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白毛女》《早春二月》《小花》《城南舊事》,到《霸王別姬》《紅高粱》《紅海行動》《戰狼2》《流浪地球》……70年來,中國電影的崛起,成功改寫了世界電影的格局。

70年 | 新中國電影發展70年:在摸索中前進,用世界語言講好中國故事

35毫米電影放映機

2018年,中國電影的總票房達到609億元,成爲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和世界電影生產大國。如今,站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這個節點上,怎樣用電影藝術書寫新時代史詩,助力中國電影從大國向強國邁進,是中國影人正在思考的奮進方向。

薪火相傳:這是難得的歷史機遇

新中國剛剛成立的時候,雖然國土滿目瘡痍,但人民的精神熱情空前高漲,誕生了中國電影藝術之橋,首部在美國上映的中國彩色藝術片,讓世界感受到上世紀50年代特有的蓬勃面貌。

70年 | 新中國電影發展70年:在摸索中前進,用世界語言講好中國故事

1949年經典電影《麻雀與烏鴉》

進入了上世紀60年代,《小兵張嘎》《大鬧天宮》等電影無不洋溢着革命英雄主義和浪漫主義的情懷。到了70年代,一部《小花》震動了中國影壇,隨之出現了一系列影片,創新了中國電影的創作面貌。

70年 | 新中國電影發展70年:在摸索中前進,用世界語言講好中國故事

電影《小花》海報

在那個中國國門逐漸打開、放眼世界的時代,重新燃起了大衆對電影的熱情。隨着改革開放的持續推進,電影工作者因不斷開創新的藝術風格而廣受好評——以謝晉爲代表的第三代導演,開創了新的歷史風格;以吳天明、謝飛爲代表的第四代導演,其作品細膩而富有詩意。

回顧上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電影創作,第四代導演代表謝飛難掩自豪之情:“那是新時期中國電影最輝煌的時期。80年代,每年有290億人次進電影院,90年代初有50億到60億人次,那時候真的是電影大國。”

在藝術層面,當時的中國電影也達到了一個高峯。謝飛說:“同一年,在國際三大電影節獲獎的都是華語電影,這簡直是空前絕後。中國電影藝術在1992年、1993年已經走向世界了。”談及中國電影產業近期的發展,謝飛認爲,近十幾年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主要體現在票房成績上,而中國電影走向世界,還有較長的路。

此後,以張藝謀、陳凱歌爲代表的第五代導演,創作了《霸王別姬》《紅高粱》《孩子王》等影片,以強烈的探索精神展現歷史和現實。後續出現的第六代導演以及新生代導演,分別從自身的人生經歷出發,表達了對歷史、社會、人生的多角度透視,呈現了多樣的電影形態和美學風格。

70年 | 新中國電影發展70年:在摸索中前進,用世界語言講好中國故事

電影《霸王別姬》劇照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電影進入了高速發展的黃金時代,創作活力持續迸發,市場規模持續擴大,呈現了欣欣向榮的良好局面。

“變化和機會”是新生代導演代表甯浩對這一時期中國電影的最大感受:“我們這個時代已經開始用市場化的方式拍電影。技術上也有了很大進步,拍《瘋狂的石頭》的時候,已經是用數字機拍,大大降低了行業的准入門檻。只要你有想法就可以寫故事,就可以拍出來,這是非常難得的歷史機遇。”

70年 | 新中國電影發展70年:在摸索中前進,用世界語言講好中國故事

電影《瘋狂的石頭》海報

對於導演郭帆來說,從2014年的《同桌的你》到今年春節檔上映的《流浪地球》,郭帆趕上中國電影最繁榮的時代。對他而言,最大的心願是“做跟電影工業有關的東西”。

一代代導演薪火相傳,不斷拓展電影表現力,不斷創新電影語言,推動中國電影一步步往前發展,也給一代代觀衆留下寶貴的青春記憶和時代印記。在他們的努力下,中國電影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並迅速向世界展示出中國電影獨特的文化內涵。

