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无法找到实际根据的事情,人们常常会用“巧合”来形容,巧合可以出现在方方面面,有时确实是非常有意思。
历史中就有非常多的巧合,例如三个都姓杨的人做官做到一起,并且一起为治世添砖加瓦,留下美名,这是多么难得的事,何况此三人都是宰相级别的人物。
明朝的杨士奇、杨荣和杨溥一起共事四朝,辅佐明帝国四代帝王,那个时代堪称明朝最稳定的时代。三杨能产生如此影响,绝不仅仅是他们的个人魅力。
Ⅰ东杨西杨南杨
杨士奇、杨荣和杨溥三人中杨士奇的年纪稍微大点。杨士奇和杨荣因为居住的地方不同,而被称为“西杨”与“东杨”,而杨溥因为郡望被称为“南杨”。
他们三人都是在建文帝时期进入官场的,其中杨士奇走的是推荐的道路,而杨荣与杨溥走的是科举道路。
杨士奇入官场:建文初,集诸儒修《太祖实录》,士奇已用荐征授教授当行,王叔英复以史才荐。遂召入翰林,充编纂官。
杨荣入官场:杨荣,字勉仁,建安人,初名子荣。建文二年进士。授编修。
杨溥入官场:杨溥,字弘济,石首人。与杨荣同举进士。授编修。
杨士奇是因为有真实才学被人推荐的,杨荣和杨溥是参加考试凭实力录取的,而且巧合的是杨荣和杨溥是同一考场的。
从记载中看,三杨开始进入官场干的活都差不多,都是修书编书的,在这方面他们三人都是专家级别的。
三杨在宫中修着书,北边的燕王开始造反,四年后朱棣做了皇帝。面对新皇帝,而且是造反胜利的,他们三人是什么态度。
他们三人没有学方孝孺宁死不屈,而是顺应大势,从杨荣的举动就可以看出。
杨荣因为灵活受到朱棣的重用,杨溥则直接成为皇太子朱高炽的人,他的官职是太子洗马。杨士奇则还是干老本行,但很快进入朱棣的决策圈。
从三人的表现看,他们与新政权磨合的还不错,朱棣也信任他们。
Ⅱ殊途同归,都是太子铁杆
与新皇帝相处还不错时,他们三人的发展机遇稍微有点不一样。而他们三人的发展多多少少都牵扯到朱棣儿子们的储位之争。
虽然朱棣很早就立了太子,但是次子朱高煦和幼子朱高燧一直不就藩,导致永乐朝后期储位之争一直持续着。
杨士奇的地位越来越高,经常负责协助或者说是监督太子朱高炽监国,从行政属性来说,他还是属于朱棣的大臣,但架不住经常与太子一起共事的磨合,对于太子的倾向性越来越明显,对于朱棣询问太子监国的情况,都是说些正能量的话语。
杨溥从开始就完完全全属于太子体系内的,只因他是太子洗马。所以当解缙被抓进监狱时,他受到连坐,这一坐就是十年。
杨荣比较特殊,一面是对朱棣负责,另一面又兼任着太子宫的官职。而且他经常随从朱棣出征。朱棣即位后,五次北征,五次都带着杨荣,其信任可见一斑。
第五次出征归途中,朱棣驾崩,为了防止军心不稳和国家有变,杨荣当即与金幼孜商量,金幼孜有个跟杨荣一样的经历,就是朱棣五次北征也都带了他。
杨荣和金幼孜的决定是秘不发丧,虽然这次他们二人所做之事与千年之前的赵高李斯所为相似,但方向不同。
杨荣等人的目的是保证政权平稳过度到太子手中,以防天下大乱,毕竟汉王朱高煦不是省油的灯。
正因为杨荣的决定,使得朱高炽平稳登基,是为明仁宗。
Ⅲ三杨合力
