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聯繫了不得志的國丈張緝和幾個宦官首領,得到了魏帝曹芳的授權和夏侯玄的首肯,他們計劃在皇帝冊封貴人的典禮上發動宮廷政變,以夏侯玄取代司馬師擔任大將軍輔政,指揮禁衛軍捉拿司馬師。實則,夏侯玄的死亡引發了曹魏帝國的兩次大規模內戰(淮南二叛、淮南三叛)、加速了司馬師的死亡,延緩了司馬家族代魏的步伐。

夏侯尚追隨小妾而去,其正室夫人把丈夫當成反面教材,他們的女兒夏侯徽,兒子夏侯玄都被母親調教成了無視兒女情長,一心報國的英雄兒女。夏侯徽知悉了司馬氏父子的野心,儘管已經爲司馬師生下五個女兒依然不顧小家顧國家,被司馬師親手毒殺。《晉書》中記載的這件事情也有可能是後人根據夏侯徽的早逝故意給司馬師潑的髒水,但夏侯尚之子夏侯玄的事蹟卻是無可置疑。
夏侯玄(209年-254年),字太初,徵南大將軍夏侯尚之子,三國時期魏國玄學家、官至徵西將軍、太常。
子不類父
夏侯家族本是軍功世家的大老粗,但夏侯玄既在儒學上有很深的素養,又開創了魏晉玄學的先河,是思想界的一代宗主。
夏侯尚一生賠着小心過日子,夏侯玄卻極有鋼骨。魏明帝曹睿親自安排小舅子和夏侯玄一塊兒坐坐以幫助小舅子提高身價。夏侯玄引以爲恥且毫不掩飾,被曹睿記恨貶職。
銳意改革
曹睿駕崩之後,夏侯玄的表哥,曹真之子曹爽輔政。夏侯玄進入領導核心,被委以重任,負責文官武將的升賞降黜。他在軍政兩界提拔的幹部廣受好評,即便是司馬家族都不得不承認,夏侯玄的知人善任被堂而皇之的記載在晉朝史官陳壽所寫的《三國志》裏。不僅如此,夏侯玄還鍼砭時弊提出不少曹魏帝國的政改方案。
中流砥柱
不幸的是,儘管夏侯玄在性格、學識、理政等方面都超過了夏侯尚,但他沒有繼承父親的軍事才華,而曹爽集團其他骨幹成員的軍事水準更是指望不上。由大將軍曹爽擔任最高指揮,徵西將軍夏侯玄出任主將的伐蜀之役由於蜀漢軍民的奮力抵抗以及司馬家族的陰險破壞無功而返。
夏侯玄不氣餒,他留在長安、努力同司馬家族爭奪西線戰區的實力。遠離京師洛陽使他躲過了高平陵政變之後司馬懿對曹爽集團的大屠殺但他的好日子顯然已經一去不復返。夏侯淵次子夏侯霸叛逃之前聯繫夏侯玄跟他一起去蜀國避難,但夏侯玄明知人爲刀俎我爲魚肉依然不願背叛國家。被召回洛陽之後,夏侯玄擔任太常主管禮儀,形同軟禁。但只要有他在場,所有人都是肅然起敬,囚徒一般的夏侯玄在朝中依然深得人心。
當夏侯玄鬱郁不得志的苦悶進入到第五個年頭兒。一直在曹氏和司馬氏鬥爭中左右逢源的中書令李豐露出了他的廬山真面目——夏侯玄的鐵粉兒!他聯繫了不得志的國丈張緝和幾個宦官首領,得到了魏帝曹芳的授權和夏侯玄的首肯,他們計劃在皇帝冊封貴人的典禮上發動宮廷政變,以夏侯玄取代司馬師擔任大將軍輔政,指揮禁衛軍捉拿司馬師。唯有夏侯玄的聲望可以凝聚人心,也只有夏侯玄的人格可以讓皇帝放心不會再遇到一個野心勃勃的權臣。
類似的計劃在吳國被證明爲可行。但李豐起事不密,被司馬師聽到了一點風聲。當時司馬師只是有些疑心,還不能確定,於是找李豐來談話。李豐架不住司馬師的陰陽怪氣,自以爲計劃已經暴露,破口大罵、當場被殺。夏侯玄被捕入獄。
獄中的夏侯玄嚴詞責備主審官廷尉鍾毓:我有何罪?你有什麼臉面代表朝廷審問我?要我認什麼罪名,你隨便寫!
鍾毓懾於夏侯玄的威望太高,哭着把自己代寫的罪狀交給他。夏侯玄看完不發一語,只是點頭而已。鍾毓之弟鍾會一直仰慕夏侯玄,趁着夏侯玄落難,來到監獄噓寒問暖想和他套套近乎。鍾氏一族在司馬氏陣營中分量頗重,年少成名的鐘會被夏侯霸評價爲吳蜀兩國的心腹大壞,向來深受司馬家器重。只要鍾會開口,雖然不可能救下夏侯玄的命,但在對其親屬的處置上網開一面還是有可能的。夏侯玄已經身陷囹圄,人家還如此主動熱情,放下一些身段半點不丟人。可夏侯玄冷冷拒絕,誓要把節操保全到底,一直到刑場上都是神色不改,舉動自若,端的是一條好漢!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是晉朝的史官,不能公開給司馬家族的政敵唱讚歌,不得不在夏侯玄列傳的結尾進行了批評式的總結,但他甘冒風險在正文部分通篇都是在明貶實褒,不惜筆墨把夏侯玄的改革方案完整收錄!
由於《三國演義》的淡化,夏侯玄在後世的知名度不高,他的影響力也往往被低估。實則,夏侯玄的死亡引發了曹魏帝國的兩次大規模內戰(淮南二叛、淮南三叛)、加速了司馬師的死亡,延緩了司馬家族代魏的步伐。
夏侯玄是是曹魏帝國少有的正人君子、也是帝國最後的中流砥柱。夏侯玄死,魏亡。只知有家、不知有國的毒芽終於開出了惡之花,崇尚樸素自然的玄學思想自此走樣,變得消極避世、士人只求苟全性命於亂世,不願擔當天下興亡。
注:(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