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之名由来已久,西周时期为太师、太傅、太保,到了西汉初期,中央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不过这时的三公并非形成了真正的制度,而是范称,直到东汉时期,三公的地位才被正式纳入体制内。

儒家一直认为古代最好的政治制度就是三公制,从黄帝到周初实行的都是三公制,甚至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的以三的乘数为标准的政治设想,这也反映出古人对“三”的神秘崇拜。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虽然被称为三公,但它们的政治地位却是千差万别。下面就以西汉初期的情况来做个对比。

丞相也称相国,承秦而置,秩万石,金印紫绶,地位最高,为汉初第一高官。几乎无所不统,权力也最重。当时,不仅皇帝的未央宫中有殿,丞相府中也有百官朝会殿。皇帝要和丞相议论国家大事,还要亲临其殿。

汉武帝时,田蚡借外戚身份,更加扩大了丞相的用人之权,甚至凌驾于君主之上,自然引起了武帝的不满,他有意削减丞相的权力,用了很多办法,其中一种是以大司马、大将军参议机密大事。所以,自武帝以后,丞相虽然名义上仍是百官之首,但实际权力已经大大削弱。到哀帝时,丞相改名为大司徒,位在大司马之下,成为第二高官。

太尉,亦承秦而置,秩万石,金印紫绶,地位仅次于丞相,为汉初第二高官,专管武事,从制度上说,权力也很重。但由于丞相无所不统,武事以属其职责范围,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夺了太尉的权。太尉并不常置,武帝以前为太尉者,仅有卢绾、周勃、灌婴、周亚夫、田蚡五人。

武帝废太尉后,虽置大司马,但无印绶官属,武事仍归丞相掌管。直到成帝时,才许大司马置印绶官属,成为实职,代太尉管武事。哀帝时,大司马位在大司徒之上,成为第一高官。

御史大夫亦承秦而置,秩二千石,银印青绶,地位稍低,为汉初第三高官。执掌监察,权力也很重。但总体来看,御史大夫和丞相、太尉都不在一个等级。古时把官僚分成公、卿、大夫、士四个等级,丞相、太尉属于公级,御史大夫属于上卿级。

然而,由于太尉不常设,御史大夫作为丞相副手,其府与丞相府并称为“二府”。武帝为了限制丞相的权力,曾信任御史大夫张汤,也使得御史大夫的地位有所提高。到成帝时,改名大司空,授金印紫绶,禄比丞相,才将地位正式升高到公级。但排名不变,仍然是第三高官。

我们知道,所谓的三公,是指地位完全相等的三个官职。但从西汉时期的情况来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的地位,从来没有完全相等过。因此,它们不能合称为“三公”,西汉也不存在所谓的三公制。《汉书·百官公卿表上》也记载说:“秦本次国,命卿二人,是以置左右丞相,无三公官。”

西汉虽然没有三公制,但这并不说当时没有“三公”的说法。因为御史大夫虽然不属公级,但它在当时百官中,毕竟排名第三,且太尉又不常设,实际居于第二,除丞相外它名位最高、权力最大,因此在说法上常将御史大夫抬高,成为三公之一。

成帝绥和元年(前8年),改御史大夫为为大司空,与丞相、大司马合称三公,似乎实行了三公制。但仅过三年,及哀帝建平二年,三公制就瓦解了。王莽改制后,恢复三公制,但因为他之前担任的就是大司马,所以大司徒、大司空实际上成了大司马的属官。因此,当时虽有名义上的三公,却无实质性的三公制。

三公制的正式形成,是在东汉时期。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51),改大司马位太尉,去大司徒、大司空之“大”,以太尉、司徒、司空为新三公名。

当时,太尉分工管军事,司徒分工管民政,司空分工管工程,地位相等,无轻重之分。因而遇到祭祀、大丧等重大事务,他们都有权参与,或者分工处理,不允许任何一方具备特殊权力。

因此可以说,地位相等,权力平衡,是三公制的内涵要素。东汉三公地位相等,权力平衡,所以我们说三公制的正式形成,是在东汉时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