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聯邦政府農業部很注意研究各種農產品的年末庫存數量,並從實踐中研究出各種農產品在其生產年度末期的合理庫存量,一旦發現某種產品庫存過大,就採取各種措施減少生產量和上市量,防止供大於求引起市場價格暴跌。豐收的季節,產品數量多,收購商不愁沒有品質好的、數量多的產品,他們可以跟農民討價還價,從而壓低自己的收購成本。

每當豐收季節,我們就能看到農田裏大量在收穫作物的農民,看到農田裏豐收的景象,他們的臉上除了掛着喜悅之外,也有掩飾不住的擔憂。豐收的季節,產品數量多,收購商不愁沒有品質好的、數量多的產品,他們可以跟農民討價還價,從而壓低自己的收購成本。

不少農民都在抱怨收購商,怪他們壓低價格,只知道顧自己的利潤,不管農民的種地成本,農民種地越來越不賺錢,甚至連成本都顧不上。

中國農業的痛點不是技術和設備,而是農產品沒有渠道!

但對於收購商來說,他們從農民那裏購買產品,再以略高於收購價的價格賣給更大的收購商或菜市場,他們在這其中所能獲得的利潤很低,有時候還會有上游的收購商拖欠貨款的情況出現。再加上收購商要想找到穩定的產品銷售渠道,這需要收購商除了保證產品質量之外,更要處理好其中的人際關係,經常性的請客喫飯,節日的禮品自然是少不了的。每一筆錢對於收購商來說,都是不小的花銷。

中國農業的痛點不是技術和設備,而是農產品沒有渠道!

素有“歐洲冬季廚房”之稱的以色列,在農產品銷售上採取產業化的經營理念和完善的流通服務體系。在以色列,單個農戶家庭或農民個人僅僅負責生產環節,至於農業生產資料的採購和運銷、農副產品的購銷、農村商品流通等,均有專門的組織負責。以國內外農產品市場需求爲主導,農民專業協會對不同類別的農產品生產進行合理的佈局和規劃,國家同時也提供相應的宏觀調控與指導,以確保農業的經濟效益。國家和農民專業協會指導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強調不同區域的專業化種植,形成拳頭產品,並在合作經營理念基礎上組建的專業供銷合作組織等龍頭組織爲依託,形成自己的農業品牌。

中國農業的痛點不是技術和設備,而是農產品沒有渠道!

美國對農產品市場的調節,基本的目標是保持供給與需求的平衡,從而使生產者和消費者都得到合理價格。聯邦政府農業部很注意研究各種農產品的年末庫存數量,並從實踐中研究出各種農產品在其生產年度末期的合理庫存量,一旦發現某種產品庫存過大,就採取各種措施減少生產量和上市量,防止供大於求引起市場價格暴跌;反之,則採取各種措施增加生產量和上市量,防止因供不應求引起價格暴漲。

因此,中國農業的痛點並不是在技術和設備上,而是產品沒有渠道,走溢價,賣的不種,種的不賣。這樣一來,利潤就全部被物流、租金、菜販拿走了,品種種植沒有合理佈局來對接市場,產品數量少的時候價格就上漲,數量多的時候甚至要爛在田裏。幫助農民找到可靠的收購渠道,制定嚴格的收購標準,保持市場信息暢通,纔是解決農產品銷售的直接辦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