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看完《狗十三》这部电影,很多人说:

如果你看不懂,或者觉得没意思,那么恭喜你,你是中国式青春期的幸存者。你很幸运,你的青春或许平淡,但并不残酷。

电影中,十二岁的少女李玩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母亲在她幼时离家,父亲再娶后生了一个儿子。父亲想让李玩融入到新的家庭中,但这并非易事,在这个过程中父女又因李玩的课业问题大起争执,后来父亲送给女儿一只小狗作为补偿,李玩为其取名为“爱因斯坦”。

但小狗因奶奶照看不周而不慎走失,李玩难以释怀,但全家人都说她无理取闹。跟新家庭中的继母和新弟弟也无法融合,爷爷奶奶的重男轻女行为也日渐明显,少女李玩越来越觉得,对于这个家庭来说,自己是个被边缘化的局外人。

家人为安抚李玩,送给她一只和走丢的小狗同品种的小狗,并极力让她接受:这就是以前的爱因斯坦。少女李玩陷入了彻底的困惑,她已经无法分辨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谎言,所有人都在强迫她撒谎!

李玩跟新的宠物犬建立了感情,一次,宠物犬在家吓到了弟弟,继母怒不可遏,把犬送到了狗肉馆。李玩崩溃,极力央求父亲帮忙把狗找回来,但父亲不为所动,李玩只有妥协心死。

电影的最后,李玩在街上偶遇之前走失的爱因斯坦,她没有什么反应,漠然走过。

-02-

我们说每个优秀的电影剧本,都会给主人公设置强大的反派,还有难以逾越的障碍,在和反派的斗争、克服困难、争取胜利的过程中,主人公会得到心灵的成长,她会变得比以前更强大——这是观众最想看到的结局。

在《狗十三》中,女主人公少女李玩,她的反派,以及她主要的敌人,就是以爸爸为首的一众原生家庭成员,包括爸爸,爷爷,奶奶,后妈,还有同父异母的弟弟;她的战友,则是两任宠物犬。

家庭成员怎么会成为反派呢?最亲的亲人,怎么会成为一个少女的敌人呢?还有,狗在这个故事中,真正代表了什么?

一个足够吸引人的故事中,一定会有个类似“信物”一样的存在,比如《阿甘正传》中的羽毛。在少女李玩的残酷青春中,小狗爱因斯坦就是她的信物。

从戏剧张力的角度分析的话,在一个完整的故事里,主人公一定要被打压,被欺负,而且,至少要被残酷地打压两次,才能体现其悲剧性。

2015年上映的杰克吉伦哈尔主演的电影《铁拳》,主人公在刚开场时,是名利双收、家庭美满的四连冠职业拳击手,大明星一般璀璨夺目,但因为自己暴躁易怒、不听劝等性格缺陷,在事业巅峰期,因一次事故,间接造成了妻子意外身亡,在这之后,他的人生状况急转直下:失去深爱的妻子,失去正当红的事业,失去大部分财产还背上了债务,失去女儿的抚养权和女儿对自己的信任,他几乎失去了一切,简直惨到家了——只有这样,在主人公触底反弹的时候,观众才会真心地为他鼓掌叫好。

那么,在《狗十三》这部剧里,对于主人公李玩来说,小狗狗爱因斯坦,就是那个不能失去的“信物”,但我们都知道,有形的东西终究会消亡,所以,某种程度上说,小狗的存在本身固然可贵,但对少女李玩来说,狗狗更多的,是她所珍视的东西具像化的表现。

那么对于少女李玩,对于这世界上所有敏感的十三岁少女来说,她们珍视的到底是什么呢?

女孩真正想拥有的东西包括——1、男女平等对待:

不会因为是个女孩子就随便取名,而自己同父异母的弟弟就因为“是个男娃,得好好取名儿”(李玩的爷爷原话)2、自己的兴趣能够被尊重:

不会因为爸爸和老师的决定,而让喜欢物理的李玩被迫去上英语兴趣班。她明明自己有兴趣,却被大人们自作主张地决定了“兴趣、特长和爱好”;3、家人之间的坦诚相待:如果做错了事情,就要向被伤害、被损害的一方诚恳地承认错误,真心道歉,就算犯错者是父母,是爷爷奶奶也不例外。

但这一点,别说是在电影中了,在现实中,恐怕大多数家长都不会这么做吧?中国的父母,似乎对“大人的权威和正确”有着异乎寻常的偏执——我是长辈,所以就算我做错了,我也不会向你个小孩子道歉的,给你道歉,成何体统!以后我还怎么当老子娘?

