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關村雜誌社聯合北科建集團,推出系列“致敬!中國改革開放40週年系列專題講座”第三講,2018年10月29日下午,在北科建集團集團會議中心舉辦。

中關村專家聯誼會理事長、中關村海外學人首席顧問、中關村管委會原副主任、博士夏穎奇在講座上,講述了家國情懷四十年,改革開放派出的第一批公派留學生迴歸中關村發展的故事,對北科建在科技園建設方面的貢獻表達了敬意。

夏穎奇回憶起中關村初建時期,北科建揹負着這項重要的國家使命,從地下管廊、地面交通,到生命科技園、軟件園的建設,都圓滿完成了任務。“這些建設工程,不僅在中關村是標杆性的園區建設,就在全國到現在爲止仍然是領先的,依然是被各個省市科技園開發區學習的。”他說。

“沒有人會重複別人的故事,會走別人的路,但是這條路總是有前面的人走過去的。”夏穎奇在講述個人經歷時表示,當年面對美國月薪6000美元等條件,他們那批公派留學生表現出了對祖國的高度忠誠,歸心似箭。“雖然回來工資只有68.2元,但那是祖國給我的呀,就像兒女回到父母家,父母家就是自己家,什麼時候嫌棄過?”

後來,夏穎奇先後在外交部、財政部、中關村管委會上班,爲中關村建立了整套海歸創業服務體系,並提出了中關村國際化的概念,寫出了“國際化等於市場化+法制化”的夏氏公式,到處宣講,要把西方二百年有利於生產力的要素學來用好。中關村發力,開足馬力追趕硅谷。管委會還成立了留學生服務總部,推出海歸手續“快辦單和《海歸企業商務指南》。

在中關村管委會的努力下,大批海外人才湧入中關村,繼聯想、四通、方正、用友之後,新浪、搜狐、百度、小米一批批湧現。王選、柳傳志、段永基之後,又出現了張朝陽、李彥宏、雷軍、俞敏洪、鄧中翰、嚴望佳、俞孔堅,新人輩出,新技術輩出,新產品輩出。

“國際合作是我三十年沒有離開的領域,中關村給我提供了更大的平臺,我也有幸接觸了更高的層面。”夏穎奇說,關於人生選擇,每個人的機會都很多,但每個人總應該有原則有方向。“‘人生沒有彩排’,沒有重試的機會,所以外國人常說‘you never know’。但是追求是明確的,因爲理想和信仰像燈塔一樣在前面照耀着,人生的方向就不會迷失。”

中關村雜誌社社長衛漢青(左一)、北科建集團行政管理部總經理魯欣(左三)和夏穎奇(左二)一同回憶中關村西區的初建階段。

中關村雜誌——新經濟·新科技·新文化

關注我們請長按下方二維碼

請關注近期:

2018年11月刊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