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消息,11月30日,該集團向中國氣象局正式交付了風雲二號H星、風雲三號D星兩顆氣象衛星。它們凝結了我國自主科技創新的最新成果,將進一步增強我國氣象衛星的綜合觀測能力與應用服務能力。

同時,航天科技集團高級技術顧問、風雲二號衛星工程總設計師孫家棟院士獲頒“風雲氣象衛星事業終身成就獎”。

風雲二號H星2018年6月5日發射,是我國第一代地球同步軌道氣象衛星的收官之作,繼承了風雲二號系列衛星技術成熟、運行穩定的特點,定點於東經79°位置。

它與之前定點於東經86.5°的風雲二號E星實現了業務接替,並往西佈局,可以更好地覆蓋我國天氣系統上游地區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

截至目前,我國已成功發射3個批次共8顆風雲二號系列衛星

其中,風雲二號A星填補了我國靜止軌道氣象衛星空白,使我國成爲第三個同時擁有靜止、極軌氣象衛星的國家;B星爲業務運行奠定堅實基礎; C星實現業務運行,並獲得2007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D星與C星實現“雙星運行”;E星實現“在軌備份”;F星實現6分鐘區域加密觀測;G星標誌着“多星在軌、統籌運行、互爲備份、適時加密”的業務格局形成;H星確保我國靜止軌道氣象衛星業務穩定和向第二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四號平穩過渡的同時,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優質和持續的服務。

風雲三號D星2017年11月15日發射,是我國第二代極軌氣象衛星的第四顆,也是我國光譜分辨率最高的極軌對地觀測衛星,還是我國首顆高光譜和微波組合實現對大氣溫溼度廓線進行全天時、全天候高精度探測的遙感衛星。

6個多月的在軌測試結果表明,它可滿足大氣探測、溫室氣體監測、空間環境綜合探測等多方面不斷增長的新需求,將與C星形成上下午組網觀測,與靜止星形成高低軌配合,確保我國極軌氣象衛星業務的連續穩定運行,有效支撐“全球觀測、全球預報、全球服務”。

目前,我國已成功發射了17顆風雲氣象衛星,其中8顆在軌穩定運行,靜止氣象衛星和極軌氣象衛星均完成了升級換代,被世界氣象組織(WMO)納入全球業務應用氣象衛星序列,成爲全球綜合地球觀測系統的重要成員。

風雲衛星也是空間與重大災害國際憲章機制的值班衛星,爲93個國家和地區的防災減災和經濟社會發展作出貢獻,其中對西太平洋生成的497個颱風進行嚴密監測,登陸或影響我國的211個颱風無一漏網。

風雲二號H星服務一帶一路

風雲衛星監測颱風

在風雲二號H星及風雲三號D星在軌交付儀式上,孫家棟院士獲頒“風雲氣象衛星事業終身成就獎”,相關主管單位與風雲氣象衛星工程各系統高度讚揚孫家棟爲我國氣象衛星事業作出的貢獻,並在頒獎詞中這樣寫道:

你是風雲的總師,

親赴一線定要留下足跡;

你是國家的棟樑,

滿天星斗刻下您的傳奇;

四十餘年的攜手並進,

從預研到穩定運行;

半個世紀的風雨歷程,

書寫堪稱典範的航天緣、氣象情;

謝謝您,孫老總!

以國爲家矢志牧羣星,

碩果積棟助夢譜風雲。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