但是李玩的家人,是如何对待以上这些她非常珍视的东西的呢?

/爸爸为了显示其父权的最高控制力,强迫她去补习不喜欢的学科;

/后妈仗着自己的辈分和生育能力,屡次三番地通过小动作恶心李玩;

/爷爷奶奶很明显地表现出对孙子的偏爱,就连取名字都要分个高下;

/大人们为了自己的需求,逼迫小孩子撒谎,或者接受一个虚假的现实;

/家长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强加到子女身上迫使其接受,但并不关心是否合适;

……事实上,在这个家庭中,没有人真正关心,少女李玩想要的到底是什么。换句话说,家长们给的关心,只是他们“想给的”,而不是女孩“想要的”。

-3-

少女李玩,她想要的东西并不多。父亲再娶后又有了儿子,原本对自己还不错的爷爷奶奶也似乎有了真正需要关心的对象(也就是孙子),所以,她非常清楚自己在这个家庭里的位置;

她有各种不满,但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女,能为自己做的也并不多,她还是要通过隐忍、顺从、忍耐不平等和被忽视,在这个找不到自己位置的家庭里苟且求生。

她对现状不甚满意,但也并不想打破现状。

但是狗狗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

少女第一次有了想要保护的东西,

第一次有了因为失去而痛苦的感觉,

也第一次感受到所谓家人的冷漠、自私和不公,

她第一次想要争论、分辨和反抗,

也第一次跟家人产生了尖锐的、不可调和的冲突,

然而……她最终还是落败了。

-4-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起一句大家可能都非常熟悉的话:消消气,别往心里去了,ta毕竟是你妈/你爸/你爷爷/你奶奶,再怎么地,一家人不说两家话,一家人没有隔夜仇……

怎么样,很耳熟吧?当你和家人吵架了,来劝和的人通常会如此这般地劝你。

好像所有的是非曲直,正反对错,在和陌生人或者不熟的人的交往中,就可以生效,而在家庭内部,这些规则都立马变得像蒙了一层水汽一般模糊起来。那些原本鲜明易懂的道理和规则,一时间变得影影绰绰,变得没有界限,变得烟消云散。

也许会有人认为,这很正常吧,难道家人跟外人还能用一个标准么。

但是,规则之所以是规则,界限之所以界限,它们存在的意义,就是因为它们明确而不可侵犯。

-5-

电影的最后,少女李玩经历了两次关于狗狗的“得而复失”,这是对于少女心灵的两次重创,也直接刺激了她撕裂般地成长。

跟家人的战争,以李玩的失败画上了句点。

但谁说只有成功才能带来成长呢?谁说成长只有一种呢?

成功带来的成长,可能是,主人公会变得阳光而强大,无所畏惧,大获全胜;而失败带来的成长,同样是成长,只不过,这种成长,阴暗而强大,或许在以后,会具备更有破坏性的力量。

少女李玩彻底的封闭了自己的内心,具体表现为:

1、在家庭聚会上,有亲戚不识相地点了一道狗肉菜,李玩的爸爸爷爷奶奶都尴尬起来,而面对热情劝菜的亲戚,李玩顺从地吃了一口,并坦然地说了一声谢谢;

2、在放学路上,李玩看见第一次走失的爱因斯坦,正牵在别人手里,她没有去追,只是淡然走开。

从这两个细节可以看出,少女李玩经历了两次失去之后,决心不再将真正的自己示与他人,而是用一副坚硬的、无表情的外壳,去面对这个复杂的成年人的世界。

因为她彻底明白了,在这个世界,柔软的东西易遭蹂躏,美好的东西屡被损毁。

要想不受伤,就必须戴上面具。

还有,别让人看出你的软肋,只让人看到你的铠甲。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