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尋蹤·下南洋”第2季】心繫故土的新加坡華僑華人

“我先生現在已經是新加坡公民,我也拿到了新加坡綠卡,是新加坡的永久居民了,但我們覺得跟家鄉容縣並沒有割裂開,我們喫的東西、說的語言,大部分還是家鄉的。”10月23日傍晚,記者應邀來到居住在新加坡裕廊西的梁博和李莉夫婦家裏時,李莉說道。他們在10月20日報道組抵達新加坡當天,親自到樟宜機場熱情接機,讓記者在異國他鄉感受到了來自家鄉親人的濃濃溫情。

新僑落地紮根

“其實,對於到底要不要加入新加坡國籍這個問題,我也考慮了很久。我2007年就通過技術移民申請到了新加坡綠卡,一直到2015年才申請成爲新加坡公民。”梁博告訴記者。

風景如畫的聖淘沙。

到梁博和李莉夫婦家時,記者看到,他們的家門上還貼着一張“福”字,是在今年的中國傳統節日——春節時貼上的,這也是大部分新加坡華人保留下來的傳統。

據介紹,梁博原是容縣羅江鎮大石村人,李莉則是容縣縣底鎮古燕村人,兩人同是廣西大學的校友。“我們在1996年5月的一次老鄉會上一見鍾情,當時我準備畢業,他是要到兩年後才大學畢業,所以我畢業之後就在南寧開了一家音像店,做了幾年。”李莉告訴記者。

1998年大學畢業後,梁博到廣州工作了四年後,到了深圳的吉寶遠東公司工作,這是一家新加坡人在深圳開辦的分公司。期間,他於2000年與李莉成家了。李莉在2001年回到了家鄉容縣待產,並在2002年大兒子出生後一直在容縣照顧孩子。

2005年春節過後,梁博從深圳分公司借調到了新加坡總公司工作。“做了兩年後,我通過技術移民申請到了新加坡綠卡。”梁博告訴記者。“當時因爲他的身份證和畢業證的出生月份日期不一致,開證明和公證的手續有點麻煩,他都不想申請了,後來是我覺得他有一張綠卡就多了一條路,幫他在國內把手續辦好了他才願意去申請這個綠卡的。”李莉告訴記者。

在新加坡,糉子不只是節日纔有的食品,平時也很受歡迎。圖爲一位老人準備買糉子。

2009年,李莉帶着大兒子到新加坡與梁博一起生活。2010年,他們的小兒子出生,李莉在家照顧孩子直到2014年小兒子上學,她纔到梁博目前也在的新加坡勝寶旺公司工作。“我們的工位還曾經是前後桌呢。”李莉甜蜜地笑道。後來,因爲兩個人都是6:30左右就要早早地一起去上班,沒辦法接送兩個孩子上學,李莉於2017年離開了勝寶旺公司,到家附近的一個學校當了一名幼師教中文,梁博則繼續留在該公司上班。

“也是爲了讓孩子更方便上學吧,梁博在2015年申請成爲了新加坡公民,本來我也有機會申請成爲新加坡公民的,但我不太願意,總有入籍了就回不去了的感覺,無形中割裂了跟故鄉的聯繫。”李莉說。

不變的炎黃血脈

在新加坡華僑華人的社會生活中,人們長期保留着中國的文化習俗,他們通過各種方式鞏固與家鄉的聯繫。

在新加坡,中式的建築隨處可見。

記者注意到,李莉跟梁博兩人交流是用容縣話,跟兩個兒子交流則是普通話。“跟大兒子有時候也會說一下容縣話,小兒子就不怎麼懂容縣話了。”梁博說。

“現在我們回去探親,就像在國內的其他城市回家探親一樣方便,加上在這邊工作生活接觸的也都是華人居多,我先生還經常到珠海等地出差,所以也沒有很強烈的背井離鄉的感覺。”李莉說道。據悉,他們今年已經回過兩次容縣探望父母了。

“我之前向非廣西人買過廣西特產,我就覺得人家不是廣西人都能做,我爲什麼不能做,就試着組建了一個微信羣,向附近的居民推介我們廣西的特產,還是蠻受歡迎的。”李莉說。在她家採訪的幾個小時裏,記者就看到不少華人到她家拿貨。“主要是柳州的螺螄粉,北海的鹹海鴨蛋,還有我家鄉的筍乾和沙田柚等等。”李莉告訴記者。

風靡中國的共享單車在新加坡也很受年輕人歡迎。

當天的晚餐,李莉還特地給報道組做了家鄉的筍乾炒肉這道菜。“本地人不太會煮這個筍乾,有些又覺得要泡幾天才能煮比較麻煩,所以我想直接把它做好了再出售,現在正在嘗試着將它做得更好喫,讓這裏的華人能更容易接受我家鄉的美食。”李莉說。至於沙田柚,“剛剛下單,還沒到呢,海運需要至少一個月的時間。”李莉遺憾地說道。

離開梁博的家,記者感慨萬千。這一代年輕的新加坡華僑華人,他們不再需要經歷父輩們下南洋的那種驚濤駭浪、九死一生和別家泣國,然而,他們骨子裏華族的那份艱苦奮鬥和堅韌不拔的精神,依然與家鄉的親人同血同脈。

▲李莉準備了一桌豐盛的晚餐,容縣特色菜——筍乾炒肉是她念念不忘的家鄉味道。

“我經常到新加坡植物園散步,這裏營造出來的自然生態,跟我們老家容縣的深山特別像。我從小就是在山裏長大的,在這裏感覺特別親切。”10月24日,在採訪之餘,特地向學校請假後與報道組一起到新加坡植物園遊覽參觀的李莉說道。胡姬花是新加坡植物園最有特色、最吸引遊人的一種植物。“胡姬花是新加坡的國花,我經常買回家去種,也算是融入了新加坡這個開放包容的國度了吧。”李莉笑道。

“華人在新加坡的創業基本都比較成功。在成功之時,他們並未忘記他們祖宗生活過的故土,以各種方式關心着家鄉。”楊亞生說道。據記者瞭解,海外華僑華人有的通過捐款給故鄉辦學,有的以投資方式幫助故土的經濟發展,有的在家鄉遭受自然災害時募捐以助,有的通過牽線搭橋努力發展居留國與中國的商貿關係和文化關係,有的協助家鄉在他們的居留國主辦各種展覽會,還有的華人積極協助中國各種代表團去他們居留的國家參觀訪問。在今年9月15日舉行的2018年海外華僑華人玉林懇親大會華僑文物捐贈暨公益捐款儀式上,新加坡廣西暨高州會館會長陳奇培代表海外社團捐贈了新加坡僑胞舊證照一批。楊亞生先生也帶來了一批華僑在清朝時期的文物,尤其是還有30多年前從南美等地收集的文物數十公斤,不惜因行李託運超重被罰款。當天,海外華僑華人共爲剛剛在容縣奠基的廣西華僑博物館捐贈了500多件物品,全部由容縣博物館接收代管。在當天的公益捐款儀式上,海外華僑華人還分別爲容縣高中樹人班和容縣優秀貧困學生捐款合計123萬元。據容縣僑聯負責人介紹,近年來,海外僑胞爲容縣公益事業捐資已逾千萬元。

(玉林日報記者 陸小青 潘燕)

責編:覃維|主編:劉海東

玉林新聞網 玉林日報社新媒體中心 出品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