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源遠流長,在很多場合,宴會是必不可少的,宴會可不僅僅是喫飯,而是另有目的。例如著名的“鴻門宴”,“杯酒釋兵權”等,都極具政治色彩。但還有一種宴會,是一種團圓美好,例如唐朝時期,科舉發榜之後,由皇帝授權禮部,宴請文狀元和武狀元共喫一席,稱爲“鹿鳴宴”。康熙晚年,號稱國泰民安,四海昇平,舉辦著名的“千叟宴”,成爲一時佳話。康熙舉辦千叟宴時,有一人遲遲未到,康熙說:他不來,不開席。此人,就是李光地。

清朝康熙年間,陳廷敬、張英、于成龍等漢臣輩出,但若論康熙信任,李光地在漢臣中最得寵信。李光地是清朝名臣,有部分文學作品說康熙曾想把女兒嫁給李光地,這並不符合史實,李光地比康熙大13歲,康熙雖然欣賞李光地的學問,但不至於把女兒嫁給他。

康熙九年,康熙剛剛親政不久,急於培養自己的勢力。李光地當年中了進士(二甲第二名),才華出衆,康熙把他留在翰林院,做自己的侍講學士。三年後,康熙讓李光地擔任科舉陪考官。古代科舉會試三年一次,李光地剛中了進士,就在第二次科舉中擔任考官,這種情況極爲罕見。

李光地真正讓康熙交心的事情,發生在康熙十三年,當年李光地回老家福建探親,正值“三藩”之一的耿精忠謀反。李光地一方面假意投降耿精忠,另一方面寫了一份密摺,藏在一個蠟丸之中,把耿精忠的具體情況詳細寫下了,偷偷派人送給康熙。這份密摺,讓康熙知道耿精忠已經造反,爲接下來平定“三藩之亂”做了一些準備。所以,從此以後,康熙認爲李光地忠貞不二,是心腹之臣。

李光地在維護祖國統一方面,也做了較大貢獻。當年康熙志在收復臺灣,李光地力排衆議推薦施琅爲將。但施琅是鄭成功的舊臣,康熙不信任他,李光地以身家性命作保,最終施琅大勝,臺灣重回祖國懷抱。從此後,凡是李光地舉薦的人,康熙都給於重用。例如張廷玉、朱軾等名臣,都是李光地推薦的。

康熙五十二年,康熙60歲大壽,在暢春園舉辦一次聲勢浩大的宴會,邀請全天下的老者來給自己祝壽,因爲參與者都是65歲以上的老人,所以這場宴會被稱爲“千叟宴”。按照邀請名單,這場宴會共邀請90歲以上老人33人,80歲以上的有500多人,70歲以上者更多,包括皇室宗室、退休官員、老百姓等。但在開席前,李光地遲遲沒到。

其實早在“千叟宴”舉辦的三年前,李光地已經退休回到老家福建,康熙特地讓人邀請他來參加,李光地一路風塵趕到京城後,身上的疝疾發作,在參加宴會的那天早晨,一度暈厥,所以耽誤了進宮的時間。禮部稟報康熙,說李光地還沒到,康熙嚴肅的說:“李光地不到,暫不開席。”隨後,李光地在兒子的攙扶下終於趕到,康熙親自迎接,千叟宴正式開席。

康熙之所以一定要等李光地,是因爲在康熙心中,李光地的地位無人可以代替。李光地是康熙的近臣,也是最懂康熙的人,康熙四十七年,太子胤礽被廢,康熙傷心不已,羣臣都在避嫌,只有李光地入宮安慰康熙,康熙深感安慰。

縱觀李光地的一生,在清朝可謂名赫一時。李光地死於康熙五十五年,康熙十分悲痛,派五阿哥胤祺親自去扶棺,諡號“文貞”。雍正登基後,追贈李光地爲“太子太傅”。李光地官場和文壇混的好,只是人品卻一般,頗爲遺憾。
相關文章