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时为省议员的林烺青,倡议修建成灌马路(现称公路),经四川军政督理杨森批准,委任林为成灌马路之总办,设成灌马路局于灌县(今都江堰市),并在成都设办事处。这一年,四川省都督兼民政长胡景伊发起修建成灌马路,即成都至灌县(今都江堰市)的公路,设置了成灌马路总局。

成灌马路:四川第一条公路

搜集撰文 王国平

中国近代交通是随着晚清中国“洋务运动”的兴起而开始的,人们开始寻找出了马车、轿子和鸡公车等交通工具之外的其他快捷交通方式。1909年,中国人修建了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1913年,湖南修建了中国第一条公路——长谭公路。而都江堰市作为川西北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交通要塞,成都和藏区的重要通道,世界遗产九寨•黄龙——青城山•都江堰——乐山大佛•峨眉山的黄金旅游线中枢,其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而近100年来的交通变化,折射出时代的巨大变迁。

公路通车前的灌县交通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仅供欣赏 如有涉权请联系删除

1926年之前,都江堰市的交通工具几乎是靠骡马、鸡公车、轿子、自行车和人力车。

当时通往藏区的主要道路是松茂古道。松茂古道,又称“灌松茶马古道”,南起西街,沿岷江河谷,北至松潘县城,全长320公里。是北连甘、青边区,南接川西平原的商旅通衢和军事要道,亦为沟通成都平原和川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重要走廊和连接藏、羌、回、汉各族人民的纽带。现都江堰景区内的松茂古道,也是灌松茶马古道仅存和保存完好的起始段。

有学者认为,李冰创建都江堰时,曾得到少数民族湔氐的大力相助,为了表示谢意,李冰建堰成功之后,组织人力打通龙溪、娘子岭通往冉駹的山道,后经多方努力建成松茂古道。数千年来,这条迢遥的古道一直是川藏经济的生命线,藏区人民就从是通过这条古道用他们的毛皮、马匹等货物换回生活所需的盐巴、粮食和茶叶……许多悲欢离合的故事也在这段窄窄的古道上演。

无数的历史遗迹证明,最迟在三国时期,松茂古道就已经相当繁荣了。从茂县较场叠溪地震遗址的唐代摩崖造像推测,在公元七世纪时松茂古道就已经是一条往来商贾不绝于途的交通大动脉了,明代时的茶马互市让松茂古道的繁盛达到了巅峰,所以“松茂古道”又称为“灌松茶马古道”。

这一段路曾经是异常繁华的商业要道,各路商贾用骡马、牦牛从藏区运出毛皮、山货、药材,然后在都江堰市西街换回藏区人民生活的必需品:粮食、盐巴、茶叶、布匹和玉器。又因其是南方通往藏区的唯一商业通道,所以又被称为“南方丝绸之路”。西街就是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每到交易那天,西街就人山人海,热闹非常,高声叫卖的、低声还价的,大声争执的响成一片,经过商量、比较、计算,一笔笔生意在一条不大的街上谈成了。山货、毛皮、药材从骡马背上卸了下来,换作了一包包清香的茶叶、好看的布匹和急需的盐巴。货物被重新放到马背上,人群慢慢散去,人声渐渐遥远……气味冲鼻的药材随着蹄声远去,连骡马的粪便也被晒干,被当作燃料化为灰烬。吵闹而又繁华的西街在短暂的热闹之后又恢复了昔日的宁静和冷清,只有偶尔传来的一两声轻脆的敲打玉器声,为这条寂静的街道带来一两线生机。

然后,人们从这里经汶川、茂县,然后才能到达松潘。近七百里漫漫长路,人们要经过三垴(寿星垴、西瓜垴、东界垴)、九坪(豆芽坪、银杏坪、兴文坪、大邑坪、杨木坪、富阳坪、周仓坪、麂子坪、镇坪)、十八关(玉垒关、茶关、沙坪关、彻底关、桃关、飞沙关、新保关、雁门关、七星关、渭门关、石大关、平定关、镇江关、北定关、归化关、崖塘关、安顺关、西宁关)、一锣(罗圈湾)、一鼓(石鼓)才能到达松潘,“三垴九坪十八关,一锣一鼓到松潘”是当时交通的写照。

而当时,灌县人前往省城成都,要么步行,要么坐轿、要么骑马、要么乘坐马车,没钱的人只能坐极其便宜的鸡公车。有据可考的是,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英国摄影家伊莎贝拉•伯德女士来灌县考察时就坐的是轿子。

一条修了12年的公路

四川的交通变革始于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在这之前的1909年,中国人修建了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1913年,湖南修建了中国第一条公路——长谭公路。

这一年,四川省都督兼民政长胡景伊发起修建成灌马路,即成都至灌县(今都江堰市)的公路,设置了成灌马路总局。委巡警总监戴鸿畴为总办,聘主任技师刘锡松测量,从灌县起,止于省城成都,拟修六十公里,委派巡警总监戴洪畴为筑路总办。修路经费由政府出钱,收购土地。聘技师进行路线测量,但受到当地土匪、地主的横加阻挠。民间冲突不断发生,再由于经费困难,为时二年,从灌口镇观风楼至赵家院子只修了2里长的马路,作为示范路,整个工程被迫完全中断。

