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宣傳內容上就不對,觀衆是要來聽郭德綱和于謙說相聲,結果演出開始之後看到怎麼就變成了相聲劇呢。回頭看一下這些細節,這件事情看似是觀衆不滿《中國相聲史》的演出形式,而僅僅只是想聽相聲,老郭本意是好的,只是因爲宣傳方的失誤和觀衆的不耐煩,而演變成了一場鬧劇。

現在有好多郭德綱的老粉都會搖搖頭說:“老郭這幾年的作品質量下降的太厲害了,可能這幾年光忙着掙錢去了吧,哪有空創作好作品”。

打開郭德綱之前的作品,會發現這些作品的質量是真的超級高,尤其是《論相聲五十年之現狀》更是經典中的經典,還有像《揭瓦》、《西征夢》、《我字系列》,總的來說,那個時期的經典作品數不勝數。

當時的老郭跟現在包袱重複作品單一度超高的郭德綱似乎不是同一個人。不是老郭不會說相聲了,而是源自於那場演出,是那場演出“打死了”郭德綱,又是那場演出“點醒了”郭德綱。

之前老郭最讓我佩服的一點在於他真心熱愛相聲這門藝術,是徹徹底底的要和相聲過一輩子,也是以弘揚相聲文化爲己任。

在他的努力下,原先看慣了電視相聲的觀衆走進了小劇場,原先只知道相聲就是靠嘴耍貧的觀衆現在知道了太平歌詞,知道了許多相聲小知識,知道了很多小曲小調,許多人的手機裏存的已經不再單單隻有歌曲了,還會有相聲段子。

郭德綱、張文順等人憑藉着一社之力力挽狂瀾,救相聲於水火。當時的郭德綱真的是爲相聲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那時的他一定是想用個人之力,弘揚相聲文化,傳播相聲知識,這是大師的雛形!

但是這一切全都毀在了2011年7月2號那一天,那是一場名爲《中國相聲史》的主題演出。

老郭攜衆人精心打磨耗時耗力,以全新的視角爲大家講述在各個時代下相聲藝人的生活狀態。可以說是質量上乘的佳作,也是郭德綱傾盡心血的一次演出。

現在再來看當時的視頻,雖然有些瑕疵,但是瑕不掩瑜。半場演出,無論從深度還從包袱來看,真的是拜服,但卻只演了半場!沒錯,演了一半就結束了,這是爲什麼呢?

演出一開始是順風順水的,但是越往後觀衆就開始雀聲迭起,直到後來觀衆的聲音已經大過了演員的聲音,退票的喊聲此起彼伏。

在這樣的環境下,演員們堅持唸完臺詞的時候眼裏竟然含着淚光,最終演出到了無法進行下去的地步。

在觀衆的一片倒好聲中,郭德綱上臺問於老師一個問題:“你感受過八十年代往下轟演員嗎? 天下什麼最難?藝人最難!這麼多年了,我們依然如此。其實我理解你們花了錢了,我會讓你們聽相聲,但歷史是一步一步走過來的,差哪一個階段他都不完美!這五分鐘就這麼難等嗎”?

在一句句鏗鏘有力的質問聲中,可以聽出一絲無奈一絲悲涼,也可以從於老師臉上看出一絲心酸,一絲嘲諷。老粉評價那一場演出打死了曾經想弘揚相聲的郭德綱,也點醒了那個“迂腐”的郭德綱。

郭德綱現在已經不再是相聲藝人,而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相聲商人。

曾經靠觀衆捧起來的那個老郭真到了要做點正事兒的時候,卻被喜愛他相聲的人扼殺在了搖籃裏,可悲可嘆!

回頭看一下這些細節,這件事情看似是觀衆不滿《中國相聲史》的演出形式,而僅僅只是想聽相聲,老郭本意是好的,只是因爲宣傳方的失誤和觀衆的不耐煩,而演變成了一場鬧劇。

當時老郭和有關部門明確的說了七月二號要上演《中國相聲史》,但在賣票的時候,寫的還是郭德綱相聲專場。從宣傳內容上就不對,觀衆是要來聽郭德綱和于謙說相聲,結果演出開始之後看到怎麼就變成了相聲劇呢?

一是認爲本次演出時德雲社競爭對手在得知郭德綱要演出意義重大的《中國相聲史》的時候買通人現場帶節奏鬧事,而老郭事前就已經知道了,結果依舊要硬着頭皮演出,最後被那些人成功帶亂節奏搞砸了匯演。事後從郭德綱的話語中似乎也能論證這個傳言。

第二個傳言就是郭德綱此次的《中國相聲史》,是借鑑了主流團體在2004年在灣區福林中心演出的中國第一部六幕七場大型相聲劇《明春曲》。

我搜索了各個平臺,都沒有找到《明春曲》的全版。而且單從所剩的影視資料來看,也無法做評價。拿殘本的《中國相聲史》跟殘本的《明春曲》來做比較,也只能比誰更慘了。一個沒有演完,一個沒留全,又怎麼能知道誰好誰不好呢?

從現存的資料來看,兩場演出也是不相伯仲。《明春曲》由主流相聲界出資,看起來舞美不錯,但《中國相聲史》是老郭傾盡心血的作品,效果也不差。

但我覺得《中國相聲史》應該要比《明春曲》講的豐富一些,畢竟《明春曲》要受到一些限制,而《中國相聲史》要相對寬鬆一點。

當時觀衆無論如何做法是不合適的,就算真的受到了演出方的欺騙,就算真的遇到了虛假宣傳,你可以合法的維護自己的權益。爲什麼要轟演員呢?有人說這是觀衆素質的一次倒退。

說是觀衆被帶節奏,可是如果你內心不想的話又怎麼會被帶節奏呢?有人說《中國相聲史》出現的太早了,如果是現在觀衆也許就不會起鬨。雖然我不知道是哪來的自信,但是我相信就算是現在遇到了這種情況,觀衆依舊會起鬨,這就是羊羣效應!

總而言之,看老郭最後的表情,以及德雲衆人的神情,有不甘,有悲傷,有氣憤有無可奈何。

幾個月排練的辛苦伴隨着觀衆一次又一次的噓聲而付諸東流,這是誰的鍋,這又是誰的過呢?

大洋閒話多 娛樂聽我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