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关村杂志社联合北科建集团,推出系列“致敬!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专题讲座”第三讲,2018年10月29日下午,在北科建集团集团会议中心举办。

中关村专家联谊会理事长、中关村海外学人首席顾问、中关村管委会原副主任、博士夏颖奇在讲座上,讲述了家国情怀四十年,改革开放派出的第一批公派留学生回归中关村发展的故事,对北科建在科技园建设方面的贡献表达了敬意。

夏颖奇回忆起中关村初建时期,北科建背负着这项重要的国家使命,从地下管廊、地面交通,到生命科技园、软件园的建设,都圆满完成了任务。“这些建设工程,不仅在中关村是标杆性的园区建设,就在全国到现在为止仍然是领先的,依然是被各个省市科技园开发区学习的。”他说。

“没有人会重复别人的故事,会走别人的路,但是这条路总是有前面的人走过去的。”夏颖奇在讲述个人经历时表示,当年面对美国月薪6000美元等条件,他们那批公派留学生表现出了对祖国的高度忠诚,归心似箭。“虽然回来工资只有68.2元,但那是祖国给我的呀,就像儿女回到父母家,父母家就是自己家,什么时候嫌弃过?”

后来,夏颖奇先后在外交部、财政部、中关村管委会上班,为中关村建立了整套海归创业服务体系,并提出了中关村国际化的概念,写出了“国际化等于市场化+法制化”的夏氏公式,到处宣讲,要把西方二百年有利于生产力的要素学来用好。中关村发力,开足马力追赶硅谷。管委会还成立了留学生服务总部,推出海归手续“快办单和《海归企业商务指南》。

在中关村管委会的努力下,大批海外人才涌入中关村,继联想、四通、方正、用友之后,新浪、搜狐、百度、小米一批批涌现。王选、柳传志、段永基之后,又出现了张朝阳、李彦宏、雷军、俞敏洪、邓中翰、严望佳、俞孔坚,新人辈出,新技术辈出,新产品辈出。

“国际合作是我三十年没有离开的领域,中关村给我提供了更大的平台,我也有幸接触了更高的层面。”夏颖奇说,关于人生选择,每个人的机会都很多,但每个人总应该有原则有方向。“‘人生没有彩排’,没有重试的机会,所以外国人常说‘you never know’。但是追求是明确的,因为理想和信仰像灯塔一样在前面照耀着,人生的方向就不会迷失。”

中关村杂志社社长卫汉青(左一)、北科建集团行政管理部总经理鲁欣(左三)和夏颖奇(左二)一同回忆中关村西区的初建阶段。

中关村杂志——新经济·新科技·新文化

关注我们请长按下方二维码

请关注近期:

2018年11月刊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