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庭新成员的到来,有时会让大宝感到“焦虑和不安”,看到父母的心都拴在弟弟妹妹身上,时间久了孩子就会将这种积淀的“不满”转化成一种愤怒,所以在和弟妹相处的过程中,总是带有一种“敌意”。时间久了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关爱,就会变得冷漠,自然就更不会对弟弟妹妹心生友善了。

宝爸经常会因为孩子的一句话、一个动作或者一个表情而变得心情大好,家有“萌娃”的父母,也会经常沉浸在这种“愉快的氛围中”。可一旦家中的萌娃变成两个,想要安静的享受这份愉悦,怕是有点不容易了。

“妈妈,哥哥打我!哇……”

“爸爸,妹妹抢我的玩具!”

“妈妈,姐姐不和我玩了!呜呜……”

“这个是我的!”

“妹妹,我要大的!”

“哥哥,你必须听我的,不听话就揍你!”

……

家有俩娃,父母或许会经常听到类似的声音,孩子打架、吵闹似乎成了家常便饭,尤其是年龄差小于三岁的娃,发生争执和互不相让的情况就更多了。在面对这些孩子间的争执时,很多家长往往不知道如何正确的“调解”,多数家长觉得孩子出了问题,就得抓紧干涉,或者直接做裁判评判对错,有的父母甚至采取“共罪”模式——俩娃一起受罚……这些方法真的靠谱吗?家里的娃愿意为此买单吗?

答案是:NO!

孩子们对于父母的强行干涉或者“共罪”模式并不认可,在孩子看来,这是属于他们世界的战争,爸妈的介入让孩子们之间的“平衡”和“友好”不复存在。所以孩子们在发生矛盾时,家长最好在远处观察,如果不是必要(如孩子没有动手,周边没有尖锐的物件,矛盾没有激化到父母必须出面等情况,家长最好可以“漠视”),不要干涉反而是上策。

在家庭里,面对毫不相让的老大和“有靠山”(家人多数更疼老小)二宝,当俩娃发生“战争”时候,家长又该如何正确的引导呢?

1.先让孩子把“不满”发泄出来

当孩子发生“战争”时,家长要做一个安静的倾听者,让孩子把“怨怼”全都说出来,这样孩子的火气就先消了一大半。

2.不批判

若孩子发泄完后仍然不能平息,家长要站在公平的角度去分析整个事件,而不是“谁大就是谁的错”“谁小谁就有理”。另外在分析的过程中,家长可刻意增加俩娃交流的机会,让孩子自己化解矛盾。

3.让孩子学会反思

当理清事情的缘由后,家长要让孩子自己反思,知道整个事件中到底是谁做错了。比如在孩子打架后,各自在房中安静10分钟,自己想想自己有没有错。在孩子争执的整个过程中,大人不要直接评判对错,只要孩子没有打破头,大人们“袖手旁观”会更利于平息战争。因为孩子之间的这种战争,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课。

如何减少家中的“战争”?

1.孩子年龄差要合适

想让孩子彼此拥有更亲密的感情,那父母就要提前做好生娃计划了,最好两个娃相差两三岁,这样大宝既能懂得谦让,还不至于俩孩子之间产生代沟。而且相隔两三年,麻麻身体也能有较为充裕的时间得以休整,对宝宝和妈妈来说都是比较好的时间点。

2.要对大宝更好

家庭新成员的到来,有时会让大宝感到“焦虑和不安”,看到父母的心都拴在弟弟妹妹身上,时间久了孩子就会将这种积淀的“不满”转化成一种愤怒,所以在和弟妹相处的过程中,总是带有一种“敌意”。父母想要减少家中未来的战争,最好的办法就是将这种负面的敌意扼杀在最初阶段。即多抽出时间陪伴大宝,让孩刻感受到父母的疼爱,另外当两个娃都有问题时,先解决老大的。这样孩子心中充满关爱,自然就不会滋生敌意了。

3.一碗水端平

家长最处理孩子问题时,最常用的方式就是错全是老大的,小的就该享受这种优越感,其实这样的做法对大宝来说太不公平。时间久了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关爱,就会变得冷漠,自然就更不会对弟弟妹妹心生友善了。另外二宝因为受到父母的“特赦”,就会觉得自己总是对的,就算错了也有人撑腰,时间长了二娃会变得越来越嚣张任性。而时刻保持公平处事原则,多让孩子自己解决矛盾,会让孩子明白,所有问题都是有公正的解决方式的。

其实孩子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微妙的,TA们在相处时会有一套孩子法则,当大人不介入时,TA们一般都能最终化解“矛盾”。但一旦家长开始因为孩子的战争开始“指手画脚”,TA们反而不知道如何应对了。所以在能力范围内,最好让娃们自己解决,若是这场战争比较激烈,那家长就得硬着头皮上了。

家有两个萌娃的您,是怎样帮助孩子度过“战争时刻”的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