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然,作为一名外人,戈登没有直接建议大清迁都,而是委婉地提出,“中国一日以北京为建都之地,则一日不可与外国开衅,因都城距海口太近,洋兵易于长驱直入,无能阻挡,此为孤注险着。在这场战争中,北京离海口过近,又一次成为了清朝进行对外持久作战的掣肘,而且还被日本人当作了谈判桌上的筹码。

杨荣是大明的五朝元老,首辅大臣。当年朱棣决定迁都北京时,杨荣便是坚定的支持者之一。他赞成迁都的论据,是“地势宽厚,关塞险固,总握中原之夷旷者,又莫过於燕蓟。……蓟燕左环苍海,右拥太行,内跨中原,外控朔漠,宜为天下都会。”
在近千年的时间里,元明清三朝的统治者之所以敢在北京建都,明朝皇帝甚至以“天子守国门”,他们所看重的,就是北京“关塞险固”。周围险要的地势,能够令这座皇城固若金汤。
明朝末年,因汉族政权自毁长城,北方少数民族得以趁虚而入。在冷兵器时代,北京占据地利,易守难攻,因此满洲人入主华夏后,仍沿用明朝旧都北京,建立了清朝。
两百年来,清政府得以牢牢控制住广袤的华夏大地,证明了以北京为根基立国的正确性。但是,大清这个朝代,比较宅,搞闭关锁国,喜欢关起门来自己玩自己的,不爱跟邻居打交道,也不在意外面的世界发生了什么。
等到清朝错过了大航海时代,错过了工业革命的蓬勃发展,还满心以为“蓟燕左环苍海”,外人难于接近的时候,邻居突然前来敲门,大家一下子都傻了眼。
这时清政府才惊诧地发现,外国人已经可以直接从海上,把蒸汽轮船开到自己家门口了。
北京东面临海,本来是守卫京师的一道重要天险,但在西方的坚船利炮面前,反而变成了一道软肋。列强只要把军舰开到天津大沽口外架个炮,就相当于直接拿枪抵住了大清的脑门。
在新的战略形势下,北京是否适宜继续作为大清的国都,成为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晚清时期受命前来中国担任“洋枪队”队长,参与镇压太平天国的英国人戈登,曾就中国的国都问题向清政府提出过建议。
当然,作为一名外人,戈登没有直接建议大清迁都,而是委婉地提出,“中国一日以北京为建都之地,则一日不可与外国开衅,因都城距海口太近,洋兵易于长驱直入,无能阻挡,此为孤注险着。”
其言下之意,如果清朝非要以北京为首都,那在处理对外关系时,就做好当缩头乌龟的准备吧。
戈登的这条建议,倒也不是什么先见之明。之前清朝在两次鸦片战争中铩羽,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另外,经常还有人说晚清时期的大清内战无敌,外战不堪一击,其实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京城离出海口太近的缘故。
除了戈登之外,当时国内的一些官员也提出了迁都的想法,但都没有引起清政府的足够重视。
究其原因,在咸丰驾崩后,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叛乱都很快被平息,且在两宫太后和恭亲王奕訢的戮力同心之下,清朝还开启了一段“同光中兴”的黄金时代。
在这三十年间,举国上下相对稳定,李鸿章等人的洋务运动搞得风生水起,朝野臣民对大清的未来充满希望,因而失去了动乱时期对迁都需求的紧迫感。
然而,在光绪二十年(1894年),大清在甲午战争中折戟,再次惊醒了国人的美梦。在这场战争中,北京离海口过近,又一次成为了清朝进行对外持久作战的掣肘,而且还被日本人当作了谈判桌上的筹码。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中日双方在日本马关的议和谈判中,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公然威胁李鸿章和李经方,“若不幸此次谈判破裂,则我一声令下,将有六七十艘运输船,搭乘增援之大军,舳舻相接,陆续开往战地。如此,北京的安危亦有不忍言者。如再进一步言之,谈判一旦破裂,中国的大臣离开此地,能否再安然出入北京城门,恐亦不能保证。”
因为这把悬在头上的利剑,清政府不敢不答应日本提出的一切要求。台湾、澎湖、辽东被尽数割让,就连李鸿章遭遇日本浪人刺杀挨了一枪,也未能减少割地,只为大清省下了一亿两白银的赔款。
当时国人的心态是,西洋人的枪炮厉害,打不过我们认栽。但无论输给谁,也不能输给这个当了中国数千年小弟的日本。因此,当《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回国内,一时全国上下群情鼎沸,迁都再战之声不绝于耳。
在这些提议迁都的声音中,其中之一便是出自广东的一位举人——康有为。这位曾对近代中国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物,就在这时通过一份上皇帝书,正式登上晚清的历史舞台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