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然,孩子的糖尿病也不是一下子就得上的。第三、糖尿病期。

以前的糖尿病患者,大部分都是60多岁以上的老年人

10年前,来咨询我们的糖尿病患者,大部分都是60多岁以上的老年人。现在,来咨询我们的糖尿病患者,大部分都是35—45岁之间的中青年人。而在以前的糖尿病患者中,年轻人是非常少的。

据最新的调查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确诊糖尿病患者达到1.6亿,几乎每6分钟增加1个糖尿病人。即便是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糖尿病人增加也没有这么迅猛,而且糖尿病患者的年龄越来越小。

每天,我看着那些10多岁的小胖墩们,心里却在担忧:也许以后咨询糖尿病的患者中,很多都是20-30岁的青年人。很多小胖墩都走在去往得糖尿病的路上,自己却不知道,尤其是大部分10岁以上的小胖墩,已经到了糖尿病形成的第二个阶段。也就是因为这些小胖墩数量的堆积,才为以后30-40岁的糖尿病人数剧增打下了基础。

很多小胖墩都走在去往得糖尿病的路上,自己却不知道

邻居小强胃口好,食量大,还特别爱吃肉、油炸食品。但是,他不喜欢户外运动,放学一回家就泡在电视或电脑跟前,吃着零食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如今,11岁的小强身高不到1.4米,体重已超过100斤,活动笨拙,同学们都喊他"小胖墩"。

最近半年来,小强尽管饭量没减,但人儿好像明显变瘦了,颈部、腋窝皮肤变黑,且老是觉得浑身没劲。爸爸妈妈放心不下,带他到医院一查,结果诊断为:2型糖尿病。

面对着医生的诊断,家长也满腹狐疑:"10来岁的孩子,怎么会得上中老年人才得的糖尿病呢?

糖尿病也不是一下子就得上的

当然,孩子的糖尿病也不是一下子就得上的。研究显示,2型糖尿病的发生是一个相当缓慢的过程,从形成到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糖尿病前期

在这个阶段,由于胰岛素抵抗的原因,使得胰岛素在人的身体内不容易被吸收,而β细胞却能分泌大量的胰岛素。这样一来,过多的葡萄糖会遗留在血管里又吸收不了,患者会出现有高胰岛素血症。

长此以往,造成胰岛素细胞功能逐渐损伤。但是损伤还不太严重,并没有低于50%。其表现就是餐后血糖有点异常,超过了7.8,不在正常范围内,而空腹血糖在6和7之间,这是糖尿病前期。

第二、血糖异常期

血糖异常期,就是胰岛功能已经低于50%了,也就是胰岛β细胞功能衰退阶段。这一阶段的胰岛素会越来越少,是由于β细胞在前期分泌过量的胰岛素,使得后期的分泌能力下降。

血糖异常期,就是胰岛功能已经低于50%了

第三、糖尿病期

到这个阶段,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功能几乎完全丧失。此时,就需要用注射胰岛素的方式来协调细胞,同时也要用药剂来协助控制血糖了。

但是,糖尿病患者长年用药,大部分人结果都很悲惨,每年因为糖尿病而悲惨死亡的人有100万左右。这还不包括那些眼睛看不见的、截肢的,还有很多肾衰每周透析的。全世界每20秒就有人因为糖尿病而锯掉一只脚,也许就在你看这篇文章的几分钟,已经有5只脚被锯掉了。

糖尿病患者长年用药,大部分人结果都很悲惨

一个糖尿病患者,每天按时坚持吃降糖药,血糖很正常,其实他的血管基底膜在逐渐增厚。正常人血管基膜厚约80~250nm,糖尿病人基膜增厚可达500~800nm。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毛细血管内径会变狭窄甚至封闭。我们知道,人体细胞器官都是最终依靠毛细血管网输送血氧的。如果你的毛细血管内径变狭窄甚至封闭,那么人体细胞器官会逐渐因为缺血氧而坏死。

糖尿病为何会引起瞎眼呢?因为人体眼底毛细血管网直径是最细的,也就是说人体眼底毛细血管网是最容易变狭窄甚至封闭的。一旦人体眼底毛细血管网变狭窄甚至封闭,那么眼视神经细胞就会大量死亡,可不就是瞎眼失明?

糖尿病发病年龄大幅度提前,产生并发症的后果更加严重

但是,2型糖尿病发病年龄大幅度提前,不仅使糖尿病队伍更加庞大,而且从长远看,产生并发症的后果更加严重。试想一下,小小的年纪就与糖尿病长期相伴,势必给孩子今后生活、学习、工作、婚姻、心理带来诸多影响。

更为令人担忧的是,儿童2型糖尿病大多起病隐匿,初发时症状较轻、往往不典型。患儿大多是能吃能喝的小胖墩,看上去营养状况良好,再加上孩子太小不善表述,因而很容易被忽略而延误诊治,不少患儿都是在出现并发症之后才查出糖尿病的。

一定要从小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所以,作为孩子的父母一定要从小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从小培养孩子,要有良好的饮食习惯,不过量进食、不偏食,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少吃糖分高的食品和饮料,要尽量避免身体肥胖,保持正常体重;鼓励孩子多做运动,既能消耗掉多余热能,又可以增强体质;如果家族中有糖尿病遗传史,要定期带孩子检查血糖、尿糖,做到无病早防,有病早治。

不然,到最后遭罪的是孩子,痛苦是是我们父母。一旦糖尿病控制不良,不仅影响到孩子的生长发育,而且各种可怕的并发症会给孩子,及其家庭带来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更是难以估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