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越來越多的服務型機器人開始走入百姓生活,爲人們提供着各種特色化服務。以機器人爲代表的人工智能業已成爲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話題。“到2020年,人工智能總體技術和應用與世界先進水平同步,人工智能產業成爲新的重要經濟增長點,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成爲改善民生的新途徑……”今年7月發佈的我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出了上述目標。

要發展人工智能,需從小培養孩子的科學素養與技能。《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同時提出,要鼓勵廣大科技工作者投身人工智能的科普與推廣,全面提高全社會對人工智能的整體認知和應用水平。實施全民智能教育項目,在中小學階段設置人工智能相關課程,逐步推廣編程教育,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寓教於樂的編程教學軟件、遊戲的開發和推廣。

那麼,我省人工智能教育的現狀如何,特別是集鍛鍊各種能力於一體的機器人課程能否走進更多中小學課堂?記者對此進行了走訪調查。

一名太原女生從小到大“迷戀”機器人8年

曹晶(化名)是太原市某中學高二年級學生。在她9歲時,媽媽帶她去少年宮報興趣課,當她看到外面張貼的機器人課程的海報,便對機器人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只因與其他課程衝突,機器人課沒有報成。直到第二年,當她再次看到這裏開設機器人課程,便報了名,全身心地投入到機器人課程的學習。

就在當年,太原市的機器人教育培訓機構屈指可數,學習機器人課程的女孩子更是鳳毛麟角。曹晶的媽媽王女士告訴記者,當初選報機器人課程不爲別的,只是因爲孩子感興趣,而且能鍛鍊孩子的動手操作和科學思維等各方面能力。

“機器人課程並不難,我已經從最初的拼裝搭建,發展到現在會自己編程設計製作作品了。”11月27日,曹晶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不無得意地說。如今,曹晶學習機器人課程已有8年。今年她開始在學校學習信息學奧賽課程,仍然沒有中斷機器人課的學習。因爲學習機器人,曹晶平時非常關注人工智能領域的知識及新聞。

興趣愛好需要不斷激勵。上初二時,曹晶在指導老師的鼓勵下,參加了全國青少年機器人競賽。儘管由於準備倉促,僅獲得了三等獎,但全家人深受鼓舞。正是在機器人課一點一滴的影響與感染下,曹晶對計算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開始學習信息學奧賽課程。她說將來有意朝人工智能方向發展,報考大學相關專業。

“從小在孩子心中種下科學的種子,不愁它不生根發芽。”曹晶的媽媽王女士認爲,從小過多地投入到文化課當中,將束縛孩子們創造力的發揮,對他們今後的成長不利。小學階段文化課相對輕鬆,科學課應該從小抓起,多注重培養孩子的社會實踐及動手操作能力,這樣有助於提高他們的科學素養。

太原市少年宮智能機器人制作中心指導老師潘亮亮向記者表示,曹晶對機器人學習的興趣與熱愛,爲其今後的成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小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讓其提早接觸機器人,瞭解機器人,將來才能掌握並利用好機器人。

我省機器人教育氛圍不足,潛力有待挖掘

讓潘亮亮老師十分欣慰的是,就在今年夏天,有4位他曾經帶過的機器人班學員均被名牌大學理工科專業錄取,並相約來看望他這位科學的啓蒙人。

“以前不少家長認爲孩子學習機器人是瞎玩,現在則逐步改變了這種認識。儘管如此,相對於沿海發達地區來說,我省對機器人教育的認識及觀念還相對落後。”潘亮亮認爲,目前,我省機器人教育的濃厚氛圍仍未形成,還有待深入挖掘,在社會上大興科技教育之風。

記者見到潘亮亮老師時,他正在埋頭對一個坦克機器人做最後的調試。這個帶特殊功能的坦克機器人花費了他近一個月的時間,待制作完成後將用於他的機器人課程教學。

所謂機器人教育,即通過組織、搭建、運行機器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綜合能力。潘亮亮表示,相對於現在日趨火熱的機器人產品,我省機器人教育尤顯不足。當然,受經濟發展水平影響,機器人教育的成本相對較高,也使得它不易被更多人接受。