1922年,成灌马路动工9年后,四川省道局成立,刘湘兼督办,孙荣为局长,第一、二、三军军长但懋辛、杨森、刘成勋为会办。接着公布《四川省道条例》,这是四川省近代首部与交通有关的法律,条例划定省道6干线,以成都为中心,通往巴县、万县、嘉定(今乐山)、康定、灌县、广元,是为四川省道之始。

随后,延请第3军军长刘成勋筹办成灌马路。刘委林镜台为马路督办。时为省议员的林烺青,倡议修建成灌马路(现称公路),经四川军政督理杨森批准,委任林为成灌马路之总办,设成灌马路局于灌县(今都江堰市),并在成都设办事处。林倡导官商合办,几经招募商股,多方集资,于当年冬天,局部动工。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杨森督理四川军务,担任四川省道路分会会长,决定招募商股,因江津县张鹿秋捐资入股最多,被委任为路局会办,路局遂由灌县迁至成都张鹿秋公馆办公。

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冬,成灌马路全线完工,全长53.6公里,路基、路面宽5—7米,泥结碎石路面。从此,四川有了历史上第一条可以通汽车的公路——成灌马路。

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1月1日,正值一元复始的元旦佳节,成灌马路通车典礼在成都隆重举行,在一片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的热烈场面中,成灌公路正式通车!一辆16座美制福特汽车由成都驶往灌县。先后经过了成都西门(乡农市)、郫县、灌县等三处长途汽车站,从此结束了四川没有公路的历史,拉开了四川机械化长途交通序幕。

成灌马路建成后,四川开始修建其他公路。1925年,成都经新繁至彭县马路动工。成都至康定马路动工;1926年,成都至嘉定(今乐山)马路动工;1927年,成都至简阳马路动工。岳池至顺庆(今南充)马路动工……四川交通从此翻开崭新篇章。

成灌马路总办林烺青

此处有必要介绍一下成灌马路之总办林烺青。

林烺青(1871—1944),名景星,灌县(今都江堰市)白沙乡(今紫坪铺镇)石厂湾人,清末秀才。辛亥革命前加入同盟会,1919—1927年任第二届四川省议会议员。

1917年,林烺青任“敬业乐群学社”社长,学社创办了“宏模学校”,林任校长。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在省议会任职的他立刻从成都写信,要求“学社”声援北京学生的正义行为。学社成员和“宏模学校”师生还走上接头游行,并向商会提出不买卖东洋货的要求。

1923年冬天,四川省督署委派林烺青为成灌马路总办,督修成灌马路,其时经费困难,阻力很大,为筹集经费和减少阻力,林烺青请准招商入股,改官办为官商合办,克服经费和修建中的困难,林烺青还筹办长途汽车公司,兼任经理,成灌马路建成通车,林烺青贡献甚巨。

1927年,林烺青受国民党四川省党部委派来灌,建立了中国国民党灌县党部筹委会,并被推举为出席国民党四川省代表大会代表。1928年,他当选为国民党四川省党部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1930年,灌县政府决定筹建“都江公园”(今离堆古园),由林烺青任筹备主任,他亲自主持规划,制定实施方案,今天都江堰景区离堆古园的布局大体是林烺青当初的设想。

“中美合作”的客运汽车

1925年10月31日,第一辆汽车出现在成都。是四川军务督理杨森让张仲华以成灌马路总局的名义从上海买回来的奥斯汀轿车。张仲华从四川高等工业学校毕业,是车务部长。当时一共买了美国1.25吨福特卡车底盘8辆、英国4座软蓬奥斯汀轿车1辆。车子先从上海用轮船运到重庆,再用木船运拢成都。成都的人力车商怕生意被抢,不准汽车进城。成灌马路总局就在望江楼摆酒席搞招待,造声势。张仲华就亲自驾驶披红戴彩的奥斯汀小轿车,沿锦江河畔试车,慢慢开进城,据当时的老人回忆:“小轿车开到哪里都放火炮,放烟花,热闹惨了。”

张仲华购买的美国1.25吨福特卡车底盘8辆一到成都,便让木工和技工做了8辆福特车的软蓬车厢,后来就成了四川第一批客运车辆,堪称是美国机械师和中国木工合作的产品。

为了成灌马路按期运行,成灌马路总局迅速筹建了成灌长途汽车公司,于成都西门(乡农市)、郫县、灌县筹设汽车站,是为四川省最早的一批长途汽车站。

成灌马路通车后,8辆“中美合作”的美国1.25吨福特卡车作为四川第一批客运车辆,先在成灌马路跑,四川的汽车生意就开张了。当时的福特车有4缸,高、低、倒3个挡,时速25公里,车厢里面摆几根长条凳,用稻草包好当座垫,可以坐16人,中间放行李,每天对开3班,客票大洋2元。