立足現實:變革時代擁有創作土壤

“現實主義作品創作一直貫穿在中國電影的發展歷程當中。”在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清華大學教授尹鴻看來,變革的時代是現實主義創作的土壤。“現實主義作品並不等同於現實題材作品,後者的表達可能是非現實主義的精神,可能是虛假的、空洞的現實,而現實主義作品不僅是在表達現實主義精神,還會用向現實逼近的方式表現現實。”

“尤其是改革開放40年來的電影創作,實際上是在現實主義創作的基礎上,把人物的命運放在了大時代、大背景下,去反覆琢磨和表達,它所折射的東西可能給我們的父輩,給我們以及我們的後代以很多的思考。”電影教育家、北京電影學院原院長張會軍補充說。

近年湧現出的如《我不是藥神》《找到你》《江湖兒女》《地久天長》等現實主義作品,都得到了市場的認可。

70年 | 新中國電影發展70年:在摸索中前進,用世界語言講好中國故事

電影《我不是藥神》海報

對此尹鴻認爲,這類現實主義作品的創作手段和方法,體現了非常強烈的、自覺的現實主義精神,可以被稱爲“積極現實主義作品”。他認爲,這類電影不僅表現了主流價值,還得到了主流市場認可,這些影片讓觀衆看到了生活的現狀,也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和未來,具有積極的、建設性的意義。他希望,構建更好的輿論環境和產業環境,讓這類影片得到更好的繼承和發揚。

“我們現在已經不僅僅侷限於講好一個故事,還有對當下社會更形而上的思考和總結。”尹鴻談道,這些主流的現實主義作品裏,都是先遇到困境,但最終解決了問題,“它是讓人向上、向善、向美、向前的,因此能夠帶給人們一種推動性的力量,滿足大衆的正義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謝飛表示,中國電影的發展壯大得益於改革的持續,不光是創作理念和手法的革新,更重要的是投資、營銷、發行等多方面的產業化改革,“我們這70年,特別是這40年,在藝術創作方面有很多經驗要總結,但是我覺得市場管理和市場發展方面的經驗是更重要的。電影是個產業,是種商品,電影產業要發展需要多方面共同進步”。

守正創新:推進從電影大國走向強國

伴隨着社會主義事業前進的步伐,中國電影也走過了70年的光輝歷程。70年間,中國電影就像一面鏡子,照見了國家的進步和發展,時代的進步與變遷,以及每一箇中國電影人的青春記憶。

“新中國電影的主要成就之一就是新中國成立之初建立了一個覆蓋全國的電影市場發行體系,由此讓全國觀衆都看到了中國電影。”中國文聯電影藝術中心主任、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說,“而在新時代,中國電影最大的主題,就是要走向電影強國。”

饒曙光表示,要實現這一目標,首先要推進中國電影從高速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同時推進電影的供給側改革,目前文藝電影,以及一些農村題材電影、少數民族電影、戲曲電影、兒童電影等在市場上處於弱勢狀態,需要構建一個完善的市場體系,來保障多類型、多品種、多樣化的電影都能夠各得其所,有效對接自己的目標觀衆羣體,實現其良性發展,“由此,中國電影的發展纔是更加健康和更加可持續的”。此外,還要擁抱高科技,實現融合發展,用國際語言講好中國故事,提升中國電影的國際傳播力。

要實現中國電影從大國到強國的轉變這一目標,既要守正,也要創新。饒曙光認爲,守正是要堅持中國電影的優秀傳統,包括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促進優秀文化傳統的現代化轉換和創新性發展,同時通過創新來實現守正,爲中國電影的發展開創更大空間。

專家們一致表示,爲實現中國從電影大國到強國的轉變,中國電影人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爲中國電影的可持續發展作出努力和貢獻。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指尖傳遞溫暖力量,陽光照進網絡空間。轉載請註明來源:頭條號@指尖陽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