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內在線音頻平臺荔枝(原荔枝FM)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了IPO申請,交易代碼爲“LIZI”,先於喜馬拉雅向資本市場發起衝擊。此次IPO如果能順利過會,荔枝有希望成爲“中國在線音頻第一股”。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查閱荔枝招股書瞭解到,2017年、2018年及2019年上半年,荔枝分別實現淨收入4.53億元、7.99億元、4.87億元,實現淨利潤分別爲-1.54億元、-934.2萬元和-0.56億元。在中國,各大音頻平臺雖然已經形成各自的跑道和模式,但整體而言,盈利仍然是待解決的難題。在這樣的情況下,荔枝的“音頻互娛”故事能否打動海外資本?

  11月1日下午,國內一傢俬募基金的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雖然美國文化的確與東亞文化不一樣,也確實有部分美國機構與投資人對中國在線音頻行業不理解、不熟悉,但美國人也沒有想象中的那麼不瞭解,在他接觸的美國機構和人員中,對在線音頻感興趣的機構也不少。

  艾媒諮詢創始人兼CEO張毅告訴記者,對於非盈利企業的上市,美國資本市場的態度還是比較友好的,他們更着重的是企業所在市場的未來增長空間。

  搶灘“在線音頻第一股”

  今年以來,知識付費、在線音頻領域似乎颳起了一股上市之風。5月,喜馬拉雅傳出搭建VIE結構的消息;7月,喜馬拉雅又被傳將於2020年赴港或赴美上市,不過這則消息隨後被官方否認;10月中旬,北京證監局官網透露,知名媒體人羅振宇創辦的北京思維造物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羅輯思維)正在接受科創板上市輔導;10月29日凌晨,荔枝先於喜馬拉雅對外披露了其招股說明書,宣佈公司赴美上市。

  荔枝招股書顯示,此次荔枝擬通過IPO募集1億美元資金,這部分上市融資將主要用於AI研發投入、國內外社區拓展和IOT生態佈局等。荔枝的股票主承銷商爲瑞信和花旗。荔枝成立於2013年,至今已有6年時間。招股書顯示,荔枝創始人賴奕龍及其管理層團隊持有荔枝約30%股權;而經緯中國是荔枝的第二大股東,持股比例是21.9%;晨興資本持股21.5%,是公司第三大股東;小米及順爲資本是其戰略投資者。

  截至2019年三季度末,荔枝的月活躍用戶數爲4660.6萬人,同比增長226.7%,荔枝全平臺擁有超過570萬活躍內容創作者。不過,截至2019年9月末,荔枝的月平均付費用戶數量是38.16萬人,音頻娛樂支付比率是6.4%。

  荔枝公佈的財務數據顯示,2017年、2018年以及2019年上半年,公司皆處於虧損狀態。2019年上半年,公司虧損程度較2018年同期有所擴大。2018年上半年,公司實現淨利潤爲-979.7萬元,而2019年上半年則是-0.56億元。對於業績下滑,荔枝方面的解釋是,荔枝2019年加大了AI技術研發投入,且隨着業務擴大,荔枝也加大了主播扶持和補貼力度,構建聲音生態圈。

  如何說服海外資本?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荔枝赴美上市背後,在線音頻行業盈利難實際上是“行業通病”。回顧國內在線音頻發展歷程,2013年至2015年,國內在線音頻備受資本熱捧,荔枝正是誕生於行業風口期。另外兩個行業龍頭喜馬拉雅和蜻蜓FM則是創辦於2011年。2016年,是國內在線音頻一個重要的節點,當時在線音頻的內容高度同質化,引發行業惡性競爭。也是在這一年之後,荔枝、喜馬拉雅和蜻蜓FM 開始走向不同的商業模式。發展至今,荔枝是UGC(用戶生產內容)模式的音頻平臺,而喜馬拉雅是“UGC+PUGC(專業用戶生產內容)+PGC(專業生產內容)”模式,蜻蜓FM則是深耕PGC發展模式。但無論是何種模式,這些在線音頻目前仍未實現盈利。

  11月1日下午,張毅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國內在線音頻可以分爲三種類型。一是以喜馬拉雅、得到爲代表的知識付費類音頻平臺;二是以媒體客戶端爲代表的新聞資訊類音頻,這類平臺的盈利模式以廣告爲主;三是以語音直播爲盈利來源的音頻平臺。張毅稱,這些平臺的盈利模式和方向都相對清晰的,知識付費領域,已經有企業實現盈利,比如正在接受上市輔導的羅輯思維。而以廣告爲盈利來源的平臺,實現盈利預計還需要時間,直播也有機會盈利,因爲直播的商業模式相對簡單。

  在他看來,國內在線音頻之所以大多尚未實現盈利,主要是商業模式都還比較新,發展時間尚短。“未來它的發展狀況和成長空間,會與聲音市場的用戶一起成長。”

  對於國內在線音頻模式是否能夠打動海外資本市場,張毅表示,美國證券市場,尤其是納斯達克,對非盈利企業的態度還是相對友好的,不會太糾結上市企業是否盈利,更關鍵的是要看其所在行業的增長空間。“從艾媒諮詢的判斷來看,聲音經濟還是成長相對快的市場。”

  艾媒諮詢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在線音頻市場用戶規模達4.25億人。預計到2020年,中國在線音頻用戶規模將達5.42億人。

  一位不願具名的私募基金人士告訴記者,“我與美國相關人員以及機構溝通時,發現美國人並沒有我們想象中那樣不瞭解在線音頻,感興趣的機構實際上特別多。正是因爲這一塊(在線音頻)在美國市場比較少,反而引起了不少投資人的興趣。”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