乘客既坐车又推车

尽管当时的福特车是烧木炭的“打屁车”,四乡八里的乡民们还牵襟襟挂绺绺的来看“洋房子走路”,通车最开始那一段时间,成灌马路站满了从四面八方赶来看希奇的人。

当年跑成灌马路的福特车经常扯拐,开不动。跑十来里路就要停下来加一次木炭和水。由于成灌马路是泥结碎石路面,坑坑洼洼,路况很差,车子只要碰到一个小坑就可能熄火。于是,司机就会跳下来喊:“请各位下车帮忙推一下。”坐车的人都很自觉,一窝蜂跳下车就把车子推出小坑,据当年的乘客回忆:“跑一趟成灌马路,坐车的人要下来推车十多次。”到成都还要好一点,因为是下坡路。而回灌县就惨了,全是上坡路,坡度稍高一点,驾驶员副手就提着一块三角木跟到车子跑,车子向前移动一步,副手就用三角木挡住后轮,怕车子倒退,几乎是走一路停一路。

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美军曾开来几辆小吉普车到灌县,白天人多,过不了太平桥和锁龙桥,只好夜间过桥后,开到公园门口和东门城门口停放,围观者甚多。

成灌马路上的第一辆私营客车

据江明义在《老灌县的龙门阵》一书中记述,随着客运需求越来越大,1940年代,灌县生意人“杨汤圆”从成都买了一台老式烧木炭的蒸气发动汽车,准备拉客到成都,做起了公交车的生意,可能他是灌县第一个私营汽车老板。当时,那款老式车的车厢顶上有一个篷篷,可以站30多人,“杨汤圆”在灌县太平街观凤楼附近找了一个光坝子做车站,每天开成都一趟,早出晚归。

“杨汤圆”的私人汽车第一次试营业时,车上坐了20多人,个个都好不惬意,喜笑颜开,做起了“玩洋格”的美梦,车子早上8点从灌县出发,大约12点就到达成都西门。乘客感觉道:“车子开得比自行车稍快一点,就是一路要推车。”

成灌马路上的车祸

成灌马路虽是当时四川省最好的公路,但是依然会出车祸。

1942年,一代佛学宗师袁焕仙在灌县灵岩寺闭关。一天他的岳母、夫人、女儿和外甥等来看他,乘一辆小型商车从成灌马路而来,车上乘客多达五十余人。当车过一板桥时,桥折断,车后两轮陷入其中,桥下水流湍急,如奔万马。乘客大呼小叫,惊恐不已,都以为必死无疑,而车突然自跃上道,脱离险境,于是板桥折断而车上众人安然无恙,可谓惊险之极。

当时有人认为是袁焕仙以神力挽救众乘客。袁焕仙听说后大骂:“丑!简直把我说成妖魔鬼怪了。”

当年的两位乘客

今年94岁,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享誉海内外的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当年经常乘车往返成灌之间。据他回忆,他当时二十多岁,任中央军校教官、政治处主任。为了去灌县灵岩寺,他有时三四天赶一次车,有时礼拜天赶一次车。他说:“当时有一条马路,也有了汽车,只不过路太烂了,坑坑洼洼的,跑得慢。”

南先生说,当时在四川大后方特别是成灌马路上流行一首诗,是根据古诗改编的。原诗是“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经过幽默的四川人一改,就成了“一去二三里,抛锚四五回。前行六七步,八九十人推。”

而另一位94岁高龄的著名国学家、书法家和道教学者李启明当时在灌县一家地下钱庄当学徒,经常去成都“公干”,因此堪称成灌马路客运汽车的常客。1947年除夕,他坐车从成都返回灌县准备过年。车到郫县就出了大故障,司机喊乘客下来推车,推了十多分钟,个个累得大汗淋漓,衣服都湿透了,车子还是发动不起来,李启明他们只好坐在公路边等师傅来修车。

天都已经快黑了,大家都等得很着急,因为是大年三十,很多乘客都在成都备了年货,忙到回家团年。到了晚上十一点种,修车师傅满脸油污地从车肚子底下钻出来,一边喘着粗气一边说:“车子修不好,向大家道歉,请大家今晚委屈一下,找个小店住一晚上,很对不起。” 等着回家过年的乘客们气得吐血,但是毫无办法,只好在附近找一家小店过夜。谁知第二天一早,车没修好,车头倒燃烧了起来,乘客们又充当“消防员”,帮到司机把车头的火扑灭了。车子坐不成了,大年初一,大家只好背着行李,提着年货,走路回灌县。

李启明说:“当年在成灌马路上遇到这种事情很普遍,也没有人去埋怨司机,因为大家心里都很清楚,也习以为常,坐车就该推车,推不动就自己走,只怪自己是土老坎,不会玩洋盘。”

四川省第一条公路——成灌马路通车后,四川省历史上的第一条柏油马路——成灌公路也在成都至都江堰市之间建成通车。2000年,中国第一条省会城市通往县级城市的公路——成灌高速建成通车。2010年,四川第一条高速铁路——成灌快快建成通车……都江堰市的交通史,书写了四川交通史上的四个第一,成为四川百年交通的历史缩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