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風”又稱門風,是一個家族世代遵循的道德準則,具有強大的感染力量。每一個個體成長的精神足跡,都離不開家風打下的精神烙印。歷史上有這樣一對父子,他們以廉慎著稱,爲後人留下了一段段佳話。

東漢末年至西晉初年,政治軍事鬥爭激烈,亂世中人心叵測,曹魏大臣胡質卻“沉實內察”,甚得時人讚譽。他的兒子胡威受父親胡質的影響,少年時就立志繼承和發揚其父的廉潔美德。有一年,胡威從洛陽前往荊州看望爲官的父親,因家中貧困,連車馬也備不起,更別提有僮僕隨從,胡威有意磨礪意志,便隻身騎驢趕路,每到一個客棧,胡威自己放驢喂草、取柴做飯,一路上喫了很多苦,走了很久纔到荊州。

到荊州拜見父親後,他也不給在荊州做刺史的父親添麻煩,只是一人在驛站中停留了十餘天,然後便向父親告辭。胡質對陪伴兒子較少頗感內疚,也爲兒子懂事而感到欣慰,他拿出一匹絹帛送給兒子,想表示一下做父親的心意。沒想到,胡威不但沒領情,反而先想到的是這匹絹帛的來歷,問父親道:“父親向來爲人清高,世人也都說您清廉,不知您是從何處得到此物的?”胡質一愣,爾後笑着解釋道:“爲父雖然官居刺史,但不貪不佔,只領取自己的俸祿,這匹絹帛便是我一點點節餘下來的,用來給你在路上當作盤纏啊。”胡威這才接受了絹帛。

在回洛陽的路上,胡威遇到了一個人,他強與胡威爲伴,在路上處處照顧,甚至有諂媚之舉。胡威心生疑惑,於是引他說話,才得知實情。原來,這人是胡質帳下的都督,他故意提前請假還家,置買了所需物品,在百里外等候,目的就是爲了與刺史之子胡威搞好關係,進而可以巴結自己的上司胡質。胡威既知他是父親的下屬,便立即與他分道而行,並將父親給自己的絹帛贈與那都督,絕不欠半分人情。後來,胡威在信中將此事告訴了父親,胡質對這種不良風氣很是惱怒,責打了那名投機的都督,還除去了他的吏名。

胡威後來任徐州刺史,他勤於政務,風化大行。有一次,他入朝覲見,晉武帝問了胡威與他父親的往事,對他父親的律己作風甚爲欽佩,又問胡威:“你現在也官聲甚好,但與你父親相比,誰更清廉呢?”胡威回答道:“我不如父親。”晉武帝問:“那你父親哪些地方勝於你?”胡威誠懇道:“我父親的清廉行爲惟恐他人知曉,而我的清廉行爲惟恐他人不知曉,因此,我的修爲還遠不及父親啊。”晉武帝認爲胡威的回答直率而又婉轉,謙和而又恭順。

胡質去世的時候,家中沒有剩餘的財物,僅有一些衣物、書籍而已。胡威一生爲官忠廉,曾直諫晉武帝要吏治從嚴、不搞特殊,後因功封侯。胡威的弟弟和兒子也很有品德才幹,都成爲了國之棟樑。(蔡相龍 張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