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知堂说上古史:妺喜,史料记载是夏代亡国之君夏桀之妃,又作末嬉。春秋时期,越国进西施于吴王夫差,伍子胥进言曰,夏亡于妺喜,商亡于妲己,周亡于褒姒。妹喜作为亡国的红颜祸水,似乎早有定论。

然而,西晋时出土的魏国史书《竹书纪年》中却有不同的说法,“夏桀宠的是两位以玉为名的美女,并非妹喜。”近年来出土的清华简《尹至》,也证明了这一说法。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回到3600年前的夏朝,去看看究竟吧。

末喜配桀,维乱骄扬

妺(mo)喜,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美女,然而名声不好,后世多把她和惑乱商纣王的妲己并称。

按今天的说法,妺喜姓施,乃有施氏之女,她是夏桀王的宠妃。

妺喜是怎么来到夏桀王身边的呢?史料记载,她是有施国战败后请降送给夏桀的礼物。

“昔夏桀伐有施,有施人以妺喜女焉,妺喜有宠。”《国语·晋语一》


妺喜为什么被后世称为红颜祸水呢?除了伍子胥所言“

夏亡以妺喜

”外,战国时代的人都说妺喜迷惑了夏桀王。

"" 桀 蔽于 末喜 、 斯观 。""《荀子·解蔽》

"" 桀 迷惑于 末嬉 ,好彼琬琰,不恤其众。""《吕氏春秋》

到了汉代,妺喜惑乱君王的故事变得更加形象生动。

“妺喜者。。。美于色,薄于德,乱无道。女子行丈夫心,佩剑带冠。”《列女传?孽嬖传》


还说夏桀王日夜与妹喜和宫女饮酒无休无止,让妹喜坐在自己的膝盖上,言听计从。

“日夜与妺喜及宫女饮酒,无有休时。置妺喜于膝上,听用其言。”《列女传》

《太平御览》卷八二引《帝王世纪》则曰

“妹喜好闻裂缯之声。”

这妹喜看来确实是个红颜祸水无疑。


然而,《竹书纪年》中却有不同的说法。

夏桀又称帝癸(gui),他执政十四年时命大将扁讨伐岷山之国。岷国献给他美女二人,一名为琬,一名为琰。夏桀非常宠爱二玉(琬,琰均为美玉之名),还把她们的名字刻在苕华之玉上。抛弃了结发之妻妺喜,让她留在洛地修了一座瑶台给她居住。

帝癸,一名桀。癸命扁伐山民,山民女于桀二人,曰琬,曰琰。后爱二人,女无子焉,斫其名于苕华之玉。苕是琬,华是琰,而弃其元妃于洛,曰妹喜,于倾宫饰瑶台居之。《竹书纪年》

这分明就是一个男主爱上了萝莉,抛弃结发之妻的上古故事!


说夏桀因为宠幸二玉而丧国没什么问题,把魅惑君王的罪名安在妺喜身上,则有点构陷的感觉。《韩非子》中也有:

“桀索岷山之女而天下离。”

的说法。

然而,古史研究讲究孤例不证,仅凭《竹书纪年》这一说法,就否定千古以来的定论,还是有些证据不足。

《清华简》的出土和释读成功,给“夏桀宠二玉”的说法给出了证据。

《清华简 尹至》桀宠二玉

《清华简》是近年来出土的战国竹简,目前清华大学专家组正全力解读清华简,《尹至》篇是目前已经释读成功的清华简的重要一篇,讲的是伊尹向商汤汇报夏国的情报,商汤下令伐夏的事情。

“隹(惟)尹自(夏)(徂)白(亳),至才(在)汤(汤)曰:“各(格)!女(汝)亓(其)又(有)吉志。”尹曰:“句(后)!我逨(来)越今昀(旬日)昀。亓(其)又(有)夏众(众),吉口好亓(其)又(有)句(后)氒(厥)志亓(其)仓(爽?寒?),龙(宠)二玉,弗(虞)亓(其)又(有)众。民沇曰:‘余﨤(及)女(汝)皆(偕)(亡)。’”《尹至》


这段文言非常复杂,难以解读,古文中有很多通假字,也就是错别字,我来给大家解读一下。

括号里的字是本文的正解字,惟是句首的虚词。尹,就是伊尹,商汤的名臣。汤,就是商汤王。女,就是汝,你。白,就是亳,商汤的都城亳。句,就是后,夏商之际王者称后。龙(龙),就是宠,宠爱的意思。口是看不清的字,空白。这段文字的意思是:

伊尹从夏国回到亳都,去见了商汤。商汤问到:“你有什么消息要对我说的?”伊尹说:“大王,我回来有很多天了,有夏的国民,都说他们的国王昏庸,宠信二玉,不听众人之言。国人都说:我要与你(夏桀)一起灭亡!”


