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第十二屆世界天然氣水合物研究與開發大會在西南石油大學召開。衆多天然氣水合物研究領域世界頂級專家首次齊聚中國,就天然氣水合物的開發與商業利用進行了深入交流探討。

與會代表包括22名中國工程院院士,69名海外專家和19名海外高校校長。

天然氣水合物,俗稱可燃冰,是一種極爲高效清潔的能源,其污染比煤、石油要小得多。全世界“可燃冰”的儲量巨大,是當前探明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儲量總和的兩倍,可供人類使用上千年,並且不會產生PM2.5等污染物,被世界各國視爲未來石油的接替性清潔能源。

可燃冰資源開採難度大,安全、高效開發技術是當前世界科技創新的前沿。

“打造世界新能源命運共同體,造福全人類。”中國工程院院長李曉紅希望全世界科學家們加強國際合作,致力於新能源的開發利用。

李曉紅指出,中國政府十分重視新能源的開發與利用,形成了政府主導,企業參與,科研院所及高校的技術支撐的創新體系。目前我國在頁岩氣、煤層氣的開採當中有很大的進步,已經越來越產業化。

天然氣水合物有着廣泛的應用前途,加快發展我國天然氣水合物的合理開發是實現天然氣生產革命的重要戰略方向之一,其開發技術也是未來科技創新的前沿和難點。

“海洋天然氣水合物的開發雖然邁出了關鍵一步,但無論是基礎理論研究還是開採方法、裝備、運營模式等方面都還面臨巨大挑戰。”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西南石油大學油氣藏地質及開發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周守爲院士指出,天然氣水合物、淺層氣、常規氣“三氣合採”可能是人類早期實現天然氣水合物商業性開發利用的有效途徑。

2017年,中海油聯合西南石油大學成功組織實施了全球首次固態流化試採。這次試採成功是中國首次、也是世界首次成功實現資源量佔全球90%以上、開發難度最大的泥質粉砂型天然氣水合物安全可控開採.

這表明,我國唯一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海洋“可燃冰”固態流化開採新技術獲得突破性成果,這也使中國成爲獨立掌握海洋“可燃冰”試採新技術、工具的國家。

西南石油大學校長趙金洲介紹,2012年以來,西南石油大學聯合國內優勢單位協同攻關,在世界上首次創新提出海洋天然氣水合物固態流化開採原理及方法,發明了模擬實驗方法和技術,研製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全球首個大型物理模擬實驗系統,全面支撐了全球首次固態流化試採成功,該技術將成爲全球該資源高效開發的一項顛覆性技術。

“有研究表明,天然氣水合物的資源量約爲全球已探明傳統化石燃料碳總量的兩倍,天然氣水合物的開發與利用在未來將改變全球能源供需狀況。”世界天然氣水合物研究與開發大會執行委員會副主席、挪威卑爾根大學教授Kvamme指出,天然氣水合物的商業利用是世界難題,中外專家應加強交流合作,共同推進天然氣水合物開發利用。

日本曾兩次嘗試開採海底可燃冰並提取甲烷,但由於海底砂流入開採井,兩次試驗都在中途被迫中斷。

日本千葉大學教授Hitoshi Tomaru分享了日本天然氣水合物開採的經驗與教訓。他指出,日本希望能延長甲烷水合物的開採時間,減少開採成本,目前還有一些技術難題需要突破,希望有更多企業能參與到天然氣水合物的開採中。

周守爲院士還被世界天然氣水合物研究與開發大會執行委員會聘爲委員,這是中國人首次進入該執委會,目前執委會共6名成員,分別來自美國、挪威、中國、日本等國家,標誌着我國在天然氣水合物研究與試採領域做出的突出貢獻得到了國際社會廣泛的認可。

川報觀察記者 江芸涵 文/圖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