然而,隨着時代發展,機器人教學的目的正在發生變化。潘亮亮說,以前學習機器人側重於參加各項比賽,沒有明確的方向。現在的機器人教育則向培養創客方向轉變。

此外,跟之前相比,現在的機器人制作週期要短得多。由於省去了基礎電路開發的過程,學生們可以利用已有的平臺設計開發自己個性化的東西。一切奇思妙想皆可通過自己之手去實現,這也使得機器人課程被學生們所喜愛。

“機器人融合了機械原理、電子傳感器、計算機軟硬件以及人工智能等衆多先進技術,相關的課程教育給學生帶來的好處顯而易見。”潘亮亮表示,機器人課程能增強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還可培養訓練他們的創新能力。

如今,太原市有衆多機器人教育品牌機構入駐,我省各市也均有所分佈。各中小學也開始注重對孩子科學素養的培養,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科學實踐課程及興趣社團。潘亮亮經常會收到一些中小學校的邀請,給學生們講授機器人課程。

機器人等科技教育需要各方共同推動

今年11月18日至19日,在上海舉行的世界教育機器人大賽(WER)2017世錦賽上,我省汾陽市禹門河小學機器人團隊技壓羣雄,從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500多支參賽隊伍中脫穎而出,一舉奪冠,成爲我省自2000年組隊參賽17年以來第一支冠軍代表隊。

成績來之不易,它讓人們看到了禹門河小學在機器人教育方面付出的努力。據學校負責人介紹,學校建校僅僅兩年多,卻十分重視科技教育。他們把科技教育納入學校教育範疇,通過積極打造多元文化課程、組建機器人興趣團隊、舉辦“小創客科技節”等形式,不斷豐富學生們的科技知識。

其實,近年來,類似這種在各類機器人大賽中獲獎的消息不少,但是多數機器人教育是由教育機器人企業在開展推動,少有學校熱心推動。

此外,據記者瞭解,機器人教育品牌繁雜,且自成體系,互不兼容,開放度較低。而且機器人競賽的組織形式,多數是由某些機器人制造商獨立或聯合舉辦。“以前,諸如滅火、足球、籃球、人形機器人障礙賽等比賽對所有品牌開放,現在則大多是品牌內的專項競賽,比較封閉。”潘亮亮說,這多少阻礙了機器人技術水平的提高。

不可否認,企業在機器人教育的初期起到了引導先行的作用,但是隨着機器人教育的逐漸深入和普及,亟須教育部門、教學研究機構給予充分的關注、支持與引導,也需要廣大中小學校真正重抓學生科學素養的早期培養。

從今年秋季學期開始,我國從小學一年級起開設科學課。按照教育部今年下發的《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科學課的性質由“啓蒙課程”改爲“基礎課程”。在教學內容方面,新修訂課標新增了“技術與工程領域”的相關內容,更加重視培養孩子的創新能力、動手操作和實踐能力,倡導探究式學習。從“啓蒙”到“基礎”的一詞之差,科學課的地位變得更加重要。而如何能讓科學課更深入地開展,便是各級教育部門及教育工作者今後共同面臨的課題。

可現實情況不容樂觀。據瞭解,多數中小學的科學課老師由計算機課老師兼任。而且人員少,精力散,能力有限,經費、器材、場地投入均不足,科學課的教學與質量難以保證。

對此,有專家表示,需要加強對中小學科學課教育的投入,努力提高專業教師隊伍質量。此外,學校應該多設立類似機器人創客這樣的社團,讓更多的學生早日接觸並瞭解機器人。藉助社會力量,辦好科學課教學,鼓勵社會組織參與到學校興趣課的建設當中去。

贊一個 (0) 收藏 (0)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