这和《吕氏春秋》中说的,伊尹在夏国三年,回亳汇报情报时说的话何其相似!

“伊尹奔夏三年,反报于亳,曰:桀迷惑于末嬉,好彼琬琰,不恤其众。众志不堪,上下相疾,民心积怨,皆曰:‘上天弗恤,夏命其卒。”《吕氏春秋 慎大》

这样看来,商汤伐夏时誓师大会所讲的

“夏民曰“‘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

并非空穴来风。

读到这里,我想大家对夏桀因何灭亡的原因应该有了新的理解。

夏桀确实好女色误国,不过这女色并非妺喜,而是岷山国美女-琬和琰!

由此看来,所谓妺喜坐在夏桀膝盖上,昼夜饮酒,以及妺喜爱听裂帛之声,暴殄(tian)天物的说法,都是刘向的臆测,这事如果真的有,那也是二玉所为。


那为什么东周时期的人们都说妺喜误国呢?

伊尹间夏,妺喜叛桀

这事,还是要从伊尹说起。

伊尹,是夏晚期人物,商汤的名相。据说他本是奴隶出身,又说他姓姒。由于他于大商有大功,所以殷人祭祀伊尹,和商汤并列。

""伊尹为有莘氏女师仆。""《墨子》

商汤能够灭夏,和伊尹关系密切。所以《尚书》中说:“伊尹相汤,伐桀。”


商汤

对照《竹书纪年》和《清华简 尹至》来看,伊尹为间谍于夏之事无疑。这也就能解释为何商汤伐夏要“升自陑”,“自西哉西邑”了。

伊尹为间于夏,替商汤获取情报,夏桀的元妃妺喜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呢?为何后世要把夏亡的罪名安在妺喜头上呢?我们还得从《竹书纪年》中找答案。

桀 十四年,伐岷山获二玉,弃妺喜于洛。十七年,商使伊尹来朝。二十年,伊尹归于商。。。。三十一年,桀出奔三朡。商师征三朡,战于郕,获桀于焦门,放之于南巢。《竹书纪年》


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虽然不知道夏桀何时娶妺喜为妻,但十四年,夏桀就有了新欢二玉,自己跑到河南,把妺喜一个人丢在了洛。

三年后,伊尹入夏。再过三年,到《清华简 尹至》伊尹归商时,妺喜已经一个人在洛呆了七年了。

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女人人生中有几个七年!

就算妺喜十四岁嫁给夏桀,如果她真是夏桀的元妃的话,那么夏帝癸(桀)十四年,妺喜也已经二十八岁了。

对于一个女子来说,她已经过了最美的时候。应该也有了自己的孩子。此时,丈夫夏桀又获得了两个更年轻更美的小萝莉。

七年之痒,可能是一句口角,也可能是一个玩笑,夏桀就拂袖而去,把妺喜一个人孤零零的留在了失去水源的故都洛城。

到伊尹间夏之时,这位名义上的王后,已经一个人生活了七年,到了三十五岁的年纪。

她成了真正的半老徐娘,再也无法和琬,琰这两位玉女争夺丈夫的爱。


所以,当伊尹再次回到夏国,见到妺喜的时候,妺喜就把夏国的秘密泄露给了伊尹。

“伊尹。。。末嬉言曰:“。。。两日相与斗,西方日胜,东方日不胜。”《吕氏春秋·慎大》

在妺喜的指点下,商汤恍然大悟。于是,他以一支尖兵,直指夏桀的防御弱点,一战而胜,夏桀败亡。

这一年,妺喜已经最少四十五岁了!

“殷汤良车七十乘,必死六千人。。。遂有夏。”《吕氏春秋·简选》


结语

读到此处,我们已然了解到历史真相。

夏桀之所以败得那么快,和妺喜或许有关系。但说夏桀是因为宠爱妺喜而丧尽了国力则纯属西汉刘向编造的子虚乌有。

夏朝实亡于天灾(地震,伊洛竭)人祸(伊尹间夏)!

如果不放弃二里头这个地势险要的都城迁都于河南地,夏朝可能不会亡得那么快,妺喜也不会因此背上红颜祸水的骂名。

夏桀宠(龙)二玉,妺喜因失宠,愤而泄露了夏王朝的真实底牌,才让商汤下决心铤而走险,举兵伐夏!这或许才是夏朝灭亡原因的历史真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