朱高炽的登基对于三杨来说是新发展,而缺席大明政事十年的杨溥也将迎来新生。杨溥当年入狱是因为储位之争的余波,可以说是因为朱高炽他才被连坐的。所以朱高炽对于他有一份愧疚,在继位第三天就放了杨溥。
朱高炽当了皇帝,三杨都不同程度地升了官,从晋升速度来看肯定是杨溥,毕竟他是从狱中出来是一无所有。
虽然朱高炽在位时间非常短,可是对于三杨都是非常信任的,而三杨也是尽心尽力辅助仁宗开创盛世。
但此时三杨是有区别的,杨溥与杨士奇、杨荣相比资历上还是差一点。因为杨荣是谨身殿大学士兼任着工部尚书,杨士奇是华盖殿大学士兼任着兵部尚书,他们是内阁中具有话语权的人物。
明仁宗在位不到一年就去世了,曾经的“好圣孙”朱瞻基登基,是为明宣宗。明宣宗一登基就遇到了一件棘手的事,就是他的二叔汉王朱高煦终于实际谋反了。
面对朱高煦的谋反行动,三杨有建议及分歧
杨荣的对策:皇帝亲征
杨荣直接建议朱瞻基亲征,朱瞻基接受了他的建议,并且取得胜利。
杨荣与杨士奇、杨溥的分歧
他们之间的分歧主要就是对于汉王朱高煦的同谋朱高燧的处理。杨荣是建议直接按谋反论处,而杨士奇和杨溥则认为应该饶过赵王朱高燧,因为永乐皇帝只有三个儿子,作为朱瞻基父辈来说,只剩一个叔叔朱高燧了。
在明宣宗时,三杨真正成为内阁的顶梁柱,朱瞻基多事与其商量。皇帝的励精图治,辅臣的尽心尽力,这才有了盛世光景。
Ⅳ最后一朝,三杨解体
三杨经过宣宗朝,君臣配合的亲密无间,但时间让这样稳固的行政圈发生松动。首先就是朱瞻基的去世,还有杨士奇的年纪。
明宣宗驾崩后,明英宗朱祁镇继位,但朝中大事取决于张太后。而张太后则依靠三杨治天下,继续延续仁宣之治。
为了让三杨发挥更大作用,提升了杨溥的官职,升为武英殿大学士,至此,在内阁地位,他与杨士奇、杨荣并列。
正统初年,国家政治清明,有仁宣时的景象,有赖于仁宣的阁臣,这其中又有三杨为主力军,当然离不开张太后的支持。
可是这样政治清明的状态没有保持多久,主要是杨荣、杨士奇和张太后相继离世。一四四零年杨荣首先去世,随后一四四二年支持他们的张太后去世,一四四四年杨士奇去世。
而随着这些人的去世,明朝的宦官势力开始崛起,代表人物王振,凭借杨溥一人很难再继续延续盛世。
杨溥也没有支撑多久,一四四六年去世了。从三杨和张太后的去世时间来,每两年去世一个,这也意味着一个成熟的施政团队不断被削弱。同时宦官势力强大,国家很难再保持原来的发展速度。
Ⅴ谥号有差,但都功为社稷
三杨的功绩是有目共睹的,他们配合明仁宗与明宣宗打造出一个属于明朝的盛世。三人能互为补充,各自独立面对政务,实属难得。
如果将三杨排排坐无疑是杨士奇影响力更大一些,这也不是别人排的,从他们去世的谥号看,明朝的统治者已经为他们排好。
古代文官,在明清两代,谥号的最高等级是“文正”,其后是文贞,杨士奇谥号就是文贞,而杨溥是文定,杨荣是文敏。
虽然谥号不同,但他们对于明朝的影响是实时的。当然三杨并不是仁宣之治仅有的柱国之臣,他们只是代表而已,代表那个人才辈出的时间,共同保境安民。
三杨尽了做臣子的本分,也利用好了那个时代。可以说他们不负时代,当然遇到明君也是同等重要的,明君贤臣才有盛世佳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