無數僞命題的重複之下,時代似乎有着自己不爲人知的前行的軌跡,在直面蒼白與虛空的迷惘與堅守之中,新的創造卻也在不斷地湧現。正如在《九歌》的瑰麗背後,有誰記得屈原的自我放逐;在田園的詩情之下,有誰記得陶淵明的委屈與倔強;在潑墨的縱情之中,有誰記得徐渭的瘋狂與放縱……一切的美好都不過是事後的追憶,那個真實的瞬間已經包含着太多的祕密一去不返。在亂世與苦痛之中,藝術家個體只能返回自身,在對歷史、經典、現實、世界與個人的對話與勾連之中,重建一個屬於自己的精神的家園。如果說“大時代”,所謂“大”者可能也即在乎此。 今日已是一個全球化的世界,而我們又在如此的呼籲“本地”的價值。對於傳統的迴歸人們滿懷熱情,同時又是也只能是以一個當代人的視角去看待模糊的“傳統”,這種對“傳統”的回溯也是一個“國際性”“時代性”的命題....

  部分內頁展示

  《水+墨:亞洲視野下的水墨現代性轉化》專題文獻研究圖書

  《水+ 墨:亞洲視野下的水墨現代性轉化》專題圖書

  圖書亮點

  

  一本以亞洲範圍爲核心的當代水墨文獻圖書

  400多頁彩色高清特種紙印刷,帶來全新閱讀感

  收錄亞洲最富代表性的17位批評家與30位藝術家

  本書以獨立視角重新解讀“水墨現代性轉化”

  採用繁體中文呈現,中國內地,港臺地區同步發售

  2017 年10 月,《庫藝術》與水墨藝博再度攜手,隆重推出《水+ 墨:亞洲視野下的水墨現代性轉化》專題圖書與“SHUI-MO”系列學術論壇,以水墨藝博的國際視野和文化碰撞的強度,結合《庫藝術》對水墨領域多年的學術策劃、梳理的經驗積累,並邀請中、日、韓和港臺地區的批評家、畫廊主、策展人、藝術家們共同參與,在2017 年末集力呈現一次有關於“水墨文化”的國際性探討。

  《水+ 墨:亞洲視野下的水墨現代性轉化》專題圖書邀請了十七位來自世界各地的研究水墨問題的專家,從不同的視角探討挖掘水墨在當下的可能。並挑選了三十位當今最優秀的水墨藝術家個案入編。全書達四百多頁,是近年來難得的深入探討水墨問題的學術性文獻。

  ◎ 劉 國 松: 信 仰 F A I T H

  學術專題文論部分與學術個案樣本展示

  香港發佈會現場

  香港水墨藝博總監許劍龍發言

  現場觀衆觀看圖書介紹

  《窮盡一生亦不過無限接近——2008-2017庫藝術抽象藝術研究文獻》

  首批即將售罄

  圖書亮點

  十年積累,涵蓋批評家與藝術家抽象文獻內容

  300多頁特種紙全綵印刷,帶來極佳閱讀感受

  內頁含影像內容,通過掃碼觀看藝術家現場訪談

  2017 年7 月,經過半年多的策劃、整理和編輯,《窮盡一生亦不過無限接近——2008-2017 庫藝術抽象藝術研究文獻》單本出版發行。本書收錄了阿基萊·伯尼託·奧利瓦、王小箭、王端廷、沈語冰、黃篤、朱其、李旭、夏可君、方振寧、何桂彥、盛葳等十幾位重要批評家的二十多篇文章、採訪;在藝術家個案部分,則收錄了餘友涵、應天齊、周長江、陳文驥、馬可魯、譚平、陳牆、王易罡、丁乙、孟祿丁、黃淵青、白明、張朝暉等二十多位代表性藝術家的個案研究,全書篇幅近四百頁,是一本名副其實的關於抽象藝術的“文獻”。這也標誌着《庫藝術》在十年這一節點上開始對自己以往所關注、採集、編輯的學術內容進行一個有序的再整理和再挖掘。在書中,我們將這些年來所積累的批評家有關抽象批評的文章全部集結起來,按照發表時間的順序重新整理排版,作爲本書的學理部分;然後是《庫藝術》歷年來所關注的重要藝術家個案,包涵了藝術家不同時間段針對不同問題所發表的不同看法,從中既能看出一個藝術家的一貫性也能看出不同階段側重點的轉移;在書中的最後一部分,我們將2008-2017 年間所有在《庫藝術》上出現過的藝術家名字、作品、重要觀點等做了備忘錄的檢索,大家可以從中看到每一個《庫藝術》曾經關注過的抽象藝術家,並瞭解他們在做些什麼。

  此次叢書抽象藝術家個案展示

  名家寄語

  

  雜誌一旦有了歷史,縱向的時間就變得非常重要。你們做這個事其實已經不是一個想法了,把你們從十年來的文獻資料彙集到一起,加以總結,它就是一個事實。這是水到渠成的,很有價值!現在很少有機構包括雜誌,像你們這麼長時間堅持在做抽象。每一期我都看,你們從一開始就有一個大方向,然後從中不斷深挖,這種工作方式很好。十年做一次總結,出版之後行業內的專家肯定都想獲得你們這個信息,因爲它已經是很重要的文獻。

  ——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譚平

  

  《庫藝術》能夠對這十年進行一個系統的梳理非常了不起,抽象文獻裏每位個案藝術家都有自己獨特的經歷,對現實有獨特的看法和個性化的表達方式,都非常值得關注和學習。

  ——魯迅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 王易罡

  不能說這本抽象文獻囊括了當下中國所有最優秀的抽象藝術家,但《庫藝術》已經在他們的能力範圍內做得很好了,希望將來能有更多的專家學者加入到學術文獻的梳理當中。

  ——著名抽象藝術家 馬可魯

  

