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万溪冲村也凭借着“宝珠梨”这一个品牌打出了名声,村民们种梨、卖梨、制作并销售梨干以及梨膏。每年3月伊始,万溪冲宝珠梨梨花次第绽放。

文/魏义晓

万溪冲,一个名字听起来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在万物生长的春天,这个“梨花枝上层层雪”的村庄,像极了我们梦中的那个诗意田园。

这个位于昆明市呈贡东南角的村庄,原本是一个以种植宝珠梨为主要产业的地方,产出的宝珠梨不仅果皮薄,果肉还雪白、清甜,还远销国内外。

事实上,呈贡种植宝珠梨的历史非常悠久。传说在大理国时期有个名叫宝珠的高僧到鄯阐城(今昆明)讲经,从大理带来雪梨树苗,经过与呈贡优良梨种嫁接,成为名果。吃果不忘栽树人,这梨就叫“宝珠梨”以纪念高僧。直到现在,呈贡还生长着50到100岁的老梨树。

花期的宝珠梨

由于品优质佳,宝珠梨多次作为贡品远赴京都,据说,乾隆皇帝每年中秋都点名要宝珠梨,“呈贡”这个名字便是因此而得。到了现在,宝珠梨已经成为呈贡主要种植的林果。

万溪冲村也凭借着“宝珠梨”这一个品牌打出了名声,村民们种梨、卖梨、制作并销售梨干以及梨膏……万溪冲村用这种特别的“网红梨”,串起了一条致富路。

3月赏梨花

万溪冲一年的梨花经济始于3月的梨花,近万亩梨园吸引着众多的游人前来观赏。这时候村民们能够创造出来的收入其实很有限,因为来观赏梨花不需要门票,所以,村民们能做的就是在进村路上摆放着梨干、梨膏以及豌豆粉等等吃的东西,如果前来游玩的人有需要就能够卖出去一部分。

在购买当地特产的游客

在路边摆摊卖自家制作的梨干和梨膏的李阿婆告诉我们,她的小摊子一天能入几十块钱不等,“反正在家也是闲着,这些东西也是家里就有的”。

每年3月伊始,万溪冲宝珠梨梨花次第绽放。中旬梨园达到盛花期,这时候前来看花的人最多。近万亩的梨花一片雪白,真真应了岑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千古名句。

盛花期的宝珠梨9月宝珠梨采摘上市

9月,宝珠梨开始成熟,进入采摘期。

宝珠梨

这个时节,万溪冲开始了新一轮的热闹,村民们也进入了一年最忙碌的时候。销往各地的宝珠梨需要采摘、装箱,更要接待前来的商家以及游客去果园……

进村路上的小集市又被摆了出来,这一轮的小集市也更加热闹,几乎家家户户的摊子上都摆着宝珠梨,卖豌豆粉、凉米线、木瓜水等食物的摊子也变多了。

泡梨

当然,9月的万溪冲比起3月要热闹得多,到处都是来游玩顺便采摘宝珠梨的市民以及来进货的商家。浑身是宝的宝珠梨

采摘期的宝珠梨果实呈圆形,果皮青翠。因为果皮薄,采摘的时候要非常小心,一点小的磕碰就会让它“受伤”。这些稍微受伤的宝珠梨,村民们通常用来制作梨干、梨膏,不仅可以自己食用,还可以在来年宝珠梨上市之前进行售卖。

梨干

制作好的梨干可以直接当做零食吃,满足小小的口腹之欲的同时,还不会上火。或者,炖鸡汤炖排骨的时候放一点,在香醇的鸡汤中增加淡淡的果香,非常适合怕油腻的人群食用。

而梨膏更有药用,嗓子经常干的人可以通过食用梨膏改善,经常抽烟的人就更适合食用梨膏,清嗓的同时还能润肺。

梨子本身就有着一定的食疗作用,能够改善肠胃、清热降火。除了直接食用或者榨汁之外,当地人还会直接用来炖鸡汤,这样的做法能够把宝珠梨的治疗作用发挥到最大。

来梨园游玩的一家人

宝珠梨已经是云南省闻名的特产水果。发展到现在,宝珠梨不仅成为呈贡的特产,更是成为农民们收入的主要途径。种梨,梨花开了就发展旅游,梨熟了就卖梨,没有梨就卖梨干梨膏等衍生产品。可以说,“宝珠梨”不仅是呈贡的一张名片,更是呈贡农民们致富路上必不可少的“好帮手”。打造“万溪后花园”

当前,呈贡区突出优势特色,培育主导产业,重点聚力“两枝花”“两朵云”“两个园”建设。“两枝花”,就是万溪冲后花园以及斗南花卉小镇。

万溪冲梨园

仅万溪冲就拥有着近万亩连片果园,宝珠梨已有900余年的种植历史,被国家工商总局列为云南省首个国家地理标志果品。2005年9月,“呈贡宝珠梨”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成功注册,正式成为呈贡重点打造的五大品牌之一,也是云南省最具知名度和口碑的高原特色农产品之一。

2013年起,万溪冲连续几年被列为省级美丽宜居乡村建设重点村和市级幸福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

2019年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呈贡宝珠梨种植面积达8600亩,年产值2580万元,梨园经济成了呈贡独有的主要经济支柱。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仅万溪冲村每个家庭每年卖水果的收入就达上万元,差不多家家都是“万元户”。万溪冲成为当时呈贡65个村社中数一数二的富裕村,逐步走上了富裕的小康之路。

但万溪冲人并没有就此满足。社区依托宝珠梨文化资源,打造社区旅游经济,连续7年成功举办了“梨花节”,连续6年“宝珠梨采摘节”,2018年接待游客超过5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700余万元。

依托“万溪梨花海”的自然风貌,依托宝珠梨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文旅结合,融合一二三产业发展,万溪冲将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绿,记得住乡愁的“万溪后花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