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5年12月初,一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四川省考古队的专家组成的联合考古队,“秘密”进驻彭城镇,对彭城遗址进行试掘。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仁湘当时也来到试掘现场,他与四川省考古专家们,对试掘出的遗址平面、剖面、散落于田间地头的零星陶瓷碎片进行了认真研究和分析。

1981年,嘉陵江发生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洪水退后的第三天,阆中彭城乡一个张姓农民在靠近江边的沙地里,拾到一金属物件,他将其表面的锈迹去除后,露出铜的色彩。该铜器既不像器皿,也不像装饰品。风闻消息的村民纷至沓来,议论纷纷,但都弄不清楚此为何物。“何不拿到文管所找专家辨认一下。”有人提议。阆中文管所工作人员也未见过此类物件,只好逐级请教专家。后经北京文物专家确认,此物系虎纹铜钺,乃皇家礼器,属商代遗物。
虎纹铜钺的出土震动南充乃至全省文物界,彭城遗址犹如一位远古时期的美少女,迎着历史向我们走来。专家们对该遗址的历史重新推算:彭城遗址应是3000多年前的古国都。由此,彭城遗址的历史可望再前推1000多年。
历史上彭城是否建有城池?虎纹铜钺的发现坚定了史学家对“彭池大泽”这一史载的认同。专家们认为,“彭池大泽”的记载绝非空穴来风。
历史上的“彭池大泽”又名“彭道将池”,而“彭道将池”位于彭城何处呢?据《汉书〈地理志〉》载:“南池在高祖庙旁,东西四里,南北八里,彭道将池在县南十五里,今之七里坝也。坝在西山之中,横阔七里,故有是名。自汉至唐,堰大斗小之水灌田,后堰坏遂成平陆。”结合《阆中县志》的记载,专家们断定巴西郡治的古“彭池大泽”即今七里坝的彭道将池和南池。彭城这一地名在历史上确实存在,而且十分古老。据史推断彭城为巴子国都城。
史学家们发现,在3000多年前的远古,巴子国与彭道将池同时出现,绝非偶然。彭国也好,巴子国也罢,对它们的来龙去脉,专家们各抒己见。而后来彭国从阆中神秘消失,巴子国被秦所灭,却是不争的史实。彭国从阆中神秘消失,可能与巴子国迁都城于阆中有关。据《阆中县志》载,周初,阆中为巴子国别都。巴子国系伏羲族系,彭国是神农族系。巴子国的势力扩展到阆中后,设立了别都,建立了自己的政治中心。在自己的政治中心岂容异族存在?因此,巴子国灭掉彭国成为可能。这即是彭国从阆中消失的原因。
彭城遗址虎纹铜钺出土以来,人们一直在研究它的主人到底是谁。目前倾向一致的看法是,此为开明氏的遗物。从开明王朝被巴子国所灭这一史实推断,彭城当为巴子国的都城所在。
历史上的巴子国距今有多么久远呢?据《华阳国志·巴志》载:“昔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卦于巴,爵之以子”。史学家认为,此段史记,说的是巴子国的由来。巴子国受封于周武王,据此推知,巴子封国迄今为止已有3050年历史。
2015年12月初,一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四川省考古队的专家组成的联合考古队,“秘密”进驻彭城镇,对彭城遗址进行试掘。在阆中的历史上,曾有太多的重大历史事件,这些事件只有历史记载而没有实物佐证。按照当时考古队的想法,如果试掘结果达到预期效果,就考虑正式发掘。
美丽的嘉陵江彭城段
由于试掘工作处于保密状态,不为外界知晓。当时一家媒体的记者几经周折,终因家乡人的缘故,被特别获准进入试掘现场“探营”。据这位记者后来报道,试掘现场距阆中市区14公里,位于彭城遗址中心地带。现场被划分为不同时期的地质层面“记号”,从现场来看,似乎没有什么东西。而现场负责人称:“有些东西”。这位负责人所说的“有些东西”,指的是已被试掘出的部分汉砖和古墓遗址。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仁湘当时也来到试掘现场,他与四川省考古专家们,对试掘出的遗址平面、剖面、散落于田间地头的零星陶瓷碎片进行了认真研究和分析。但结果令人失望。
虽然如此,此次试掘中仍发现了具有春秋战国时期信息的铜器文物碎片。不仅如此,在一段被杂草掩没的剖面层,还发现了明代的瓮棺,以及数千年前的人牙。
位于彭城古遗址上的千佛寺
经过3个月的试掘,彭城遗址现出“5×5米”的探方13个、探沟一条。其间,有砖室和石室唐代墓葬4处,并出土灰陶罐等少量器物。考古队通过物探和试掘发现,现场汉代特征的文物保存较好,同时找到了商周时期的文化堆积,可以证明阆中彭城坝在商周时期就是人类活动十分频繁的场所。
但是试掘结果之所以令人失望,考古专家们期望的文物没有出现。分析其原因:彭城遗址地处嘉陵江,千百年来,在河水冲刷作用下,遗址的台地被不断蚕食。受其影响,河床向遗址中心位移,如今的嘉陵江彭城段其河床处,极可能为彭城遗址的中心点。但毕竟不是目前的技术手段所能去发掘展现的。试掘没能取得如期效果,成为阆中彭城古遗址发掘终被放弃的原因所在!
(图片源自网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