  《庫藝術》創辦十年以來,一直在推進中國抽象藝術,尤其是本次對青年抽象藝術家的推動,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情。目前中國抽象藝術呈現出一種蓬勃發展的態勢,但這其中良莠不齊,《庫藝術》能夠從學術的高度引導藝術價值的辨別和標準的確立,對整個中國抽象藝術發展都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

  ——著名藝術批評家 王端廷

  在山中系列-《洪凌:一個生命的自然行跡》個人特刊

  《庫藝術》長期以來關注“東方根性的當代生長”這一課題,其中,“當代藝術家與山水文化”也是《庫藝術》關注的焦點。2017 年,《庫藝術》經過長期的策劃、醞釀,進一步推出“在山中”系列出版計劃,旨在重點關注當代藝術家圍繞“山水文化”和自身藝術創造所做出的新的嘗試,並以“個人特刊”的形式隆重呈現。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著名藝術家洪凌是《庫藝術》“在山中”系列特刊選擇的首位合作藝術家。2017 年8 月,《庫藝術》推出《洪凌:一個生命的自然行跡》個人特刊。在此次特刊中囊括了來自歐美、中國以及中國臺灣等地的批評家、學者對於洪凌藝術的探討;並且在編輯前期深入到洪凌黃山工作室洪廬之中,與洪凌深入交談,拍攝了大量有關洪廬與洪凌日常起居、創作、會友的珍貴圖片資料;依據洪凌的話語記錄整理成《洪凌談藝錄》刊載於書中;也首次隆重推出洪凌專爲2017 國家大劇院個展所創作的,也是迄今爲止最大尺幅的油畫作品——《四季交響》——這幅涵蓋自然“四季之行”的鉅作,堪稱洪凌山水意象美學追求的集大成者。

  書刊內頁

  宣傳影片

  “在山中”系列之洪凌

  

  

  《朝向虛空的創造》主題刊物

  “我無話可說,而我正在說它,那正是詩,就像我需要它。”

  ——約翰·凱奇(John Cage)

  有人說當代藝術已經“死亡”了,這句話無疑充滿了感情色彩。但無論承認與否,當代藝術似乎已經失去了它的問題意識和整體語境。事實上,如果說到當代藝術的“話題”或者“方向”,不止是中國,就連世界範圍內似乎都已經找不到某種整體性和方向性的座標。

  網絡時代信息快速廣泛的共享、稀釋和覆蓋,以及經濟頹勢下社會階層的固化,貧富差距的拉大等等一系列世界範圍內的問題,使得人們失去了“改變”的動力和“顛覆”的雄心壯志。面對着越來越體制化的現實——包括當代藝術的體制化——藝術家越來越像是鑲嵌於這一龐大商業鏈條上的一份子,而非反對者和質疑者。

  面對着一片虛無的沙漠,往日不再,未來渺茫,正可以收心於當下,在古今中外上下千年的文化資源中重新構建屬於自己的藝術座標,在個人價值被謊言摧毀之後重新構建“個人”。沒有了外在動力和風尚的推動,正可以難得地抬頭望向眼前的虛空,說出自己想說的話。即使慘白,即使乏味,即使混亂,卻有着屬於這個時代的真實含義。今天的藝術家們也再一次站在了“從零到一”這一自身建構的起點上,面對整體的未知和空白,走出屬於今天的“第一步”。而這,正是“創造”的題中之意。

  因此,這又是一個最好的時代。因爲“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了”,文化與精神的外殼已經脫落,藝術家只能依靠於自己最爲靈敏的生命直覺和本能,去重新搭建屬於自己心目中的藝術拼圖。可能沒有哪個時代的藝術家,像今天這樣生活在同一時代卻又好像被分割於不同時空,面對着截然不同的藝術命題。我們統稱之爲“藝術”,但其中卻只剩下了個人的問題,而失去了整體的“藝術”語境,任何妄圖將之歸納爲某種論述的努力可能終會失敗。我們只能走進這一位藝術家個人的時空,在重新審視他對於藝術定義以及問題意識的前提下,找到屬於他個人的藝術發生的理由並重新構建針對於他的評論話語,從而發現那些有可能被忽略的但卻是真正全新的可能。

  而這些看似個人化的朝向虛空的努力,或許會終將得到歷史的認可。

  本刊涵蓋多位藝術家個案

  《東方根性的當代生長》叢書精裝版

  東方根性的當代生長”是《庫藝術》雜誌於近年提出的一個意味深長的專題方向,提出後即受到業界的普遍關注和許多藝術家、批評家的高度認可。此次叢書也正是在雜誌專題基礎上的又一次深入探討,也是“東方根性當代生長”這一專題方向的首次結集出版。 本套叢書以個案分析的形式,通過兩本書,五百多頁的篇幅,採訪了國內在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三十多位藝術家,試圖呈現出在這一文化大轉型的時代,中國藝術家如何既滿懷對傳統的敬意,又不斷打破傳統禁忌,與當代對話,與世界對話的獨特文化使命和複雜的藝術思想。 當下正逢“傳統熱”在國內重新升溫,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傳統?如何看待現代?保留什麼?揚棄什麼?哪些劣根性我們需要痛定思痛,哪些重要價值我們需要堅守?如果你關心這些時代命題,這套書或許能給你帶來一些啓發。

  叢書含水墨卷&綜合卷

  圖書內頁展示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進入《庫藝術》微店進入雙11特惠區購買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